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熊召政:把整條長江放在心頭 講述母親河的故事
(兩(liang) 會(hui) 人物)對話熊召政:把整條長江放在心頭 講述母親(qin) 河的故事
中新社武漢3月6日電 題:對話熊召政:把整條長江放在心頭 講述母親(qin) 河的故事
“爺爺,我們(men) 家的故事講完了嗎?”“孩子啊,長江的故事講不完!到底有多少,爺爺說不清楚。孩子呀,你數數天上的繁星吧!”
這是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熊召政創作的歌舞劇《家住長江邊》尾聲裏的一段解說詞。
近日,熊召政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絢爛瑰麗(li) 、包容開放、多元共生的長江文化在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中發揮了極為(wei) 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長江文化內(nei) 涵,講好長江故事對於(yu) 提升中華文化標識的傳(chuan) 播度和影響力意義(yi) 深遠。
去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熊召政建議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今年1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正式啟動建設。這是繼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之後,中國啟動的第五個(ge)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三閭大夫,你住在長江的夔門之下,我住在黃河的龍門之上。長江和黃河在我們(men) 的家鄉(xiang) ,擠出束縛,汪洋恣肆地奔向大海。長江黃河手挽手,中華文化就燦爛。咱們(men) 兩(liang) 個(ge) 人手挽手,中國的文化就在我們(men) 手中新生。”
在創作話劇《司馬遷》時,熊召政曾借司馬遷之口“對話”屈原,闡釋長江文化與(yu) 黃河文化的關(guan) 係。他認為(wei) ,長江與(yu)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兩(liang) 大象征,共同建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生在長江邊的熊召政,對於(yu) 長江有著特殊的情愫。數十年間,從(cong) 三江源到崇明島,他的足跡遍布長江沿線。“每一站的風光和人文都不一樣,每一種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都有自己的獨特表現。”熊召政說。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作為(wei) 一個(ge) 公共文化載體(ti) ,應該讓每個(ge) 人把一整條長江放在心裏。”在熊召政看來,綿延6000多公裏的長江橫穿華夏,受氣候、地理環境、生產(chan) 方式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所謂“十裏不同音,百裏不同俗”的文化習(xi) 俗差異,也造就了上遊的巴蜀文化,中遊的荊楚文化,下遊的吳越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態。
熊召政認為(wei) ,長江沿線遺留下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曆史典故和遺跡遺址,隻有整合貫通長江沿線文化資源,方能講好長江故事,而不是像盲人摸象一般,隻看到其中的一部分。
“文化要向後看,是後視鏡,科技要向前看,是望遠鏡。”談及對“文化”的理解,熊召政稱,文化並非虛無縹緲抓不住的東(dong) 西,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風俗習(xi) 慣、價(jia) 值觀念。他認為(wei) ,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wei) 契機,將這些大家習(xi) 以為(wei) 常的東(dong) 西整合起來,對於(yu) 重新激發民眾(zhong) 對長江的熱愛和珍惜,傳(chuan) 承長江文化將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眼下,熊召政正在著手創作《武漢傳(chuan) 》。“這是一座與(yu) 長江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聯係的城市。”熊召政稱,從(cong) 3500年前的盤龍城,到孫權為(wei) 控扼長江在蛇山設立的瞭望台,再到張之洞“締造先從(cong) 江漢始”,希望將這些發生在長江岸邊的重要事件與(yu) 曆史名人,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還原武漢曆史的本來麵貌。(中新社記者 張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