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克難 勇毅前行——代表委員談開局之年砥礪奮進
【兩(liang) 會(hui) 特刊·實幹】
卷首語
開局之年謀新篇,真抓實幹啟新程。
2021年,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的第一年,96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發展成果如繁星閃爍,處處生機勃勃;惠民之舉(ju) 如春水浩蕩,時時潤澤大地。
這是勇於(yu) 擔當的一年——代表委員心係國事、情牽民生,深入調查、建言獻策,匯聚民意、凝聚力量。他們(men) 精準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真誠傾(qing) 聽百姓心聲訴求,與(yu) 億(yi) 萬(wan) 人民一起在神州大地譜寫(xie) 出一曲曲壯麗(li) 樂(le) 章。
這是實幹創新的一年——“穩”是基本盤,“進”是關(guan) 鍵詞。新形勢下,各地用創新引領動力之變,協調激發結構之變,綠色撬動效能之變,開放助推格局之變,共享加速生活之變……以新發展理念為(wei) 指引,新作為(wei) 正在孕育新的發展氣象。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新征程上,廣大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正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不斷激蕩新氣象,書(shu) 寫(xie) 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丁元竹委員:
發展,讓人民得實惠
2021年,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得到了進一步彰顯和落實。
為(wei) 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設,國家頒布實施了《“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繼續推進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製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加大實現共同富裕的地方試點工作力度,大大提高了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的政策實效。
這一年,我對推進民生事業(ye) 發展、紮實促進共同富裕、互聯網遊戲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推進互聯網社會(hui) 治理科學化等課題進行了深入調研,深刻感受到社會(hui) 事業(ye) 建設取得的突出成就。
2021年,抓發展、穩就業(ye) 、促就業(ye) 等政策措施不斷出台,中央和各級政府全方位落實就業(ye) 服務政策,《“十四五”就業(ye) 促進規劃》《“十四五”職業(ye) 技能培訓規劃》等規劃措施、政策文件相繼出台,有力保障了就業(ye) 穩定,提高了勞動者的技能,特別是保障了重點社會(hui) 群體(ti) 的就業(ye) ,在國民經濟持續恢複的同時,保持就業(ye) 總體(ti) 穩定。
為(wei)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規模,中央和各級政府出台一係列政策措施,居民消費支出持續恢複,基本生活消費增長較快,實現了穩增長與(yu) 惠民生的互促共進。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20年實際增長8.1%,農(nong) 村居民收入增長快於(yu) 城鎮居民,城鄉(xiang) 居民收入相對差距不斷縮小。西部地區的居民收入增長快於(yu) 其他地區,地區之間差距持續縮小。
此外,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和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教育改革繼續深化,教育提質擴容工程穩步實施。健康中國建設全麵推進,公共衛生體(ti) 係在抗擊疫情中進一步完善,城鄉(xiang) 醫療服務網絡逐步健全。包括社會(hui) 救助和慈善製度在內(nei) 的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繼續得到完善,社會(hui) 保障製度不斷成熟定型。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正在各地區、各領域不斷融入實實在在的發展實踐。(光明日報記者李慧采訪整理)
蘇州科技大學城市發展智庫(高級研究院)副院長 宋青委員:
“雙碳”,從(cong) 認識到行動
“雙碳”,是2021年的熱詞之一,也是我一直關(guan) 注的問題。
2010年,我在蘇州市兩(liang) 會(hui) 上遞交了相關(guan) 提案並代表民建蘇州市委作大會(hui) 發言,呼籲關(guan) 注低碳經濟發展。此後,我們(men) 在蘇州建成首個(ge) 巾幗“碳匯林”,創新義(yi) 務植樹形式,倡導低碳植樹理念,增強全社會(hui) 增匯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自覺意識。當時,一些人對碳、碳匯、碳中和概念並不了解,十幾年後,“碳達峰碳中和”成為(wei) 關(guan) 注度極高的“熱詞”。參與(yu) 推動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的偉(wei) 大進程,見證生態文明建設步伐不斷加速、質量不斷提升,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目前,“雙碳”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實現這一目標,必將經曆一個(ge) 由認識到行動、由行動到深化認識的持續而長期的進程,這將對生產(chan) 、生活方式產(chan) 生深刻影響。與(yu) 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麵臨(lin) 著過渡期短、經濟發展水平總體(ti) 不高、碳排放基數大、資源稟賦不足、成本高昂等諸多挑戰和困難,實現碳中和將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為(wei) 此,我們(men) 要把係統思維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打好減汙降碳增匯低碳發展“組合拳”,推動構建低碳發展市場機製、價(jia) 值實現機製、控碳機製,推進“雙碳”工作蹄疾步穩、行穩致遠,走出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之路。
聚焦熱點難點問題,委員履職要有一種“陪伴式成長”的堅守,既要有久久為(wei) 功、持之以恒的韌勁,又要不斷加強調查研究,始終保持建言獻策的敏銳度。用奉獻的情懷來履職,用創新的精神來履職,用勤奮的勁頭來履職,應該成為(wei) 委員履職始終如一的“打開方式”。(光明日報記者李慧采訪整理)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教授 霍學喜委員:
科技,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十四五”時期,“三農(nong) ”工作重心曆史性轉向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國特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進程加快。這意味著我們(men) 要將先進技術、現代裝備、管理理念等引入農(nong) 業(ye) ,將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農(nong) 村延伸覆蓋,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改善鄉(xiang) 村麵貌、提升農(nong) 民生活品質,促進農(nong) 業(ye) 全麵升級、農(nong) 村全麵進步、農(nong) 民全麵發展。
