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就業優先”如何落實落細?
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的焦點之一。麵對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各地都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ye) ”。
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如何提質加力、落細落地?城鎮新增就業(ye) 1100萬(wan) 人以上的目標如何實現?記者采訪了多位代表委員和專(zhuan) 家。
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關(guan) 鍵是“穩市場主體(ti) ”
一拿到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廳長戴元湖就注意到,“就業(ye) ”成了報告的高頻詞,“足見對今年穩就業(ye) 的高度重視。”
報告將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置於(yu) 宏觀政策層麵,提出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ye) 優(you) 先實施,各類專(zhuan) 項促就業(ye) 政策要強化優(you) 化,對就業(ye) 創業(ye) 的不合理限製要堅決(jue) 清理取消。
“首先是目標定位要優(you) 先,強化政府促進就業(ye) 的責任;其次是政策製定要優(you) 先,加強就業(ye) 政策與(yu) 財稅、產(chan) 業(ye) 、金融、社會(hui) 等政策的協同,在各類政策的製定和評價(jia) 中充分考慮對就業(ye) 的拉動作用;再次是服務供給要優(you) 先,把提供便捷高效的就業(ye) 服務作為(wei) 為(wei) 民辦實事的首要內(nei) 容。”戴元湖說。
“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關(guan) 鍵是‘穩市場主體(ti)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ye) 學院校長鄭亞(ya) 莉表示,“當前經濟穩步恢複,但還有部分行業(ye) 和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尚未完全恢複。此外,就業(ye) 的結構性矛盾沒有得到根本性緩解,‘就業(ye) 難’與(yu) ‘招人難’並存的現象仍然存在。”
上億(yi) 市場主體(ti) 承載著數億(yi) 人就業(ye) 創業(ye) 。報告強調,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ti) 來穩就業(ye) ,增強創業(ye) 帶動就業(ye) 作用。加大對企業(ye) 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
根據報告安排,今年,我國將延續執行降低失業(ye) 和工傷(shang) 保險費率等階段性穩就業(ye) 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ye) ,繼續實施失業(ye) 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明顯提高中小微企業(ye) 返還比例。“今年江蘇對中小微企業(ye) 返還比例最高可提至90%。”戴元湖說。
積極服務高校畢業(ye) 生等重點群體(ti) 就業(ye)
2022年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首次突破千萬(wan) 人,達1076萬(wan) 人,總量和增量均為(wei) 近年之最。報告提出,對高校畢業(ye) 生“要加強就業(ye) 創業(ye) 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
人社部表示,今年將把高校畢業(ye) 生等青年就業(ye) 作為(wei) 重中之重,加大中小微企業(ye) 吸納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支持舉(ju) 措,實施百萬(wan) 青年見習(xi) 崗位募集計劃,簡化優(you) 化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手續,拓寬市場化社會(hui) 化就業(ye) 渠道。
鄭亞(ya) 莉建議:一方麵要拓展就業(ye) 空間,推出更多能夠激勵大學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層單位、到中小企業(ye) 就業(ye) 的政策和舉(ju) 措。另一方麵,社會(hui) 各方要關(guan) 心高校畢業(ye) 生等青年群體(ti) 的發展,適時調整招人、用人的思維和模式。
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看來,要把就業(ye) 服務和關(guan) 注重點放在就業(ye) 困難人群和特殊群體(ti) 上,為(wei) 他們(men) 提供兜底保障。按照報告要求,做好退役軍(jun) 人安置和就業(ye) 保障,促進農(nong) 民工就業(ye) ,幫扶殘疾人、零就業(ye) 家庭成員就業(ye) 。
新業(ye) 態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新增就業(ye) ,包括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在內(nei) 的靈活就業(ye) 人員已達2億(yi) 人。報告提出,完善靈活就業(ye) 社會(hui) 保障政策,開展新就業(ye) 形態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
“針對平台用工關(guan) 係複雜、難以納入社保的特點,在規範靈活就業(ye) 人員勞動合同、保障其合法權益的同時,可在全國社保體(ti) 係內(nei) 設立靈活就業(ye) 人員獨立統籌的參保平台,明確繳納標準,不斷提高他們(men) 參保的積極性。”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dong) 生建議。
努力消除就業(ye) 歧視,加大培訓促進供需匹配
性別、是否應屆等就業(ye) 歧視以及就業(ye) 招聘信息不透明,是當前讓不少求職者感到犯難的事。報告提出,堅決(jue) 防止和糾正性別、年齡等就業(ye) 歧視,著力解決(jue) 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受到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
“在實際生活中,就業(ye) 環境對一些中年人並不友好,部分單位在招聘中設置年齡紅線。”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華職業(ye) 教育社常務副主任胡衛帶來了一份提案,提出“要創造公平的就業(ye) 環境,助力各年齡階段勞動者各展所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則關(guan) 注到各地延長產(chan) 假可能帶來的女性就業(ye) 歧視風險。“延長產(chan) 假必須肯定,但同時還需做好各方麵政策的統籌安排,還可以倡導實施彈性工作製,盡可能減少女性生育對自身及企業(ye) 造成的影響。”她建議。
戴元湖表示,不久前出台的《江蘇省就業(ye) 促進條例》,在支持女性就業(ye) 方麵,提出建立女職工假期用工成本分擔機製,對女職工產(chan) 假期間企業(ye) 繳納的社保費用按照規定給予相應補貼等舉(ju) 措。“下一步,我們(men) 將會(hui) 同江蘇省相關(guan) 部門製定實施細則,讓條例盡快落實落地。”
為(wei) 改善技能人才不足問題,促進供給匹配,報告提出,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ye) 技能培訓,使用1000億(yi) 元失業(ye) 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yang) 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代表委員普遍認為(wei) ,這將有助於(yu) 幫助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實現更高質量就業(ye) 。(薑琳 施雨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