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尊嚴、幸福與人的倫理性自覺

發布時間:2022-03-07 16:3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林美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近年來,網絡上出現了不少新詞匯,如“內(nei) 卷”“躺平”“寵物人”等。這個(ge) 現象作為(wei) 對人們(men) 的心理、價(jia) 值取向的反映,折射出一定的倫(lun) 理性隱憂。

  “內(nei) 卷”一般是由人在職場或者社會(hui) 生活中無理性的、扭曲的競爭(zheng) 所致;“躺平”一般指人在現實中由於(yu) 改變生存境遇的無力感或者無理想,進而放棄追求的一種選擇;“寵物人”一般是指那些毫無責任意識、隻追求動物性生存的“社會(hui) 巨嬰”。這些詞匯的出現都與(yu) 當下人們(men) 的“尊嚴(yan) ”意識缺失有關(guan) ,這不僅(jin) 與(yu) 積極追求美好生活格格不入,也與(yu) 人真正意義(yi) 上的“幸福”背道而馳。

  

  關(guan) 於(yu) 尊嚴(yan) ,在我國古典文獻中有諸多論述,如“尊嚴(yan) 而憚,可以為(wei) 師”“是以湯武至尊嚴(yan) ”“臨(lin) 朝淵嘿,尊嚴(yan) 若神”等。這裏,尊嚴(yan) 一般指向崇高、高貴而不可侵犯的存在。近代以來,人們(men) 轉而主要從(cong) 人格、人權的角度探討尊嚴(yan) 問題。現在學界也把尊嚴(yan) 與(yu) “死亡”問題相關(guan) 聯,比如在“尊嚴(yan) 死”也稱“安樂(le) 死”等問題的探討中,往往把尊嚴(yan) 作為(wei) 核心問題看待。西方也是如此,在古希臘哲學中,關(guan) 於(yu) “生存”往往與(yu) “幸福”的追求相關(guan) 聯,而尊嚴(yan) 的問題,往往在探討死亡中出現。比如,探討人之為(wei) 人,有蘇格拉底的“eu zên”,即“善生”。在柏拉圖的《克裏托篇》和《法律篇》中都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們(men) 必須看重的是不僅(jin) 僅(jin) 隻是為(wei) 了活著,而應該是如何活得更好。”這裏所謂的“活得更好”,就是指善生。當然,“好”並非一般人們(men) 所追求的“金錢”“名譽”“地位”“財富”,而是符合人之為(wei) 人的“德性”。後世的哲學、倫(lun) 理學史一般把蘇格拉底的這種追求,作為(wei) 善生的命題研究。在希臘語中,“eu”本義(yi) 是“好”的意思,“zên”是“生”,其中包含“生存”“生活”等內(nei) 容,“好”的“生存”“生活”,其目標就是“活得更好”。“eu”也往往被作為(wei) 接頭詞“eu-”,其含義(yi) 是“好、正、美”等,與(yu) 其他單詞合成而構成新詞。比如,“euthnêsimos”,thnêsimos來自thanasimos,是“死”的意思,這個(ge) 單詞就是“好”“正”“美”之“死”,即“好死”“正義(yi) 的死”“善美的死”,由此引申出無痛苦的死、有尊嚴(yan) 的死。因此,“euthnêsimos”一般被翻譯成“尊嚴(yan) 死”,英譯則為(wei) “good death,easy dying”,即“死得其所,從(cong) 容的死”。由於(yu) “euthanasia”與(yu) 死得從(cong) 容、有尊嚴(yan) 相關(guan) ,所以蘇格拉底接受非正義(yi) 的審判,拒絕友人、弟子們(men) 的建議,即拒絕越獄逃亡國外,最終選擇從(cong) 容飲鴆而死,這種死被看作是有尊嚴(yan) 的、為(wei) 了正義(yi) 之生而死。

