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元素服飾入藏中國絲綢博物館 用現代語言展示中華文化
中新網杭州3月3日電(童笑雨)良渚的神人獸(shou) 麵紋,浙江的特色花木,平繡、滾針、打籽、鏤空納紗繡等數十種工藝,都在服裝中呈現。3月3日,“良渚攬秀·詩路尋音”推廣活動設計作品入藏中國絲(si) 綢博物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希望用服飾這一現代、時尚、國際化的語言傳(chuan) 播中華文化。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良渚文化和詩路文化是浙江璀璨的兩(liang) 顆明珠。
2021年10月,浙江舉(ju) 辦了“良渚攬秀·詩路尋音”詩畫浙江主題推廣活動,將良渚文化、浙江風采和服飾藝術融合,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方式,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文化。
中國絲(si) 綢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絲(si) 綢專(zhuan) 業(ye) 博物館,此次收藏的服飾由著名服裝設計師熊英創作,曾在“良渚攬秀·詩路尋音”詩畫浙江主題推廣活動上展示。
力求用服裝展現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熊英,在創作前做足了“功課”:拜訪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近距離了解良渚文化。
最終,她以絲(si) 綢為(wei) 載體(ti) ,提取了良渚文化“神徽圖騰”紋樣以及玉器、符號等元素,融入具有江南特色的花木鳥獸(shou) 圖案和人文景觀進行製作。
“服裝中還運用了多重非遺技藝。”她說作品《神徽》就采用了盤金、勾線、半手工刺繡和3D定位印花等工藝,服裝上也繡有神人獸(shou) 麵紋。
作品《醉墨》則將良渚遺址出土的竹節紋、弦紋用作衣領、袖口的裝飾。記者看到,服裝裙擺和門襟處還有立體(ti) 的金絲(si) 刺繡結合打籽、盤金等工藝。
談及中國絲(si) 綢博物館為(wei) 何收藏這批服裝時,中國絲(si) 綢博物館館長趙豐(feng) 表示,在某種意義(yi) 上,它們(men) 不僅(jin) 是服裝,它們(men) 講述的是良渚、絲(si) 綢和中華文明的故事。
“在良渚,考古學家發現了紡輪和織機。可以說,通過研究,我們(men) 收到了來自遠古的絲(si) 綢的信號。”趙豐(feng) 說,此次收藏的服裝,演繹了絲(si) 綢、玉器在良渚文明中日月同輝的故事,也揭示了良渚文化為(wei) 何如此重要,中國文明為(wei) 何如此燦爛。
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dang) 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許澎表示,希望通過這批服裝在中國絲(si) 綢博物館的展示,用現代、時尚、國際化的語言闡釋浙江人文精華,讓人們(men) 更加了解浙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