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探訪龍門石窟“大修”:4萬米鋼管編織“手術衣”

發布時間:2022-03-07 15:35:00來源: 中新社

  中新社洛陽3月6日電 題:探訪龍門石窟“大修”:4萬(wan) 米鋼管編織“手術衣”

  作者 闞力

  “施工現場使用了4萬(wan) 米鋼管和8千平方米防護網。”截至5日,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大修”的主體(ti) 工程進度已過半。

  時隔逾五十載,龍門石窟奉先寺再次啟動滲漏水治理和危岩體(ti) 加固大型保護工程。滲漏水和危岩體(ti) 病害是龍門石窟的主要“病因”。

  龍門石窟始鑿於(yu) 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yu) 唐,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屹立在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代表龍門石窟的最高藝術水平。

  近日,中新社記者站在龍門石窟景區東(dong) 山隔岸遠觀,西山岩體(ti) 洞窟密布,奉先寺已被綠色保護網和腳手架覆蓋。4萬(wan) 米鋼管和防護網編織的“手術衣”,依然擋不住盧舍那大佛的“微笑”,佛像輪廓依稀可見。

  為(wei) 減小對遊客參觀的影響,此次龍門石窟“大修”采取半開放方式。施工現場,絡繹不絕的遊客紛紛跑到被“手術衣”籠罩的盧舍那大佛前拍照留念。

  記者沿50米高的腳手架登上盧舍那大佛頂部看到,多名施工人員腰掛繩索,攀爬在坡度較大的岩壁上,清理裂隙殘餘(yu) 灰塵。

  據悉,此次修複區域主要集中在奉先寺,按照文物部門批複方案內(nei) 容開展。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文物保護專(zhuan) 家範子龍說,“此次保護工程對大佛頂部及兩(liang) 側(ce) 的危岩體(ti) 進行修複,不涉及盧舍那大佛本體(ti) 。”

  他稱,滲漏水治理是此次保護工程的難點之一,“沿著岩體(ti) 裂隙出現的小量滲水,不進行壓水試驗我們(men) 很難發現滲水處。”

  資料圖:3月2日,河南洛陽,披上“綠外衣”的龍門石窟奉先寺正在進行全麵修繕。據悉,龍門石窟奉先寺啟動大型保護工程,進行危岩體(ti) 加固和滲漏水治理保護。圖為(wei) 一名工作人員走出修繕區域。中新社記者 闞力 攝

  其實,不僅(jin) 是滲漏水,探測岩體(ti) 深處的裂隙發育亦是擺在石窟保護工作者麵前的難題。

  對此,範子龍呼籲高校和研究機構共同參與(yu) 其中。他舉(ju) 例,他們(men) 現有技術隻能檢測分析岩體(ti) 表麵,而石窟所在的石灰岩地區存在岩溶作用,數十米深處的裂隙會(hui) 不斷發育,“這給保護工作帶來很大挑戰”。

  記者了解到,龍門石窟對奉先寺進行“大修”的同時,還聯合高校對其進行全麵“體(ti) 檢”,通過無損檢測等技術,對洞窟及文物表麵風化程度、含水率進行測定,形成完整的石窟病害調查報告。

  “正在進行的保護工程是搶救性修複。”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此次石窟病害調查,旨在為(wei) 下一步製定龍門石窟整體(ti) 保護規劃提供依據。

  他稱,龍門石窟下一步的保護需多部門合作、多學科參與(yu) 、多種科技手段應用相結合,實現龍門石窟的整體(ti) 數字化。

  目前,“大修”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克服施工困難,爭(zheng) 取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主體(ti) 工程。(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