  由此可見,關(guan) 於(yu) 尊嚴(yan) ,雖然與(yu) 探討人應該如何選擇“死”相關(guan) ,但更為(wei) 重要的是人應該如何活著,即“生”的問題。蘇格拉底有一個(ge) 著名的命題:“如果人需要在行不正義(yi) 與(yu) 蒙受不正義(yi) 兩(liang) 者中作出選擇,我寧可選擇後者也絕不選擇前者”。他主張,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做不正義(yi) 的事情。這源於(yu) 他的善生追求,如果僅(jin) 僅(jin) 為(wei) 了追求活著,當然可以在麵對不正義(yi) 的審判時,也可以通過“行不正義(yi) ”而越獄逃往別的城邦,但他始終認為(wei) ,作為(wei) 人,必須體(ti) 現人之為(wei) 人的德性。在柏拉圖哲學中,這種“eu”,作為(wei) 與(yu) 人的德性相關(guan) 的哲學、倫(lun) 理學問題出現,一方麵意味著對於(yu) 人的有益性追求,另一方麵則作為(wei) “善美且正義(yi) ”的行為(wei) 選擇,即人要符合人的德性而活著的問題,從(cong) 而與(yu) 人的“靈魂”問題相關(guan) 而展開探索。柏拉圖通過對以正義(yi) 為(wei) 主德的德性概念的再考察,以及與(yu) 作為(wei) 人之生的行為(wei) 主體(ti) 靈魂概念相關(guan) 聯,探究、揭示人的靈魂隻有通過符合德性的行為(wei) ,才能獲得真正意義(yi) 的幸福的問題。亞(ya) 裏士多德的倫(lun) 理學建立在這個(ge) 認識的基礎上,並對靈魂與(yu) 德性的關(guan) 係進行了更為(wei) 細致的區分與(yu) 探究。在亞(ya) 裏士多德看來,善生也是作為(wei) 人的生存與(yu) 行為(wei) 的終極目的。由此,人的基於(yu) 諸德性的行為(wei) 作為(wei) 為(wei) 了實現這樣的目標而被付諸實踐的一種倫(lun) 理性追求而展開。但是,在蘇格拉底與(yu) 柏拉圖哲學中等同於(yu) 善生的人之幸福,在亞(ya) 裏士多德倫(lun) 理學中,其最終形態則被放在人的“觀照”活動中進行闡述。而在《大倫(lun) 理學》中,為(wei) 了說明人的靈魂與(yu) 倫(lun) 理行為(wei) 的關(guan) 係,亞(ya) 裏士多德把靈魂分為(wei) “有理智”與(yu) “無理智”兩(liang) 個(ge) 部分。他認為(wei) 靈魂的有理智部分產(chan) 生思慮、敏銳、智慧、好學、記憶等,而無理智部分則產(chan) 生節製、正義(yi) 、勇敢等德性,被人們(men) 所稱讚的就是這些無理智部分產(chan) 生的德性,屬於(yu) “倫(lun) 理性德性”。他說:“倫(lun) 理性德性,從(cong) 詞源而言,如果需要考察其語言的真意是怎樣的話(大概需要這樣吧),它是從(cong) 下述得其名稱的。那就是‘倫(lun) 理性性格’(即風俗)的名稱源於(yu) ‘習(xi) 慣’,它之所以被稱為(wei) ‘倫(lun) 理性’,是由於(yu) ‘被習(xi) 慣化’的結果。因此,沒有一個(ge) 無理智部分的諸德性是由於(yu) 自然而存在於(yu) 我們(men) 內(nei) 部的;那是因為(wei) ,沒有一個(ge) 由自然而存在的東(dong) 西會(hui) 由於(yu) 習(xi) 慣而變成其他的。”根據亞(ya) 裏士多德的觀點,人的倫(lun) 理性德性可以通過“習(xi) 慣”養(yang) 成,人的外在的各種規定、規範、習(xi) 俗的意義(yi) 就不言而喻了。人可以在某種好的習(xi) 慣中,把那些“人為(wei) 性”的要素,逐漸內(nei) 化成自己德性的品質,人的倫(lun) 理行為(wei) 當然就可以通過各種理念得以形成與(yu) 確立。

