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一,聽中國科技的強勁足音
如果時代發展有氣質,2021年,“自立自強”一定是創新中國的底色。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開啟21世紀第五個(ge) 5年征程,黨(dang) 中央將曆史的重任賦予了科技人、創新者。
兩(liang) 個(ge) 百年在這裏交匯,實現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宏偉(wei) 目標,必須在開局之年走好關(guan) 鍵一步,下好科技“先手棋”。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辰……西班牙《阿貝賽報》不禁盛讚,2021年,中國在太空領域取得了“裏程碑式的成就”。
太空領域捷報頻傳(chuan) ,恰似中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強勁序曲。
科技事業(ye) 穩步推進。一係列前沿熱點科技領域斬獲重大突破,一大批創新成果集中湧現,我們(men) ,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中國印記。
創新者們(men) 踔厲奮發。堅定創新自信,緊抓創新機遇,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jun) 人才、卓越工程師、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奮力攻堅。
他們(men) 如何看待創新?他們(men) 又正在怎樣加緊創新?近日,光明日報派出報道組,深入科技創新群體(ti) ,近距離感知他們(men) 的所思所想所盼。從(cong) 他們(men) 的眼眸中話語間,記者看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之火,已然燎原!
感恩時代——
“這是中華民族走向複興(xing) 的偉(wei) 大時代,唯有躬耕不輟!”
時空定格:2021年2月5日,農(nong) 曆臘月二十四。正在貴州考察調研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通過視頻察看“中國天眼”現場,同總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親(qin) 切交流,並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拜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科技為(wei) 先,發揮科技創新的關(guan) 鍵和中堅作用。”
總書(shu) 記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東(dong) 等傑出科學家為(wei) 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領域實現並跑領跑,為(wei)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手記:
堅持“科技為(wei) 先”,發揮科技創新的關(guan) 鍵和中堅作用。
甫一開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為(wei) 科技創新定下了精準坐標。
人民大會(hui) 堂,見證了新中國建設、改革、發展的每個(ge) 重要時刻,也記錄著百年曆史交匯期的每個(ge) 重大事件。
回首2021,這裏有太多屬於(yu) 科技創新的高光時刻——
2月2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會(hui) 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別是嫦娥五號任務取得的成就。
5月28日,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隆重召開。在這場共商推進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計的盛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號召:“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6月29日,雄壯的《忠誠讚歌》樂(le) 曲聲中,高原醫學事業(ye) 的開拓者吳天一穩穩地站在舞台中央,作為(wei) 科技戰線黨(dang) 員的傑出代表,接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授予的黨(dang) 內(nei) 最高榮譽——“七一勳章”。
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上,自立自強、自主創新的傑出典範——顧誦芬院士與(yu) 王大中院士從(co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手中,接過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證書(shu) 。
一次次掌聲雷動,一陣陣心潮奔湧。
這是黨(dang) 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禮讚,這是中華民族崇尚科學的最佳注解。
2021年9月27日,一個(ge) 裏程碑式的日子到來——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在北京召開。這是首次以“中央”名義(yi) 召開的人才工作會(hui) 議。
千秋基業(ye) ,人才為(wei) 本。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重要講話,站在實現民族振興(xing) 、贏得國際競爭(zheng) 主動的戰略高度,為(wei) 新時代人才工作擘畫藍圖。
金秋十月,北京展覽館。
“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天機”類腦芯片、散裂中子源、“慧眼”衛星、“京華號”國產(chan) 最大直徑盾構機、“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數千項重大科技成果前所未有地聚集在一起,萬(wan) 眾(zhong) 矚目,群情振奮,這座頗有年代感的建築內(nei) 外,上演著一場“高精尖”又“接地氣”的科技盛宴。
1300多件實物、200多件模型,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生動印刻下剛剛過去的5年;中國科技的強勁足音,如時代脈搏在創新發展的征途上跳動。
這一年,科學大家與(yu) 重大成果交相輝映,折射出中國科技發展的不凡業(ye) 績:
——2021年9月,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全球最新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cong) 2013年的第三十五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在全球中等收入經濟體(ti) 中位列第一。
——2021年11月,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在專(zhuan) 利、商標、工業(ye) 品外觀設計等方麵知識產(chan) 權申請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國成為(wei) 全球專(zhuan) 利活動最活躍的國家。
114.4萬(wan) 億(yi) 元!8.1%!
