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粵4項節地技術和模式將向全國推廣

發布時間:2022-02-24 16:53:00來源: 南方日報

  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推薦目錄(第三批)》(下稱《目錄》),公布了6種類型共23個(ge) 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典型案例。筆者留意到,廣東(dong) 有4項節地技術和模式入選了《目錄》並將向全國推廣。

  其中,中山市的“中央墩大懸臂蓋梁節地技術”、雲(yun) 浮市和清遠市的“高速公路服務區節地模式”入選了“基礎設施建設節地技術”類型;惠州市秋長穀裏“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開發建設節地模式”入選了“農(nong) 村集體(ti) 建設用地節約挖潛模式”類型。

  創新設計高速公路橋梁結構

  節地1800畝(mu)

  入選《目錄》的中央墩大懸臂蓋梁節地技術項目來自中山市西部外環高速公路,公路縱向貫通中山市西部地區,沿線經過小欖、古鎮、橫欄、大湧、板芙、神灣、坦洲,共7個(ge) 鎮區。路線總長約71.142公裏,全線橋梁占比達到95%以上。

  項目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為(wei) 盡量少增新征用地,使項目實施難度和風險降低,同時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項目采用在古神公路中分帶設置獨墩大懸臂蓋梁,作為(wei) 高速公路主線橋梁下部結構。利用這種結構形式,中山西部外環高速公路項目相比於(yu) 同類型項目,節約了土地1800畝(mu) 。

  中山市自然資源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該結構形式不僅(jin) 體(ti) 現了設計理念的創新性,還能避免舊路、舊橋加寬改造帶來征拆問題,可以最大程度上節省橋下用地,對橋下空間的綜合利用開發具有很強的經濟效益。

  高速公路服務區潮汐車流

  實現服務設施共享

  在《目錄》中,雲(yun) 浮和清遠兩(liang) 地的高速公路服務區節地模式入選了“基礎設施建設節地技術”類型。

  其中,雲(yun) 浮市葵洞服務區通過設置單側(ce) 集中式服務區,使雙側(ce) 車流共享服務設施,節約了服務區及其匝道占地。服務區根據地形落差停車場分為(wei) 兩(liang) 層,分別為(wei) 兩(liang) 向行駛的車輛服務。

  同時,葵洞服務區通過建設多層綜合服務樓和停車場,利用單體(ti) 建築實現服務區多功能,鼓勵地上、地下空間立體(ti) 開發利用,減少建築物和停車場占地,提高用地強度。

  而清遠黎溪服務區則是通過引導潮汐車流共享雙側(ce) 服務設施,深度挖掘土地潛力。為(wei) 緩解高峰期車輛擁堵,解決(jue) 停車位不足的問題,當地將兩(liang) 側(ce) 服務區劃定一部分停車場作為(wei) 潮汐車位,利用兩(liang) 側(ce) 服務區之間的車行通道,引導停車場爆滿一側(ce) 的車輛到另一側(ce) 的潮汐車位停放,在停車場規模有限的情況下,提高停車效率,有效緩解擁堵狀況。

  通過這種調節方式,可為(wei) 北行車輛的提供374個(ge) 停車位,效率提高約56%;為(wei) 南行車輛的提供399個(ge) 停車位,效率提高約52%。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盤活空心村閑置土地

  節地率達100%

  秋長穀裏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坐落於(yu) 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茶園村,項目首開區約1350畝(mu) 。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試點項目,經過兩(liang) 年運營,年遊客量達到50萬(wan) 人次。

  筆者了解到,項目在保留客家傳(chuan) 統古建築的基礎上,活化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生活空間,通過盤活利用村集體(ti) 閑置土地發展鄉(xiang) 村文旅產(chan) 業(ye) ,使用原建設用地進行翻新修複和建設,未使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節地率達100%。

  項目通過創新村企合作模式,以鄉(xiang) 村文旅為(wei) 載體(ti) ,搭建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平台,因地製宜導入產(chan) 業(ye) ,盤活鄉(xiang) 村閑置和廢棄的土地、房屋等資源,以“經營鄉(xiang) 村”為(wei) 理念活化鄉(xiang) 村,打造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可持續發展的鄉(xiang) 村文旅。

  整個(ge) 村莊重點建設麵積約2萬(wan) 平方米,原來已是衰敗的“空心村”。當地先是通過3D測繪技術將瀕臨(lin) 倒塌的村屋和殘垣斷壁等曆史麵貌數據化呈現,隨後設計師通過數據分析和場地踏勘,駐紮現場指導拆除改造。

  此外,項目的整體(ti) 建設改造過程遵循“三原”原則,即原址、原高度、原麵積,通過盤活利用村集體(ti) 閑置土地,提升了土地利用價(jia) 值。(記者 黃敘浩 通訊員 李璐)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