一年來,我致力於(yu) 把大數據、信息化等新興(xing) 技術手段運用於(yu) 金融、電商平台等領域的科技創新,給產(chan) 業(ye) 發展支招、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圍繞科技創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一主題,我多次在省內(nei) 外廣泛走訪,參加了全國政協組織的“金融新科技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調研,向全國政協呈報了有關(guan) 金融新科技、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創新等建議提案7份,依托政協移動履職平台發表意見和建議320條,有16條建議被相關(guan) 部門采納。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chan) 業(ye) ,這是以縣域為(wei) 主陣地,夯實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基礎、助推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的重大戰略舉(ju) 措。通過優(you) 化縣域創新創業(ye) 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支持大中城市疏解產(chan) 業(ye) 並向縣域延伸,有助於(yu) 緩解大中城市的發展壓力,也有助於(yu) 營造有效的縣域市場經濟環境。同時,通過加強縣域基層組織體(ti) 係創新和產(chan) 業(ye) 治理能力提升,促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yu) 縣域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將有助於(yu) 形成產(chan) 業(ye) 鏈與(yu) 創新鏈深度融合的產(chan) 業(ye) 發展新業(ye) 態,進而提升縣域經濟的總體(ti) 競爭(zheng) 力。
當前,我國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及其產(chan) 業(ye) 化處於(yu) 重要戰略機遇期,具有廣闊發展前景,但生物育種技術領域的原始創新依然較為(wei) 薄弱,法律法規仍不完善,缺少企業(ye) 主導型的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和品種創新平台。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我還將對推進我國生物育種技術產(chan) 業(ye) 化遞交有關(guan) 提案,建議加快實施生物育種重大科技計劃,培育企業(ye) 主導型產(chan) 業(ye) 化平台,營造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市場環境。(光明日報記者李慧采訪整理)
寧夏吳忠紅寺堡區玉池村村民 馬慧娟代表:
治理講究章法 凡事有據可依
我來自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這裏曾是一片飛沙走石的不毛之地。20多年來,在黨(dang) 中央移民搬遷政策支持下,亙(gen) 古荒原引來黃河水,紅寺堡陸續接納23萬(wan) 多名貧困群眾(zhong) 紮根落戶、建設新家園,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安置區。
超大型的安置區,移民來自四麵八方,操著不同口音,有著不一樣的風俗習(xi) 慣,從(cong) 重新組合的那一刻起,和諧融入就是一道“加試題”。
治理講究章法,凡事有據可依。紅寺堡移民村治理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了“55124”村級治理模式:“五步工作法”即提出議案、民主議定、公布告知、組織實施、監督管理;“五聯記錄本”即相對應的五聯記錄表;一張議事清單;鄉(xiang) 村兩(liang) 級監督;鄉(xiang) 鎮、縣區、地市、自治區四級聯動督查。這五個(ge) 數字,在基層矛盾化解和有效治理中發揮了大作用。
就拿我所在的玉池村來講,過去有村民為(wei) 低保爭(zheng) 個(ge) 麵紅耳赤,為(wei) 幫扶資金吵得不可開交,鬧到最後,換來個(ge) 心不服口不服的結果。自打“55124”模式實行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都通過村民代表會(hui) 議表決(jue) ,群眾(zhong) 參與(yu) 議事的積極性可高了。現在,大到村裏花錢上項目、小到低保和救助,都少不了聽村民意見。民主的過程帶來公正的結果,貼出去的公示單,大夥(huo) 兒(er) 都沒有異議。
公開透明這一小步,讓移民安置區有效治理邁出了一大步。民主,把移民群眾(zhong) 凝聚到一起。這些年,玉池村先後走出4名人大代表,覆蓋從(cong) 鄉(xiang) 鎮到全國層麵。從(cong) 中,我看到了民主在基層治理中不斷生長、充滿活力。(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張文攀采訪整理)
新疆阿克蘇地區烏(wu) 什縣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校長 庫爾班·尼亞(ya) 孜代表: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進百姓生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離不開文化滋潤。
2003年,我拿出全部積蓄,在家鄉(xiang) 創辦國家通用語言小學,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用教育為(wei) 孩子們(men) 搭起一座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橋梁。如今,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的辦學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樓、宿舍樓、餐廳一應俱全,學校也被納入國家義(yi) 務教育保障機製範疇,在校學生與(yu) 公辦學校學生享受同等“兩(liang) 免一補”政策。
為(wei) 更好地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我把舊校區改建為(wei) “中華文化大院”,讓各族農(nong) 牧民在大院內(nei) 免費學習(xi) 國家通用語言和農(nong) 業(ye) 技術。大院還免費為(wei) 當地各族群眾(zhong) 提供器樂(le) 、戲劇、書(shu) 法、茶藝、手工藝品等課程,廣泛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2021年,“中華文化大院”被阿克蘇地區命名為(wei) “文化潤疆示範基地”“社會(hui) 科學普及基地”。
2021年以來,我還積極推動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鄉(xiang) 入村生活化項目”,在烏(wu) 什縣依麻木鎮與(yu) 沙雅縣古勒巴格鎮等多個(ge) 鄉(xiang) 鎮試點運營“潤疆文化生活超市”,設計開發多個(ge)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係列產(chan) 品,以此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一點一滴浸潤各族群眾(zhong) 心田。我曾多次到喀什、和田、塔城等地開展調研,並以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題進行了多場宣講,深受群眾(zhong) 歡迎。每次宣講結束,我都會(hui) 和各族群眾(zhong) 交談,傾(qing) 聽大家的意見建議。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我將重點圍繞如何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鄉(xiang) 入村、走進各族群眾(zhong) 心田等提出建議。接下來,我將繼續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鄉(xiang) 入村生活化項目”,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一步走進百姓生活的方方麵麵,同時還將幫助更多人學習(xi) 國家通用語言,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貢獻自己的力量。(光明日報記者李慧 光明日報通訊員史欣璐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3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