  

  這種關(guan) 於(yu) 德性的分殊與(yu) 把握,容易讓我們(men) 想到中國儒家思想中關(guan) 於(yu) “德”的概念,雖然希臘語“aretê”的本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德”的概念不完全一樣,但若如此理解則可相通。如朱熹說:“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yu) 心者也。”這裏所說的“得”,一般既指自得,也包含他得。但日本漢學家荻生徂徠則認為(wei) :“德者,得也。謂人各有所得於(yu) 道也。或得諸性,或得諸於(yu) 學,皆以性殊焉。性人人殊,故德亦人人殊焉。”也就是說,每個(ge) 人生來之性並非相同,那麽(me) ,通過後天在各種理念與(yu) 習(xi) 俗中所形成的“德”也就各異。但無論如何,倫(lun) 理性追求都是要讓人的德性得到張揚,能夠按照人之為(wei) 人的德性而生存。而對於(yu) 古希臘人的理想而言,追求符合人的德性而生存就是一種善生,這種善生則與(yu) 人的幸福相通。那麽(me) ,也就可以說,人隻有追求這樣的生存,才能獲得屬於(yu) 人的尊嚴(yan) 。

  那麽(me) ,尊嚴(yan) 與(yu) 倫(lun) 理性關(guan) 係的問題究竟如何?人的生存的倫(lun) 理性追求,與(yu) 人能夠充分發揮“理性”的能力相關(guan) ,是人擁有“人之為(wei) 人”自覺的體(ti) 現。無論是孔子之“君子求諸己”,曾子之“吾日三省吾身”,還是蘇格拉底之“不僅(jin) 僅(jin) 隻是為(wei) 了活著,而應該是如何活得更好”等,都與(yu) 亞(ya) 裏士多德所揭示的“理性是人區別於(yu) 其他動物的卓越性”相通。這種德性決(jue) 定了人的倫(lun) 理性追求(與(yu) 動物性生存相區分),而這種追求,則要求“人之為(wei) 人”的理性自覺。由此可見,人的存在的尊嚴(yan) 問題,顯然與(yu) 人的倫(lun) 理性自覺密切相關(guan) 。沒有倫(lun) 理性自覺的人,不可能獲得真正的作為(wei) 人的尊嚴(yan) ,無論在生的追求上,還是在死的問題中。因而,“內(nei) 卷”“躺平”“寵物人”,都是與(yu) 人們(men) 放棄了對人活得有尊嚴(yan) 的追求、失去人作為(wei) 人所必須具備的倫(lun) 理性自覺相關(guan) :為(wei) 了獲得眼前的利益,參與(yu) 扭曲的“內(nei) 卷”競爭(zheng) ;由於(yu) 生活的挫折、壓力,一味抱怨命運或社會(hui) 的分配不公等,從(cong) 而懷疑人生進取的意義(yi) ,選擇所謂的“躺平”人生;或者隻想著被家庭、社會(hui) 豢養(yang) 著,活得像家庭、社會(hui) 的“寵物”,放棄任何責任與(yu) 義(yi) 務,無所謂做人的尊嚴(yan) 、喪(sang) 失了人格的崇高性追求,隻要怎麽(me) 輕鬆怎麽(me) 舒服就怎麽(me) 過,或者隻追求最小的付出,最大的回報等。他們(men) 的人的尊嚴(yan) 意識缺失,倫(lun) 理性自覺的淡泊便是必然的。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以“內(nei) 卷”“躺平”“寵物人”自詡,甚至有的成為(wei) “網紅”被追捧。他們(men) 的選擇或行為(wei) 都隻是“僅(jin) 僅(jin) 為(wei) 了活著”,而非“如何活得更好”。也就是說,他們(men) 放棄了對人的尊嚴(yan) 的追求。這是十分堪憂的。“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是人獲得尊嚴(yan) 、幸福的必要條件。隻有努力奮鬥,人才能有尊嚴(yan) 地活著,才能獲得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7日 15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