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農民漆匠到美院學生:浙江農民繪出“跨界人生”

發布時間:2022-03-03 10:08:00來源: 中新網

 

  中新網湖州3月2日電(施紫楠 徐晟昱)“潘老師,我們(men) 來找您學畫了”“好好好,我們(men) 今天先來畫枇杷……”這幾天,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康乾街道金鵝山村村民潘建華家裏格外熱鬧。

  今年58歲的潘建華,畢業(ye) 於(yu) 德清縣原城關(guan) 鎮新盟小學。16歲拜師,到如今從(cong) 事漆匠已40餘(yu) 年。從(cong) 一名漆匠變身畫師,潘建華是如何跨出這一步轉型之路?

  “我珍惜學習(xi) 的每一次機會(hui) ,現在大家的生活都越來越好,我也不能掉隊。”潘建華說。

  穿過一段狹長的樓梯,映入眼簾的是一處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間,這裏便是潘建華的工作室。工作室裏到處可見的畫具和卷軸,都是他繪畫時的好拍檔。

  “這種筆叫勾線筆,能畫出比頭發絲(si) 還細的線條,這幅《秋趣》就用到了它。”掛在牆上的畫作《秋趣》,是潘建華的得意之作。他說,“這幅是我在中國美院學畫時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工筆畫。”

  2019年9月,55歲的潘建華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國美院花鳥變臨(lin) 與(yu) 創作高級研修班的錄取通知書(shu) 。漆匠搖身一變,成了美院學生。

  “我在班裏排行老三,身邊的同學有不少都是專(zhuan) 業(ye) 畫畫的,我總怕自己露怯。”初到美院讀書(shu) 時,潘建華既興(xing) 奮又緊張,還怕自己基礎弱跟不上。一有時間,他就會(hui) 去外麵寫(xie) 生,若是遇見造型奇特的石頭、樹木,或是一處風景秀麗(li) 的角落,一待就是一個(ge) 下午。

  在中國美院學習(xi) 期間,潘建華收獲滿滿,還結識了不少至交好友,互相探討繪畫知識,學習(xi) 繪畫本領。他說,這樣的經曆就像是生活送他的一份禮物,此前也從(cong) 沒想到自己會(hui) 因為(wei) 興(xing) 趣能和這麽(me) 多畫家成為(wei) 朋友。

  讓人意外的是,現在憑畫作在各地參展的潘建華,在去中國美院研修前竟毫無係統學習(xi) 畫畫的經曆。

  潘建華與(yu) 繪畫結緣,始於(yu) 20世紀80年代初。

  “那時流行老式木床,油漆匠們(men) 都會(hui) 在這種欄板上描繪《三潭印月》《六和塔》等漆繪,還有梅、蘭(lan) 、竹、菊的橡皮畫。”潘建華說,橡皮畫的製作工藝較為(wei) 複雜,需要先在木板上漆上白色,等白漆幹後再用經過特殊處理的顏料粉塗在白漆底的木板上,最後用橡皮或車的輪胎皮擦去不需要顏色的地方,從(cong) 而形成一定的圖形。

  這樣的橡皮畫,一般曆時2天才能完成,這也培養(yang) 了潘建華日後在作畫時的耐心和細心。

  後來,老式木床退出曆史舞台。但潘建華並未放棄這個(ge) 愛好,轉身拿起了紙筆。由於(yu) 沒有老師教,起初他的水平一直在原地踏步。直到2016年,他遇見了當時在德清縣老年大學任教的黃建時。

  “我看他很有天賦,就讓他去老年大學學習(xi) ,哪怕是作為(wei) 興(xing) 趣愛好也是好的。”在黃建時的引薦下,潘建華如願以償(chang) 地到國畫班學習(xi) 花鳥畫,不僅(jin) 學到了與(yu) 當漆匠時不同的繪畫方法,還逐漸掌握了繪畫的基本要領。

  而後經過中國美院的專(zhuan) 業(ye) 訓練,潘建華的繪畫之路就像是插上了一雙“翅膀”,飛得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遠。

  “現在年紀越來越大,也有人專(zhuan) 門找我來學畫畫。我就想著開個(ge) 班,也打發打發時間。”在潘建華看來,他學來的這身繪畫手藝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能用來惠及他人。

  “等得空了,我也願意去學校、社區授課,讓更多的人愛上中國傳(chuan) 統繪畫,讓我們(men) 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實。”潘建華說。(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