這是一組振奮人心的數字。2021年,中國經濟克服疫情影響,以極大的韌性逆勢增長,全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達到1143670億(yi) 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全年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支出27864億(yi) 元,比上年增長14.2%,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攀升至6.09%,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言自明。
亮眼的成績單再次有力宣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訪談中,許多創新者感恩這個(ge) 時代——創新不問出處,溪流匯成江海,科研論文不僅(jin) 發表在國際前沿,更書(shu) 寫(xie) 在祖國大地。
“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ye) 是大有可為(wei) 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wei) 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鏗鏘話語,於(yu) 創新者而言,是底氣,更是動力。
●創新者說:
金之鈞(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
我時常感慨,自己遇上了一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這句話令我記憶猶新。於(yu) 我而言,2021年依然是忙碌而充實的。圍繞“雙碳”目標,我們(men) 牽頭成立了北大—鄂爾多斯碳中和聯合實驗室,為(wei) 當地“雙碳”路線圖製定打下牢固基礎;這一年,大慶油田古龍凹陷青山口組頁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石油預測地質儲(chu) 量12.68億(yi) 噸,這是我國頁岩油勘探開發的又一重大戰略突破。我們(men) 深入大慶、長慶、勝利等油田,了解油田頁岩油勘探開發麵臨(lin) 的理論技術難題,啟動了基金委頁岩油重大基金項目……回顧這一年,“累並快樂(le) 著”,“院士”的責任更加沉甸甸。展望2022年,“忙並期待著”。作為(wei) 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夠親(qin) 曆從(cong) “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與(yu) 有榮焉!這是中華民族走向複興(xing) 的偉(wei) 大時代,唯有躬耕不輟!
於(yu) 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GNC係統主任設計師):
我們(men) 是一群懷揣飛天攬月夢的航天人。2021年2月2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會(hui) 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那一天,我激動不已。回想探月工程從(cong) 立項到發射的10年間,我們(men) 闖過了一道道難關(guan) ,克服了一個(ge) 個(ge) 困難。剛立項的時候,麵對近第二宇宙速度跳躍式再入地球的難題,國內(nei) 外都沒有現成的方案可以借鑒,要想在一張白紙上構建自己的係統,難度不言而喻。在大家愁眉不展的時候,王勇副總師說:“哪個(ge) 難題不是一點點啃下來的?隻要我們(men) 想幹,就不怕困難多!”於(yu) 是,團隊從(cong) 頭細致梳理技術難點和風險點,經過大量理論分析和試驗驗證,最終實現了月球樣品的安全返回。正是這股較真勁,讓我們(men) 在奮鬥路上初心不改、勇往直前。
宋迎東(dong)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能源與(yu) 動力學院教授):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xing) 靠人才。作為(wei) 學校首批百強創新團隊負責人,我切身體(ti) 會(hui) 到學校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和決(jue) 心,著力營造尊重科技工作者的濃厚氛圍。這一年,如何讓科研方向更加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將科研成果更好應用到先進航空發動機的研製中,是我和團隊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一切隻為(wei)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實打實的行動。為(wei) 了激發科研內(nei) 生動力、提升為(wei) 國鑄重器能力,我們(men) 持續完善科研政策及評價(jia) 體(ti) 係,布局了一批基礎和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項目,引導科技工作者開展一流科研,產(chan) 出一流成果。這一年,晚上下班後走在校園裏,照亮路麵的不隻是路燈,還有實驗室裏閃亮的燈火,濃厚的科研氛圍讓我感懷不已。時不我待、隻爭(zheng) 朝夕,是我們(men) 的態度,更是我們(men) 的行動!
於(yu) 嘯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院13所影視特種拍攝團隊成員):
“請黨(dang) 放心,強國有我。”這一年,沐浴著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春風,錢學森、朱光亞(ya) 等老一輩科學家與(yu) 黨(dang) 的紅色情緣故事,再次給我深深的震撼和感召。難忘“七一”那天,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我們(men) 所研製的影視特拍係列產(chan) 品盡銳出動,圓滿完成大會(hui) 直播保障任務。架設在天安門城樓前的4K重型陀螺穩像及升降係統,作為(wei) 主機位負責拍攝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近身特寫(xie) ,我有幸在現場負責這台設備的運維。作為(wei) 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夠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至今想來依然心潮澎湃。作為(wei) 航天九院13所影視特拍團隊的一員,我們(men) 在北京冬奧會(hui) 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為(wei) 影視特拍全程提供科技支撐。除了幾套成熟的王牌產(chan) 品,央視有名的“獵豹”軌道攝像機係統,我們(men) 也參與(yu) 了研製,真是無比自豪!
