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任務十大工程 建設科技創新強市
科技創新需要進行長遠謀劃,才能把握發展大勢和時代潮流。近日出爐的《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為(wei) 《規劃》)亮出了廣州科創發展的最新藍圖。
《規劃》提出,到2025年,將廣州打造為(wei) 世界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先行之地、國際科技賦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範之都、全球極具吸引力的高水平開放創新之城的目標,並明確了“五大任務”“十大工程”。
2月2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hui) ,邀請市科技局和市發展改革委、廣州實驗室、廣州海洋實驗室相關(guan) 負責人解讀《規劃》內(nei) 容、介紹落實舉(ju) 措。
錨定目標 打造“三個(ge) 定位”、實現“五個(ge) 提升”
廣州市科技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弓鴻午首先從(cong) 定位目標、空間布局、技術領域、具體(ti) 舉(ju) 措等解讀《規劃》內(nei) 容。
他表示,廣州將聚焦“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chan) 業(ye) 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you) 化”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一條主線”,錨定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兩(liang) 個(ge) 目標”,打造世界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先行之地、國際科技賦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範之都、全球極具吸引力的高水平開放創新之城“三個(ge) 定位”,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個(ge) 麵向”,實現創新策源能力、技術攻關(guan) 能力、科技賦能能力、人才支撐能力、創新生態活力“五個(ge) 提升”,“力爭(zheng) 到2025年,科技創新整體(ti) 實力達到世界主要城市先進水平。”
記者留意到,《規劃》羅列了12個(ge) “十四五”時期廣州市科技創新主要目標指標,其中包括: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hui) 研發支出比重達15%、省級以上戰略科技創新平台數達320個(ge) 、每萬(wan) 人口高價(jia) 值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30件、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3000億(yi) 、R&D投入強度達3.4%、新增上市科技型企業(ye) 60家、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24.5%等。
擘畫藍圖 構建“一軸四核多點”空間布局
謀篇布局,必先構思框架。廣州把擘畫“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發展空間布局放在重要位置,在“科創藍圖”中勾勒出“一軸核心驅動、四核戰略支撐、多點全域協同”的點線麵多層次格局。
“一軸”是承載廣州未來經濟發展引擎的主脈絡,它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南沙科學城為(wei) 極點,鏈接全市域科技創新關(guan) 鍵節點的科技創新軸,致力打造為(wei) 新時代廣州城市發展第三中軸線。
“四核”即廣州人工智能與(yu) 數字經濟試驗區、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一區三城”創新核。“多點”即在全市範圍內(nei) 推動重要片區、科技園區、創新型商務區組群式發展。
“‘一軸四核多點’布局將推動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匯聚高端創新資源,形成優(you) 勢互補、各具特色、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創新格局。”弓鴻午表示。
集中突破 強化“4+7+4”重點技術領域部署
重點技術領域的部署,是一座城市科創發展的“風向標”。《規劃》提出,廣州“十四五”時期將在戰略前沿與(yu) 基礎研究領域、前沿技術與(yu) 重點產(chan) 業(ye) 領域、城市治理與(yu) 民生科技領域這三個(ge) 領域加強技術領域係統部署,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催生一批具有引領性、帶動性的科技前沿成果。
其中,戰略前沿與(yu) 基礎研究領域有4個(ge) 重點:生命科學、海洋科技、半導體(ti) 與(yu) 集成電路、空天科技。前沿技術與(yu) 重點產(chan) 業(ye) 領域有7個(ge) 重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yu) 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文化科技與(yu) 現代服務業(ye) 。城市治理與(yu) 民生科技領域有4個(ge) 重點:綜合治理與(yu) 公共安全、資源開發與(yu) 綠色低碳、現代農(nong) 業(ye) 與(yu) 生物安全、衛生應急與(yu) 健康保障。
細抓落實 明確“五大任務”“十大工程”
弓鴻午介紹,《規劃》錨定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布局了“五大任務”“十大工程”。“五大任務”包括:一是聚焦科學發現,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係統部署,挖掘高校科技創新潛能;二是抓好技術發明,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孵化育成體(ti) 係提質增效;三是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加快推動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產(chan) 業(ye) 發展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推動科技惠及社會(hui) 民生;四是強化人才支撐,引進培養(yang) 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著力激發創新人才活力,推進創新人才國際化;五是優(you) 化創新生態,深化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強化國際科技合作,推動科技金融發展,加強科普與(yu) 創新文化建設。
“十大工程”包括:實驗室體(ti) 係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科研院所建設、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高新區培育、科技企業(ye) 主體(ti) 培育、創新人才引培、穗港澳協同創新機製構建等十大工程。
弓鴻午表示,下一步,市科技係統將抓好《規劃》落地實施,持續增強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推動科研資源大市向科技創新強市邁進,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ge) 出新出彩”。(記者方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