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國政治極化的多重根源
【洞察】
作者:龐金友(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政治極化是當代美國政治發展的顯著特征,也是其民主亂(luan) 象的症結所在。狹義(yi) 的政治極化專(zhuan) 指美國政黨(dang) 政治、國會(hui) 精英的兩(liang) 極分化,集中表現為(wei) 政黨(dang) 對抗白熱化、國會(hui) 議員陣營化和意識形態兩(liang) 極化;廣義(yi) 的政治極化則涉及群體(ti) 極化、文化極化和經濟極化,包括社會(hui) 群體(ti) 裂痕擴大、大眾(zhong) 文化對抗升級、貧富階層分化加劇、政治觀念對立衝(chong) 突、政治行為(wei) 極端激進等。政治極化不僅(jin) 是一種客觀的政治現象,也是一種分析範式,為(wei) 觀察美式民主發展變化、反思美式民主困境提供了全新視角和框架。那麽(me) ,當代美國的政治極化是如何興(xing) 起的呢?
經濟不平等持續加劇
進入21世紀,美國經濟不平等的發展態勢令人始料不及,淪為(wei) “最不平等的發達國家”。集中表現為(wei) :收入差距不斷加大,中產(chan) 階級持續萎縮,階層固化日趨嚴(yan) 重,“貧困陷阱”顯現。
據美國喬(qiao) 治敦大學庫普坎教授的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口占有全國近25%的收入。超級富豪與(yu) 其他群體(ti) 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收入前10%的精英群體(ti) 與(yu) 中下層民眾(zhong) 的差距日趨明顯。中產(chan) 階級一直是美國引以為(wei) 豪的橄欖型社會(hui) 結構的中堅力量。隨著財富被權貴階層聚斂,中產(chan) 階級的境遇每況愈下,逐漸墜入低收入階層。甚至有學者斷言,以目前速度,美國中產(chan) 階級不用10年將徹底消失。
經濟不平等日益加劇,勢必引發社會(hui) 領域的不平等,進而導致階層固化、“雙鑽石”結構等困境層出不窮。高收入與(yu) 低收入兩(liang) 大階層的裂痕越發明顯,富人與(yu) 窮人間的對立越發嚴(yan) 重。收入、財富和分配的不平等,硬生生把平等的權利想象和統一的共同體(ti) 成員身份撕扯得支離破碎,階層之間相互質疑、彼此猜忌,甚至謾罵攻擊,為(wei) 政治極化浮出水麵提供了經濟根源。
民粹主義(yi) 強勢崛起
民粹主義(yi) 是當前美國最為(wei) 活躍、極具影響力的思潮,以反精英、反體(ti) 製、推崇暴力話語、倡導極端平民主義(yi) 立場為(wei) 鮮明特征。但受曆史傳(chuan) 統、陣營結構、政治主張的影響,美國的民粹主義(yi) 又裂分為(wei) 左、右兩(liang) 大陣營。
左翼民粹主義(yi) 以城鄉(xiang) 低收入群體(ti) 、外來移民等草根階層為(wei) 主體(ti) ,將生活窘境歸咎於(yu) 精英階層的操縱和現行體(ti) 製的缺陷,主張通過改變規則和製度以謀求發展空間;右翼民粹主義(yi) 則以中產(chan) 階層尤其是“鐵鏽地帶”的白人藍領為(wei) 主體(ti) ,認為(wei) 經濟全球化導致美國製造業(ye) 衰落,外來移民搶占就業(ye) 機會(hui) 和福利份額,外來文化引發主流道德淪陷和社會(hui) 分裂加劇,堅決(jue) 反對高稅收,拒絕醫保改革。
左翼和右翼都不喜歡富人,認為(wei) 富人搶走了他們(men) 的財富;但右翼更不喜歡左翼,認為(wei) 窮人得到太多社會(hui) 福利,而這些都來自他們(men) 的納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推行了一係列針對低收入群體(ti) 的救助政策,右翼民粹主義(yi) 者對此極為(wei) 不滿,擔心政府要征更多的稅用來貼補窮人,於(yu) 是喊出“你沒資格花我的錢”的口號。基於(yu) 同樣的擔心,他們(men) 堅決(jue) 主張限製外來移民。左右兩(liang) 大陣營的興(xing) 起加劇了美國政治的極化程度。
身份政治深度泛濫
美國的身份政治運動源自20世紀60年代左翼陣營對主流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先後整合民權運動、黑人運動和女權運動的力量後,身份政治的矛頭直指精英、白人和男性群體(ti) ,試圖通過強調自身差異性來反抗剝削和壓迫,進而爭(zheng) 奪對主流文化的主導權。80年代後,這種以反思、批判和解構為(wei) 特征的左翼批判精神逐漸衰落,身份政治成為(wei) 左翼精英人物表達政治主張和文化訴求的“表演政治”。“政治正確”一度是身份政治的強大武器。