蘇海蘭(lan) (福建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生物資源研究所高級農(nong) 藝師):
我經常跟農(nong) 民說,有我們(men) 能做的,盡管找我們(men) 。因為(wei) ,我們(men) 是黨(dang) 員,是科技特派員,是農(nong) 民的“身邊人”和“貼心人”。作為(wei) 數十萬(wan) 科技特派員中的一分子,2021年10月,我有幸參加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向大家講述我們(men) 的故事。我是農(nong) 民的孩子,從(cong) 小跟母親(qin) 幹農(nong) 活,小時候的夢想就是能讓農(nong) 民過上好日子。2014年,我來到科技特派員製度的發源地——福建省南平市,做科技幫扶,一幹就是8年。我們(men) 在“七葉一枝花”的野生轉家種栽培技術和育苗技術上得到突破,並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農(nong) 民,培養(yang) 了一批鄉(xiang) 土人才,還把成果推廣到一些革命老區,助力脫貧攻堅。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基層一線的黨(dang) 員,我深深感到,脫貧攻堅取得全麵勝利,農(nong) 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過得好。同時我也知道,為(wei) 了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要付出更為(wei) 艱巨的努力。我將秉持初心使命,繼續紮根基層,把科技成果送到農(nong) 民手中,為(wei) 實現共同富裕再立新功。
陳金鑄(華北電力大學核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
2021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華龍一號”全球首台核電機組投入商業(ye) 運營,作為(wei) 一名核科學領域的博士研究生,我感慨萬(wan) 千。小時候,爺爺家裏用煤油燈照明,“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曾是爸爸的奮鬥目標。今天,我的家鄉(xiang) 山東(dong) 海陽實現核能供熱,開創了國內(nei) 核能商業(ye) 供熱的先河。短短幾十年,家鄉(xiang) 經曆了從(cong) 煤油燈照明到核電供熱的巨變。這些變化是時代的縮影,更是中國崛起的佐證。在核能商用的新時代,核安全尤為(wei) 重要。我正在做半導體(ti) 材料核輻射探測器研究,希望在輻射安全防護、宇宙深空探測、醫療航天等領域作出貢獻,發揚敢為(wei) 人先的創新精神,做新時代的核電人。
不負重托——
“我們(men) 完全有能力做出原創性科研成果!”
時空定格:2021年11月7日晚,浩渺太空傳(chuan) 來中國航天員翟誌剛的聲音:“我是01,我已出艙,感覺良好!”麵向天和核心艙的全景相機,他向祖國揮手,聲音自信而沉穩。女航天員王亞(ya) 平也邁出了太空行走的第一步。這一天,神州十三號航天員密切合作,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圓滿完成全部既定任務。
●記者手記:
回首2021年,中國科技的參天大樹上,自立自強已然碩果累累。
這一年,我們(men) 向宇宙線起源的世界謎題發起挑戰——
4月,中日科學家利用位於(yu) 西藏羊八井的ASγ實驗,觀測到接近1拍的超高能伽馬射線,首次確認其來源於(yu) 銀河係。一個(ge) 月後,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再進一步,記錄到1.4拍的伽馬光子,並更加明確了其來源。這不僅(jin) 是人類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更突破了傳(chuan) 統認知,開啟了“超高能伽馬天文學”時代。
這一年,我們(men) 率先攻克了人工合成澱粉的難題——
中國科學家生成了一種新酶,從(cong) 頭設計了11步反應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與(yu) 人工合成澱粉新途徑。這個(ge) 隻需要水、二氧化碳和電的“創造”,不依賴光合作用,被譽為(wei) “將是影響世界的重大顛覆性技術”。這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的改變提供了可能路徑,更為(wei) 創建新功能的生物係統奠定了開創性科學基礎。
這一年,我們(men) 繼續在太空留下中國印記——
神舟十二號“三人組”9月剛返航,神舟十三號“三人組”又在太空跨年。載人航天喜訊連連,嫦娥五號月壤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天問一號”成功實現對火星的“繞、落、回”探測,“羲和號”探日獲得包括太陽H-α譜線在內(nei) 的一係列技術和科學實驗成果。
成果難以細數,樁樁振奮人心。
但更讓我們(men) 感懷的,是那些不怎麽(me) “典型”的細節。
難以忘記,蔡韜的片刻猶疑。
當看到碘酒加入粉末變成藍色,作為(wei) 這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e) 生物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蔡韜的第一反應不是興(xing) 奮,而是忐忑。“是真的嗎?不會(hui) 有錯誤吧?”蔡韜說,“6年多來,我們(men) 已經失敗過太多次。”
這猶疑並非怯懦,而是中國科技工作者敢於(yu) 創新的真實注腳。今日之中國,已經到了從(cong) 並跑向領跑轉變的關(guan) 鍵期,我們(men) 需要的是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走向巔峰的道路不會(hui) 是坦途,有猶疑、有退縮,都是正常的。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可貴之處,不是他們(men) 從(cong) 無軟弱之時,而是他們(men) 能夠直麵自己,收拾情緒,為(wei) 了祖國的科技事業(ye) 執著攀登!
難以忘記,李獻華的“錙銖必較”。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領導了團隊對嫦娥五號月壤的第一批研究。他們(men) 借了3克月壤樣品,還了2.85克,僅(jin) 消耗0.15克就完成了任務,刷新了對月球演化的傳(chuan) 統認知。
這“錙銖必較”並非小氣,而是中國科技實力提升的明證。月壤不那麽(me) 容易研究,因為(wei) 會(hui) 被汙染,不能暴露在空氣中;它的均值隻有60微米,吹口氣就沒了,對研究平台的要求很高……但這些要求,難不倒中國科技工作者。幾十年的發展,培養(yang) 和吸引了優(you) 秀人才,搭建了最先進的實驗平台,我們(men) 完全有能力做出原創性的科研成果!
