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守藝人”到“播種人” 將“海南八音”帶出國門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 2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wei) 《從(cong) “守藝人”到“播種人”,將“海南八音”帶出國門》的報道。
春節以來,86歲的黃茲(zi) 合和他的海南八音樂(le) 隊不斷接到演出邀約,雖然忙碌,他卻樂(le) 此不疲。
因為(wei) ,他堅持了14年的海南八音傳(chuan) 承工作,越來越見成效,懂彈的、愛聽的人越來越多,這項曾幾近失傳(chuan) 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火”了起來。
“不僅(jin) 不能失傳(chuan) ,還應該發揚光大”
海南八音是海南鄉(xiang) 土藝術的重要品種,至今已流傳(chuan) 千年,既指8大類使用當地材料椰子殼、黃花梨、檳榔木製作的樂(le) 器,也指《慶豐(feng) 年》《新拜堂》《酬宴會(hui) 》《拜壽曲》《萬(wan) 花燈》等500餘(yu) 首地方獨特曲目,它們(men) 記錄著當地人的點滴生活,承載著人們(men) 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情感認同,是一種特殊的記憶載體(ti) 。
在海南瓊北地區,每逢傳(chuan) 統佳節、婚喪(sang) 禮儀(yi) 、重要社交、祭祀場合,請八音隊演奏是一種標配風俗,最繁盛時,幾乎村村都有八音樂(le) 隊,代代相傳(chuan) ,“聲聲”不息。
然而,在曆史上海南八音經曆過浩劫。1939年日本入侵海南,實行“三光政策”,民不聊生,不少人背井離鄉(xiang) ,鼓息鑼停,樂(le) 隊散落。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後,海南八音麵臨(lin) 著很多非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共性問題:受眾(zhong) 減少、創作人才匱乏、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探索有待深入……
是年6月,時年72歲、定居澳大利亞(ya) 的黃茲(zi) 合,看到家鄉(xiang) 報紙上一篇題為(wei) 《海南八音將成絕響?》的報道後,得知海南八音嚴(yan) 重缺乏專(zhuan) 業(ye) 老師,正麵臨(lin) 失傳(chuan) 危險。而當時黃茲(zi) 合正在澳大利亞(ya) 給外國人教授海南八音。他出國第一年就應邀參加悉尼華人春節演出,發現家鄉(xiang) 音樂(le) 很受外國人喜愛。
“到了國外才知道自己的東(dong) 西價(jia) 值大,比如西洋樂(le) 器的管樂(le) 器有16孔的、32孔的,而海南八音的管樂(le) 器隻有7個(ge) 孔,外國人就很驚訝,7個(ge) 孔的喉管就能吹奏出全部的音符,這麽(me) 好的東(dong) 西不僅(jin) 不能失傳(chuan) ,還應該發揚光大。”黃茲(zi) 合說,他心想,與(yu) 其在國外教外國人,何不回家教自己國家的年輕人?
心動不如行動。年邁的黃茲(zi) 合帶著“傳(chuan) 承”的初心,毅然回到家鄉(xiang) ,找到美蘭(lan) 區靈山文化站,主動請纓成為(wei) 一名八音傳(chuan) 承人。黃茲(zi) 合從(cong) 小跟著鄰村的八音師傅學秦琴、二胡,也是海南省瓊劇院退休的專(zhuan) 業(ye) 樂(le) 工,有能力將八音吹拉彈技術傳(chuan) 授給更多的年輕人。
黃茲(zi) 合最初是在美蘭(lan) 區靈山鎮文化站教八音藝人,還到公園去為(wei) 有興(xing) 趣的中老年人授課,不僅(jin) 全部免費,而且提供樂(le) 器。
實踐中他發現培養(yang) 年青一代迫在眉睫,於(yu) 是,他引導靈山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到文化站學習(xi) 八音。一年不到,學生們(men) 已經能夠登台演奏,舞台上的精彩表現深受廣大師生和家長的好評。
“鄉(xiang) 音的力量是無法替代的”