進入21世紀,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美國中產(chan) 階級的生活空間和工作機會(hui) 不斷遭到擠壓。尤其是生活在農(nong) 業(ye) 州和“鐵鏽地帶”的白人群體(ti) ,麵對席卷而來的移民浪潮和咄咄逼人的移民訴求,身份認同被喚醒,“受害者情結”被激發,最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回應性身份政治”。結果是:身份政治不再是邊緣對抗中心的反抗政治,而是同處邊緣的文化族群間的對抗政治。
這種狹隘的身份政治對當代民主政治構成實質衝(chong) 擊。原本應以大眾(zhong) 利益為(wei) 根、以共識政治為(wei) 本的民主政治,淪落為(wei) 追求狹隘的族群利益、特定的身份屬性的部落政治。正如有的評論家所說,共和黨(dang) 正成為(wei) 白人政黨(dang) ,民主黨(dang) 正成為(wei) 少數人群政黨(dang) ;身份將慢慢取代經濟和意識形態,成為(wei) 美國政治的核心分歧。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身份政治是當前美國政治極化興(xing) 起的文化根源。未來美國是展開雙臂擁抱更廣闊的世界,還是亦步亦趨回歸保守,是給予外來移民更多的權益和關(guan) 愛,還是關(guan) 注白人藍領、推崇白人至上主義(yi) ,這是民主黨(dang) 與(yu) 共和黨(dang) 的根本性分歧所在,更是美國政治極化的焦點所在。
後物質主義(yi) 普遍流行
自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的公民價(jia) 值觀發生重大轉變,這種變化被美國政治學者英格爾哈特稱為(wei) “後物質主義(yi) 時代”的到來。後物質主義(yi) 者們(men) 更關(guan) 注族群意識和移民權利,青睞生活方式的自我選擇和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和諧美滿,對物質的追求、權力的追逐、家庭的堅守乃至對主流文化的自信、民族情感的維係,則慢慢被淡化甚至被遺忘。
然而,後物質主義(yi) 的流行需要以物質生產(chan) 的高度繁榮和無限豐(feng) 富為(wei) 前提和基礎。若這個(ge) 前提不複存在或基礎不再牢固,後物質主義(yi) 的價(jia) 值訴求就將成為(wei) 一廂情願的幻想和不切實際的奢望。當美國國際地位相對下降,經濟發展形勢持續下行,中下階層不平等加劇,後物質主義(yi) 的價(jia) 值訴求就不得不讓位於(yu) 物質主義(yi) 的現實需要。這樣,兩(liang) 大價(jia) 值觀念必然產(chan) 生摩擦。
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西方國家率先進入現代文明,也率先闖入後現代文明。當前,一些後發現代化國家迅速崛起,並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優(you) 勢和全球競爭(zheng) 力。在以更快速度、更高質量發展壯大的發展中國家麵前,發達國家的優(you) 勢地位麵臨(lin) 挑戰。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美國右翼陣營主導的逆全球化的“再工業(ye) 化”措施,可以視為(wei) 對後物質主義(yi) 價(jia) 值觀的回應,而激進的左翼路線,卻正努力將後物質主義(yi) 的巨大磨盤推得飛快。物質主義(yi) 與(yu) 後物質主義(yi) 的巨大反差,助長了美國政治的極化環境和對抗氛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代美國的政治極化是經濟、政治、文化、觀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wei) 民主政治發展的一種極端形式,政治極化內(nei) 在的破壞力、解構力和重塑力有些已經顯現,有些僅(jin) 露冰山一角,有些尚在潛滋蔓長。但毋庸置疑,當前美國政治極化的態勢愈演愈烈,美式民主已經遭遇反噬。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西方國家政治極化的現狀與(yu) 趨勢”〔項目編號:21&ZD159〕的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4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