難以忘記,劉新建的自信滿滿。
他是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副書(shu) 記、研究員,也是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大型低溫製冷係統研製”的總指揮。2021年4月15日,驗收專(zhuan) 家組給出結論,這一設備使我國在這一溫區的製冷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劉新建說:“中國正在成為(wei) 國際低溫大型製冷設備製造的‘第三極’!”
這自信並非張揚,而是中國科技工作者推動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強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融合的實力顯示。這一項目的實施,提高了相關(guan) 高科技製造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實現了產(chan) 業(ye) 升級,在我國初步形成功能齊全、分工明確的低溫產(chan) 業(ye) 群。
“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曆史性成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科技事業(ye) 發展的充分肯定,激勵著科技工作者書(shu) 寫(xie) 更多中國奇跡。
●創新者說:
褚英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副總指揮):
2021年2月10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現繞火星的“製動捕獲”,自此,環繞火星的軌道上有了中國人的火星探測器!了解國際行星探測曆程的人都知道,製動捕獲是火星探測最關(guan) 鍵的步驟,準確實施捕獲的技術難度是巨大的。在沒有準確數據和前期經驗的情況下,我們(men) 隻能參考粗略的國外文獻,思考如何破題——短時間內(nei) 的大量試驗、不斷迭代優(you) 化技術實施方案、分析所有可能出現的風險並製定預案。同時,在地麵反複演練捕獲製動的飛行控製過程,查找所有影響因素的配合和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好在,功不唐捐,通過全體(ti) 參研參試人員夜以繼日不懈奮鬥,“天問一號”完美實現了這一“繞”,給祖國和人民交出了滿意答卷!
汪筱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我們(men) 做古生物研究的,“根”在野外,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給野外科考帶來影響,但我們(men) 考察的足跡仍然到達了新疆哈密、甘肅馬鬃山、內(nei) 蒙古鄂托克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對新疆哈密恐龍的首次研究報道,竟然上了多個(ge) 熱搜榜,發表當日就有上億(yi) 閱讀量。我想,公眾(zhong) 之所以對這一研究的關(guan) 注度這麽(me) 高,一方麵是科學素養(yang) 的普遍提升,對科學新發現求知若渴,另一方麵是對新疆充滿熱愛和向往,想跟著我們(men) 的研究“一遊”新疆。作為(wei) 科技“國家隊”的一員,我更要心係“國家事”,肩抗“國家責”,帶領團隊繼續奮發圖強、腳踏實地。
肖雲(yun) 峰(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我不僅(jin) 做科研,也做“教書(shu) 匠”,如何引導並帶領學生解決(jue) 真問題和真解決(jue) 問題,是我最關(guan) 心的事情。我從(cong) 事的是超高品質因子微腔光學與(yu) 光子學研究,這要求我們(men) 既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國際學術最新領域持續開拓創新,發出中國聲音;又要讓最新研究成果從(cong) 實驗室走出去,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健康。該怎麽(me) 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進而探索科學規律,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我深有感觸。一直以來,我堅持以科研實踐教育學生,希望他們(men) 在研究中,能以真正的需求為(wei) 牽引,著眼解決(jue) 關(guan) 鍵科學問題,靠基礎和應用研究兩(liang) 條腿走路。隻有以國家需求為(wei) 己任,才能出更多更優(you) 秀的成果。
龔平(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們(men) 所與(yu)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建立聯合實驗室,是我2021年特別自豪的一件事。我們(men) 建立了多種新型汙染物的監測方法,提升了西藏自治區環境監測能力;同時,合作開展了珠峰、長江源的專(zhuan) 項調查,打通了高海拔地區環境監測的“最後一公裏”,用數據支撐雪域高原的環境治理,真正做到“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就我個(ge) 人而言,經過多年研究,我發現森林火災可以使有機氯農(nong) 藥的排放和傳(chuan) 輸增加1/4,從(cong) 而加速這類汙染物在區域和全球尺度上的遷移與(yu) 循環。這一結論突破了傳(chuan) 統科學認知。能夠取得些許成果,除了多年堅持,在“所見所聞中出發”為(wei) 我的研究提供了合理的切入點,多年的青藏高原研究則給予我寬廣的視角。“立足腳下、放眼世界”,這或許就是趕超一流科研團隊的要訣吧!