在學校和家長的支持下,2012年起,黃茲(zi) 合將八音帶進了靈山鎮中心小學的課堂,一教就是六七年時間。“他是我們(men) 學校八音特色教育的開創者,先後教授了兩(liang) 三百名學生,沒有收取過一分錢費用,現在雖然去別的學校授課了,但還是我們(men) 學校的八音教學顧問,時常邀請他回來給老師們(men) 講課。”靈山鎮中心小學校長陳繼俊說。
最近幾年,非遺項目提供了一些補貼,也有了固定的傳(chuan) 習(xi) 所,黃茲(zi) 合每周半天前往位於(yu) 美蘭(lan) 區群上村關(guan) 聖廟的傳(chuan) 習(xi) 所授課,隻要是願意學的,他都免費教,雷打不動、風雨不改。學期內(nei) ,黃茲(zi) 合則前往龍峰實驗小學,給兩(liang) 個(ge) 八音班的孩子授課,每個(ge) 班每周一節課。
14年下來,黃茲(zi) 合已經培養(yang) 了一大批中老年徒弟和數百名中小學生,很多徒弟已經出師,隨隨便便就能拉出一支樂(le) 隊。
2019年,黃茲(zi) 合帶領“海南鄉(xiang) 音訪問團”,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ya) ,在給海南華僑(qiao) 演奏時引發強烈反響。“鄉(xiang) 音的力量是無法替代的,一下子就能拉近距離,很多老僑(qiao) 胞聽到我們(men) 彈奏《拜壽曲》《送京娘》時淚流滿麵。”黃茲(zi) 合開心地說,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和小學生懂得海南八音,這項技藝未來必將得到新的發展。
黃茲(zi) 合八音樂(le) 隊成員牟桂芬是遼寧人,從(cong) 零開始跟隨黃老學習(xi) 了4年,也有幸跟隨樂(le) 隊出國演奏,“越彈越喜歡,一學就放不下,隻要有時間就想彈。”
談到高齡導師黃茲(zi) 合,她連聲讚歎,“老師不圖錢、不怕累,不知道疲倦,有時候我們(men) 坐著彈一個(ge) 多小時都累了,他站著指導卻不覺得累。”去年10月舉(ju) 行的“非遺進校園”活動中,樂(le) 隊二十幾個(ge) 隊員在黃茲(zi) 合的帶領下前往8個(ge) 學校連演8場,黃老一場不落。
美蘭(lan) 區文化館館長陳帥覺得,“一定是一份要將家鄉(xiang) 音樂(le) 傳(chuan) 播得更遠的信念在支撐著黃老。”
“希望孩子們(men) 好好傳(chuan) 承這一文化遺產(chan) ”
黃茲(zi) 合不僅(jin) 充滿熱情,在教學上還特別有想法、有辦法。針對老年愛好者和小學生,黃茲(zi) 合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授課方法。“教老年人,要直接彈曲子,這樣上手快,練習(xi) 時有成就感,才能持續堅持。小孩子可以注重打基礎,但入門時會(hui) 覺得難,我就把八音音律注入到兒(er) 歌中,孩子們(men) 學起來會(hui) 覺得有意思。”黃茲(zi) 合說。
龍峰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李彥希、歐陽梓奕、張丁健等一批少年,已經跟隨黃茲(zi) 合學習(xi) 了3年,都非常喜歡八音樂(le) 曲,也都能夠嫻熟地彈奏和演出。歐陽梓奕對記者說,他父母非常支持他學八音,他同時也學習(xi) 鋼琴,“八音雖然是一種本土器樂(le) ,但一點都不土,反而魅力獨特,我相信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家鄉(xiang) 民間器樂(le) 。”
500餘(yu) 首,流傳(chuan) 千年,說明了八音本身是美的、有生命力的。然而老樹還得長新芽,祖先留下來的遺產(chan) 不僅(jin) 要傳(chuan) 承,還要豐(feng) 富和發展。為(wei) 了適應當下的藝術環境、審美習(xi) 慣,黃茲(zi) 合大膽創新,在尊重傳(chuan) 統的基礎上,不斷引進新中阮、揚琴、大提琴等樂(le) 器,更新改進旋律和伴奏技巧,使之更加符合年輕人的喜好,也更加適合舞台演出。
“能工作,能傳(chuan) 承,是一件幸福的事;做一個(ge) 海南八音的播種人,很有價(jia) 值;希望孩子們(men) 好好地傳(chuan) 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並能將海南八音帶出國門,走向世界。”黃茲(zi) 合開心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