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寧夏銀川:鄉村巧手“編織”美好新生活

發布時間:2022-02-24 16:5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銀川2月23日電 題:寧夏銀川:鄉(xiang) 村巧手“編織”美好新生活

  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2月末,寧夏銀川的天氣逐漸回暖,大地一片欣欣向榮之景。春日的陽光斜照進銀川市興(xing) 慶區月牙湖鄉(xiang) 濱河家園四村農(nong) 村文化大院技能培訓室的窗戶,一間寬敞明亮的麻編手工坊內(nei) ,30多名村民圍桌而坐,他們(men) 手捏鉤針,一邊編織著麻活,一邊交談。

  “這個(ge) 杯墊可以編得再緊點。”“那個(ge) 地墊還可以織得更圓一些。”“把你的編織毯拿來量尺登記,再領一些新的麻繩……”在老師的指導下,村民手捏鉤針,像織毛衣一樣,將麻線鉤起、打結、拉緊、收實,一個(ge) 圓形的杯墊漸漸成形。

  非遺技藝麻編的原料旱麻大麵積種植在寧夏南部山區,材料環保。濱河家園四村的群眾(zhong) 都是從(cong) 南部山區彭陽縣移民而來,村民們(men) 都會(hui) 一些手工編織技藝,也有刺繡功底。為(wei) 了幫助困難老人和留守婦女能在照顧家庭之餘(yu) 有一定經濟收入,月牙湖鄉(xiang) 濱河家園四村開始走“麻編致富路”,請來非遺傳(chuan) 承人來此為(wei) 當地村民教授麻編技藝。

  “起初村民不認可、不接受,他們(men) 都是要看到真正的效益才去做這件事。邊培訓、邊就業(ye) 的模式讓村民們(men) 掙了錢,還學了手藝,慢慢地,他們(men) 的積極性也提高了。”麻編手工坊負責人虎海霞說。

  虎海霞告訴記者,手工坊成立於(yu) 2017年,主要進行刺繡、布藝、手工編織等手工藝品加工製作。為(wei) 擴大就業(ye) 規模,月牙湖鄉(xiang) 投入83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新建140平米的手工坊,通過開辦麻編扶貧車間,吸引非遺傳(chuan) 承人給當地留守婦女、殘疾人、空巢老人傳(chuan) 授麻編技藝,從(cong) 而提升貧困婦女和老人的地位和改善生存狀況。

  今年75歲的李世雄夫婦,兒(er) 女外出打工,老兩(liang) 口閑暇之餘(yu) 便來到手工坊學習(xi) 麻編技藝。“我主要負責將一股股麻繩編成四棱繩辮,剛開始一天隻能做兩(liang) 三米,現在一天能編20多米,收入也多了不少。”李世雄在幾個(ge) 巧手婦女麵前不甘落後。

  “麻編也能掙錢!這在以前,我們(men) 說啥也不信。如今在老師培訓下,我們(men) 既學會(hui) 了手藝,也能掙到錢,劃算得很。”李世雄的老伴告訴中新網記者。

  截至目前,麻編手工坊長期穩定就業(ye) 70人,每人年收入6000至8000元,真正實現村民“零投入、無風險、包分銷”的合作模式。一時間,村民們(men) 改善了“半年閑”的局麵,增收的同時,也成了“非遺手工業(ye) 者”。

  “村民們(men) 從(cong) 一天編一兩(liang) 個(ge) 杯墊(2.5元)到現在一天編20多個(ge) ,有的可以承接尺寸較大的地墊和背包、收納筐的編織,工資也從(cong) 三五百漲到了八九百甚至一千元。”濱河家園四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劉福祥表示。

  一根根麻繩編織著生活用品和藝術品,更編織著濱河家園四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men) 通過雙手和努力,正逐步實現著“守著娃、編著麻、養(yang) 著家”的美好願望。(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