黃宇傑(複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博士生):
這一年,關(guan) 於(yu) “芯片”的話題總能成為(wei) 大家關(guan) 注的焦點。在我看來,半導體(ti) 技術將龐大複雜的電路刻畫在一塊小小的芯片上,這就是一門藝術。我從(cong) 事的研究是計算機視覺算法和芯片設計,目前正爭(zheng) 分奪秒,爭(zheng) 取在感算存一體(ti) 化領域取得突破。從(cong) 進入課題組的第一天,導師就強調半導體(ti) 對於(yu) 國家的重要性。我國的半導體(ti) 技術和國外還有不小差距,從(cong) 事這項技術研究,我深感責任重大,一刻不忍停歇。
國家至上——
“一流科研,一流成果,一切隻為(wei)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時空定格:國產(chan) 抗新冠特效藥來了!2021年12月8日,由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團隊領軍(jun) 研發的我國首款新冠病毒特效藥——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獲國家藥監局應急批準上市。那一天,張林琦感慨,每當一個(ge) 地方出現一波疫情,發現一個(ge) 新的變異病毒,都像是給他和團隊吹響了支援的衝(chong) 鋒號——“早一天完成實驗,早一天拿到抗體(ti) ,早一天申報,早一天審批,就能早一天用於(yu) 臨(lin) 床救治!”
●記者手記:
科技乃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人民賴之以好。
回首2021年,中國科技以或“隱秘”或“激揚”、或“親(qin) 和”或“燦爛”的方式活躍在我們(men) 身邊。
農(nong) 業(ye) 育種、科技抗疫、衛星通信、人工智能……科技+生活,科技+一切,當科技與(yu) 你我激情相逢,我們(men) 看到的是,科技創新在一個(ge) 個(ge) 可親(qin) 可感可觸的場景中,“千樹萬(wan) 樹梨花開”。
從(cong) 回應難點到解決(jue) 關(guan) 切,科技創新總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2021年,我國農(nong) 業(ye) 科學家團隊發起“優(you) 薯計劃”,運用“基因組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雜交種子替代了薯塊,以前種植一畝(mu) 馬鈴薯需要200公斤種薯,現在用種子隻需2克。從(cong) 200公斤到2克,驟減的是重量,提升的是品質,增加的是收入。
5條技術路線並行,25個(ge) 疫苗進入臨(lin) 床試驗,其中7個(ge) 獲批使用;中國首款中和抗體(ti) 有效藥物獲批上市,為(wei) 患者贏得長達10天的黃金救治期;65款檢測試劑產(chan) 品上市,高靈敏度大通量的檢測產(chan) 品取得突破……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們(men) 以科技對抗病毒,為(wei) 生命贏得尊嚴(yan) 。
從(cong) 精準治理到服務民生,科技創新總在不知不覺中為(wei) 我們(men) 的生活賦能——
2021年,鄭州突發特大暴雨造成嚴(yan) 重洪澇災害,衛星不受極端天氣幹擾的特性大顯身手——高分三號SAR衛星和高分六號等衛星2天時間形成4次衛星成像,獲取有效數據,第一時間“馳援”應急管理部門。
隨處可見的健康碼,大數據支撐流調快速摸清病毒傳(chuan) 播鏈;在線教育、遠程辦公便捷普及,互聯網醫療潛力巨大,5G全場景應用與(yu) 整機研發均處於(yu) 領先地位……從(cong) 鍵盤、鼠標到觸摸、手勢再到自然語言、人機交互,大數據、5G通信、算法程序觸手可及。
未來感十足的智能假手,可通過“意念控製”完成大部分手部動作;成人手掌大小的“方盒子”,無須穿戴即可監測並預警摔倒等意外情況;看似普通的安檢門,能在2秒鍾內(nei) 完成查驗……在2021年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hui) 上,尖端雷達技術走進尋常百姓家。
科技改變民生,創新決(jue) 勝未來。信心滿滿的奔跑中,創新者們(men) 依然清醒而冷靜,方向、目標始終如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科學技術從(cong) 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cong) 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幸福安康。”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自立自強的征途上,中國的創新者們(men) 正勠力向前!
