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電影《紅船》:詩意表達與哲理思辨

發布時間:2022-02-23 15:1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龍平平(電視劇《覺醒年代》編劇、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

  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正在向常態化、長效化推進,電影《紅船》作為(wei) 深入學習(xi) 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的影像資料和全國中小學生電影周學生喜愛的影片,在浙江、江蘇、安徽、四川、新疆等地複播,數百萬(wan) 黨(dang) 員幹部和中小學生通過影院及點對點的送影到校、送影下鄉(xiang) 等方式觀看影片。

  電影《紅船》在人性的溫度中傳(chuan) 達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理念。《紅船》以塑造人物為(wei) 核心,以青年毛澤東(dong) 成長為(wei) 視角,生動地展現了毛澤東(dong) 思想逐步成熟、成長中的大量細節,使觀眾(zhong) 通過影片講述感受毛澤東(dong) 的內(nei) 心世界。毛澤東(dong) 在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中經曆彷徨、痛苦、掙紮、失敗,實現思想的覺醒,這種成長是有溫度、有力量的,能跟現在的年輕人產(chan) 生共鳴。影片把以毛澤東(dong) 為(wei) 代表的100年前這批胸懷天下的“80、90後”的青春熱血和理想情懷藝術化地展現出來的同時,也把中國為(wei) 什麽(me) 選擇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成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曆史命題講清楚了。

  影片以大曆史觀,講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初心和使命,展現電影人的“四個(ge) 自信”。電影《紅船》采取首尾呼應的形式,結尾處讓時間隨著毛澤東(dong) 的思緒一直穿越到百年後的今天,與(yu) 新時代科技日新月異、經濟繁榮昌盛、人民全麵小康的社會(hui) 圖景同頻共振。當曆史站在又一個(ge) 百年交匯點上,黨(dang) 的百年奮鬥成就和曆史經驗再次回答了中國隻有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持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這艘紅船的領航之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這正是影片的能量與(yu) 溫度。

  影片在百折不撓的抗爭(zheng) 中彰顯不怕犧牲、英勇鬥爭(zheng) 的精神。黨(dang) 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不怕犧牲、英勇鬥爭(zheng) 的曆史。電影《紅船》把這種敢於(yu) 鬥爭(zheng) 、敢於(yu) 勝利的血性與(yu) 風骨展現出來。毛澤東(dong) 、李大釗、陳獨秀在影片中的演講就是一篇篇戰鬥檄文,金句不斷,讓人熱血沸騰。那些台詞讓今天的年輕觀眾(zhong) 油然生出壯誌豪情。當陳獨秀被北洋軍(jun) 閥抓進監獄,他發表“監獄與(yu) 研究室”理論的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精神;當毛澤東(dong) 率隊北上“驅張”,其“在理、在兵、在勢”辯證分析和麵對刺刀和絞索的不屈不撓;當中共一大會(hui) 議受到法租界巡捕房衝(chong) 擊,代表們(men) 堅持“會(hui) 議要開下去,黨(dang) 綱和決(jue) 議要通過,領導機構還要選出來”的不懈精神,影片中大量細節都展現了早期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敵強我弱的環境中不怕犧牲、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的精神。

  影片在理想和詩意的崇高中,表達對黨(dang) 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象征和詩意在影片中俯拾皆是:如毛澤東(dong) 和楊開慧雪中的相擁,毛澤東(dong) 給嶽父楊昌濟獻上的“雪花圈”,這是他在人生迷茫時心靈的淨化;“南陳北李”相約建黨(dang) 時,當騾車陷入泥沼,兩(liang) 人奮力推出,車輪在茫茫的雪野中滾滾向前,曆史的道路從(cong) 此改變;毛澤東(dong) 帶領“驅張團”浩浩蕩蕩打著油紙傘(san) 穿過竹林,慢鏡頭的雨滴打在竹葉上,心懷美好而前路艱險,這些都是具有象征意義(yi) 的藝術表現手法。此外,影片以紅船和紅船精神詩意地貫穿首尾。紅船精神是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的組成部分,故事的開始,寫(xie) 意的小船漸漸在南湖碧波上變成寫(xie) 實的紅船,由小變大,朝著太陽的方向駛去。而在影片結尾,南湖水麵映著滿天彩霞,紅船在水中引領航向。唯美的鏡頭語言讓影片升華,它正在詩意地講述著船與(yu) 水的關(guan) 係,講述著船與(yu) 水的曆史,講述著走向新時代的船與(yu) 水的新篇章。

  《紅船》作為(wei) 一部史實和思想尺度把控嚴(yan) 謹的建黨(dang) 題材影片,采用年輕化的敘事理念、青春化的鏡頭語言和富有浪漫主義(yi) 的表現手法,表現出文藝氣質和思想穿透力,在電影創意、電影觀念、電影美學上為(wei) 中國主流電影創作探索做出了貢獻。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3日 15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