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免費”保險透支了誰?

發布時間:2022-02-22 14:43:00來源: 廣州日報

  買(mai) 了“隔離險”,要求理賠時被告知,“已經被確定為(wei) 中高風險區”的不予賠付;買(mai) 了分紅型理財保險,10年過去了,發現拿到手的錢還不如繳納的保費高;網上“免費領取”保險,沒想到第二個(ge) 月開始被自動扣款……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調查采訪發現,保險套路多,文字遊戲在保險銷售中較為(wei) 普遍,誇大宣傳(chuan) 、誘導投保、理賠難等問題讓不少消費者深受其害。

  談“保”色變,似乎已成為(wei) 不少人的成見。然而,正是這份成見,也容易讓一些消費者形成盲點,從(cong) 而掉入一些保險公司精心設計的文字套路中。比如,一些保險公司故意將“免費領取”“福利多多”等字眼設計得碩大無比,幾乎占滿手機全屏,而在底下則列滿密密麻麻的細小文字。“受騙”的消費者,大多都稀裏糊塗地就領取了“福利”。同時,也領取了一份自己完全不知道具體(ti) 內(nei) 容的保單,直到被自動扣費了,才大呼上當。

  不過,這類“首月免費、次月續費”的保險因金額涉及不大,有不少消費者及時止損後便不再深究。即便有的消費者發起投訴,但可能並不占理——大多數“免費保險”實際上盡到提醒義(yi) 務,隻是提醒方式不大厚道罷了。比如,那些排放在福利之下的小字說明。而且,大多數投訴的消費者也不願花費過多時間與(yu) 精力在這些金額不大的保單上扯皮,最終結果,也就不了了之,權當一次教訓。可誰又能給這些熱衷於(yu) 玩文字遊戲的保險公司一次教訓呢?

  說實話,保險行業(ye) 的亂(luan) 象一直存在,許多看似最近出現的新套路,也不過是之前套路的衍生品。而銷售誤導、長險短做、虛假宣傳(chuan) 、數據造假等長期存在的頑疾,依然會(hui) 出現在屢次監管內(nei) 容中。這說明了治頑疾,不能隻從(cong) 外部入手,還需要找準內(nei) 因。

  保險行業(ye) 老是變著花樣來誘導消費,除了有來自同行的壓力之外,錯誤的業(ye) 績觀還是主要原因。在壓力與(yu) 傭(yong) 金的驅使下,很容易就會(hui) 出現短視的逐利行為(wei) ,各種擦邊球的操作也就隨之而來。殊不知,如此做法不僅(jin) 在消耗著市場的信任,也透支了行業(ye) 的長遠發展。

  對此,一方麵,需要監管部門持續加大專(zhuan) 項治理的力度。另一方麵,更需要引導保險公司摒棄“業(ye) 績論英雄”的錯誤崇拜,形成長效機製並配以規範的內(nei) 部治理和嚴(yan) 格的合規文化。唯有如此,才能讓行業(ye) 健康長遠發展。(陳文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