●創新者說:
郭安紅(國家氣象中心生態和農(nong) 業(ye) 氣象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站崗”“放哨”,又是一年。我們(men) 的努力,是為(wei) 了保障農(nong) 民一年的辛苦不白費,說白了,就是讓地裏的莊稼能收在他們(men) 自己手裏。如何“看天吃飯”?我們(men) 用衛星看、用雷達看,用站網觀測,用人工踏查,用數值模式計算,就是為(wei) 了看得更廣、更細、更準。尤其是當農(nong) 業(ye) 氣象災害可能導致農(nong) 作物病蟲害發生蔓延時,我們(men) 就像村頭的“消息樹”,第一時間通知大家采取有效措施防災減災、減免損失。寒潮大風、高溫幹旱、暴雨秋汛、病蟲災害不斷,我們(men) 全力以赴配合農(nong) 業(ye) 部門抗災害奪豐(feng) 收。
張萍(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心髒內(nei) 科專(zhuan) 家):
我們(men) 常說,科技創新要服務於(yu) 社會(hui) ,臨(lin) 床科研更要以臨(lin) 床需求和問題為(wei) 導向。但當疫情成為(wei) 搶救生命綠色通道上的“攔路虎”,臨(lin) 床科研能做什麽(me) ?新冠肺炎等重大呼吸道傳(chuan) 染疾病患者,常並發心腦血管急重症,若無法及時救治,死亡率極高。介入手術是搶救上述疾病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但國內(nei) 外尚無能為(wei) 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介入手術的設備。這是問題,更是選題,是醫工結合的好項目!我們(men) 聯合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科研人員迅速研發可移動式介入手術隔離轉運艙,實現患者與(yu) 周圍環境隔離,患者不出艙便能在隔離情況下接受介入手術,不需建造昂貴的負壓導管室。目前該設備能夠成功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球囊擴張、藥物洗脫支架植入術,疫情期間成功救治了多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科技創新為(wei) 武器投入抗疫,醫者被賦予更大能量。
文傑(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北京畜牧獸(shou) 醫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我常提醒團隊,“產(chan) 業(ye) 是根”,科學問題必須來源於(yu) 生產(chan) 實際。2021年,我們(men) 團隊育成的“廣明2號”白羽肉雞新品種與(yu) 其他2個(ge) 品種,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chuan) 資源委員會(hui) 審定。這標誌著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實現“從(cong) 0到1”的突破,是打破西方在種源上的壟斷、保障我國家禽種源安全、產(chan) 業(ye) 安全和生物安全最關(guan) 鍵的一步。我們(men) 成功的一個(ge) 關(guan) 鍵因素是大膽創新,在“廣明2號”純係的世代選育中,每類指標的測定都融入了新技術力量。我們(men) 也深知,育種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廣明2號”育種成功,就好比萬(wan) 裏長征邁開了第一步,與(yu) 國際上已有近百年曆史的白羽肉雞品種相比,我國的白羽肉雞自主育種時間短,許多方麵還存在較大差距。今後,我們(men) 還會(hui) 與(yu) 進口品種在市場上比拚,麵對強大的國際競爭(zheng) 對手,我們(men) 會(hui) 牢記“國家隊”的使命擔當,努力打好種業(ye) 翻身仗!
孫滔(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專(zhuan) 家):
在你看得見的地方,5G是手機信號格;在你看不見的地方,5G已經上了珠峰、下了礦井。在山東(dong) 電力的電網發、輸、變、配、用全環節,7000台5G智能終端實現了超1萬(wan) 座分布式光伏的接入和感知。5G賦能礦山裝備升級,在鑿、鏟、運、提全流程作業(ye) 過程中,效率提升30%,井上控製井下成為(wei) 現實,礦工穿襯衣打領帶開采世界金山,提高了作業(ye) 安全。我所在的團隊從(cong) 事的是移動通信技術研究及國際標準化工作。我們(men) 既要深入技術攻關(guan) 和方向設計,又要在國際舞台上和各國技術人員斡旋探討。一路走來,我們(men) 學習(xi) 規則、適應規則、掌握規則,越來越自信地表達觀點,中國公司貢獻的創新方案越來越多地得到國際同行認可。5G技術的演進,讓人充滿期待。
胡義(yi) 東(dong) (中國電科空氣消毒機專(zhuan) 項組技術專(zhuan) 家):
疫情暴發以來,一麵是對生活秩序正常化的向往,一麵是慎終如始的疫情防控要求,看似有些矛盾的兩(liang) 個(ge) 訴求,我們(men) 在科技創新中努力尋找兩(liang) 全的答案。我的2021,就在與(yu) 這些難題“糾纏”中,一步步走了過來——三元動態平衡控製方法高效控水、高效發生芯片設計製備、納米級活性複合粒子離散體(ti) 係的風道流場設計……這些“高大上”的技術,不是為(wei) 導彈雷達,而是為(wei) 一台半人高的消毒機。如此規格“裝備”一台消毒機,難道隻為(wei) 了淨化空氣嗎?當然不是!對病毒和細菌的消殺才是它的主要功能,它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對新冠病毒殺滅率達99.99%!科技攻關(guan) 靠的是團隊合力。這一年,我們(men) 在前期沉澱的技術基礎上,組織40人的研發團隊,力求在最短時間內(nei) 拿出有效設計方案,通過夜以繼日的集智攻關(guan) ,終於(yu) 成功研發這款基於(yu) 活性複合粒子發生技術的空氣消毒機,評估專(zhuan) 家認為(wei) 消殺效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今年冬奧會(hui) 上,14萬(wan) 台空氣消毒機分別運抵北京和張家口,全麵助力冬奧會(hui) 場館消殺,為(wei) 保障冬奧貢獻了電科力量。
李清(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博士生):
原來,“變廢為(wei) 寶”可以這麽(me) “玩”!作為(wei) 一名從(cong) 事新材料技術研究的學生,我有幸參與(yu) 到學院“高性能低合金耐蝕鋼係列鋼種研製及應用成套技術”的攻關(guan) 中,研發出2種新型鋼材,實現了“腐蝕大數據”理論創新、數據驅動耐蝕材料設計與(yu) 評價(jia) 的突破,大幅度提升耐蝕新材料的研發效率,並成功應用於(yu) 北京冬奧會(hui) 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
千帆競發——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
時空定格:2021年4月11日,曾經默默無聞的工科教師張躍明,登上《光明日報》的頭版頭條。32歲從(cong) 清華大學博士畢業(ye) ,以工業(ye) 機器人RV減速器技術打破日本壟斷,卻到了50歲還因論文不夠多而評不上教授,他的事跡引發熱議——還有多少科研成果在“沉睡”?科技人才評價(jia) 能否多幾把“尺子”?歐陽鍾燦院士大聲疾呼:“都來為(wei) 科技界破除‘四唯’盡一份綿薄之力!”“破‘四唯’,立新標”,這是創新者們(men) 共同的心聲和期盼。
●記者手記:
2021年,亦是科技體(ti) 製改革謀實招、亮新招的一年。
這一年,隨著25條為(wei) 科研經費鬆綁的“大招”出台,多年束縛科研人員的“繩索”,一點點解開。
“終於(yu) 能擺脫‘找票’‘貼票’了!”“我們(men) 可以沉下心搞研究了!”……“減負”後的科研人員摩拳擦掌,創新的征途,他們(men) 輕裝上陣。
這一年,“破‘四唯’”改革走向縱深,如何“立新標”備受關(guan) 注。
“誰有能力,誰能更好履行崗位職責,誰能更好推動創新發展,就聘任誰為(wei) 研究員。”像這樣敢於(yu) “吃螃蟹”的科研單位,陸續湧現。8月,《關(guan) 於(yu) 完善科技成果評價(jia) 機製的指導意見》出台,“評什麽(me) ”“誰來評”“怎麽(me) 評”“怎麽(me) 用”,一目了然。
這一年,“揭榜掛帥”成為(wei) 科技界年度熱詞。
能“掛帥”成為(wei) 對科研人員的新褒揚。不論資曆、不設門檻,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不拘一格,覓得將帥之才,讓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這一年,科研院所和高校“囤積”的高水平科技成果“開閘放水”,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加快下放給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欣欣向榮。
“各類應景性、應酬性活動少一點科技人員參加,不會(hui) 帶來什麽(me) 損失!決(jue) 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jia) 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的種種活動上!”2021年5月2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說到了創新者們(men) 的心坎上。
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
通水、樹木關(guan) 鍵就在一個(ge) “懂”字。堅持黨(dang) 對人才工作的全麵領導,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四個(ge) 麵向”,堅持全方位培養(yang) 用好人才,堅持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堅持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堅持弘揚科學家精神——
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的“八個(ge) 堅持”,尊重人才價(jia) 值、激發創新活力,向著建設科技強國與(yu) 人才強國的目標堅定前行,黨(dang) 和國家寄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深情殷殷。
●創新者說:
翟成(中國礦業(ye) 大學安全工程學院教授):
我終於(yu) 從(cong) “貼票”中解脫了!2021年8月,新的科研經費管理意見出台,改革措施力度大,我是受益人,團隊配備了科研財務專(zhuan) 職工作人員,負責處理報銷事務,我們(men) 不懂的會(hui) 去請教。將專(zhuan) 業(ye) 的事交給專(zhuan) 業(ye) 的人去做,讓我們(men) 可以將精力聚焦在科研上。“包幹製”也讓我感觸很深。科學研究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可能預算中沒有的設備,後麵變成了“剛需”,“包幹製”解決(jue) 了這個(ge) 問題。作為(wei) 第一批受益於(yu) “包幹製”試點的科研人員,我更安心科研了!
魏均民(中華醫學會(hui) 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破‘四唯’”意味著必須抓緊“立新標”。對於(yu) 臨(lin) 床醫生而言,如何實現以“看病”的實績“論英雄”,是“破‘四唯’”後臨(lin) 床醫生人才評價(jia) 的難題。我們(men) 開展中國臨(lin) 床案例成果數據庫建設,希望以治病救人的具體(ti) 案例,為(wei) 臨(lin) 床醫生評價(jia) “不唯論文”提供支撐。2021年,這個(ge) 數據庫取得很好的進展,截至目前,已收錄病例報告8萬(wan) 篇、下載量88萬(wan) 、閱讀量900萬(wan) 。現在,我們(men) 正在研製臨(lin) 床案例成果綜合評價(jia) 分級方法,試點探索案例成果評價(jia) 應用,建立綜合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真正與(yu) 臨(lin) 床醫生職稱評價(jia) 體(ti) 係形成有機銜接。
石晶林(中科院計算所無線通信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缺芯少核”一直困擾著我國無線通信產(chan) 業(ye) 的發展。過去一年,在“揭榜掛帥”的創新政策引領下,我和團隊堅持以國家重大需求為(wei) 導向,以問題解決(jue) 成效為(wei) 標準,既給“將士”充分下放權限,又通過簽訂任務書(shu) 、軍(jun) 令狀等形式壓實責任,最大限度保證科研攻關(guan) 效果。我們(men) 建立了一支業(ye) 務能力強、技術過硬的管理、研發團隊,並帶領團隊研製出針對我國通信專(zhuan) 用的DSP核及空地網全係列無線通信協議軟件,為(wei) 我國通信產(chan) 業(ye) 發展擺脫國外依賴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撐。特別是在麵對國外壓力時,我們(men) 作為(wei) 國內(nei) 最早參與(yu) 到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係統研製的團隊之一,以芯片模塊、信關(guan) 站接入網係統和測試儀(yi) 表等係列產(chan) 品助力天通一號建設,有力支撐空天地一體(ti) 化衛星通信係統的建設。
劉明偵(zhen) (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yu) 能源學院副院長):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2021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的重要講話,寄托著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厚望。這些年,國家給了青年科研工作者很多機會(hui) ,舞台已搭建,我們(men) 如何“唱響”?2015年回國後,我開始獨立指導學生、搭建實驗室、承擔國家科研任務……信任感爆棚、支持力拉滿,我們(men) 隻有一個(ge) 信念,幹!但創新需要靈感,科研需要時間。工作中,也遇到一些老問題、新矛盾。很多青年科研人員,特別是在起步階段,受到科技評價(jia) 、激勵機製的影響,難免會(hui) 出現跟風“熱門”領域、追求“短平快”現象,這既難以將科研做實,更浪費了時間及資源!現在,給予了基礎研究人員更大自主權,符合人才成長發展的績效評價(jia) 長效機製正在逐步建立。隻有從(cong) 長遠出發、基礎入手,才能把科研做紮實。
梁步閣(中南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副院長):
如何把知識產(chan) 權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這是我們(men) 一直在做的工作。十幾年來,我們(men) 致力於(yu) 微功率超寬帶雷達生命探測裝備的研究。例如,多發多收體(ti) 製雷達生命探測儀(yi) ,讓我國在該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21年,探測裝備在8個(ge) 消防總隊示範應用推廣。麵對疫情,我們(men) 又研製出我國首台可應用於(yu) 疫情防控的心肺檢測雷達,在機場海關(guan) 示範應用。如果說創造是形成知識產(chan) 權的基石,那麽(me) 應用就是實現知識產(chan) 權價(jia) 值的通道。我們(men) 已啟動知識產(chan) 權轉化和融資工作,進一步加快成果轉化,讓躺在櫃子裏“睡大覺”的專(zhuan) 利,持續換來成果轉化的“真金白銀”!
後記
沒有過分華麗(li) 的辭藻,沒有奪人眼球的情節,創新者們(men) 口中的2021,如此平實,卻又如此熱烈。
未及仔細回味,他們(men) 又踏入新一年的征程。
今年2月,一片“雪花”讓我們(men) 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中國驕傲——流光溢彩的視覺盛宴背後,是超大8K超高清地麵顯示係統、人工智能實時捕捉、裸眼3D等前沿技術的匯聚;國家速滑館鋪就“最快的冰”,得益於(yu) 全球領先的中國二氧化碳跨臨(lin) 界直冷製冰機組;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綠色電力全覆蓋,離不開擁有12項“世界第一”的張北柔性直流工程……
看,不久前落幕的北京冬奧會(hui) ,是他們(men) 再次以中國科技創新者的力量,向世界作出的自信表達。
國際奧委會(hui) 主席巴赫感歎:“科技的潛力令人驚歎,北京冬奧會(hui) 在奧運會(hui) 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這種潛力。”
這不是偶然,而是創新中國的必然。
從(cong) “奧運三問”到“雙奧之城”,蓬勃的科技力量,讓寒冬與(yu) 疫情難以隔絕冬奧的熱情,自立自強的中國聲音,為(wei) 人類呈現出“可持續、向未來”的願景……這一曆史性飛越,彰顯著中國發展動力已提速換擋,並在更高水平的創新引擎牽引下馳騁無疆。
這是“科技冬奧”的別樣精彩,更是“科技強國”的時代宣誓!
記者結束訪談之時,正值“雨水”節氣。河流破冰,草木萌動,萬(wan) 物複蘇,春意在大地勃發。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的希望在每位創新者心中生長……
讓我們(men) 期待,他們(men) 再述一個(ge) 春天的故事!
(報道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楊舒、齊芳、詹媛、崔興(xing) 毅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張曉華)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4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