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那時“頂流”梅蘭芳

發布時間:2022-03-09 14:51:00來源: 北京日報

  那時“頂流”梅蘭(lan) 芳

  福寧君

  從(cong) 篤學精進,到藝領群芳;從(cong) 蓄須明誌,到踏歌而行;從(cong) 綴玉軒(梅蘭(lan) 芳早年居所)中名賢雅士,到世界舞台的文化使者;從(cong) “劇界大王”,到“人民藝術家”……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梅瀾芳華——梅蘭(lan) 芳藝術人生展”,以“梅”字為(wei) 引,向觀眾(zhong) 講述梅蘭(lan) 芳至今仍餘(yu) 韻綿長的藝術人生。

  何以梅瀾芳華,答案已然藏身展覽裏。

  梅蘭(lan) 芳,祖籍江蘇泰州,1894年10月出生於(yu) 北京正陽門外的梨園世家,祖父梅巧玲曾掌管北京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然他幼時“言不出眾(zhong) ,貌不驚人”,被長輩斷言“祖師爺沒賞飯吃”。

  在展廳領略過畫作《同光十三絕》中梅蘭(lan) 芳祖輩的風采後,轉過彎兒(er) ,便步入梅蘭(lan) 芳的時代。放眼望去,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戲曲舞台上用於(yu) 分隔前後台的高大帳幔——“守舊”。深藍色為(wei) 底,山石之間一棵遒勁的梅樹繁花盛開,這是梅蘭(lan) 芳使用過的“守舊”,係吳湖帆為(wei) 其設計。自此,他循著前輩足跡漸入佳境。

  梅蘭(lan) 芳,9歲學戲,11歲登台,19歲與(yu) “伶界大王”譚鑫培搭戲,嶄露頭角,20歲首赴上海演出,成為(wei) 彼時“頂流”。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同時,他開啟了革新之路。“戲劇前途的趨勢是跟著觀眾(zhong) 的需要和時代而變化的。我不願還是站在這舊的圈子裏邊不動,再受它的拘束。我要走向新的道路上去尋求發展。”

  梅蘭(lan) 芳不僅(jin) 編演時裝新戲和古裝新戲,還在舞台、服飾、妝容等方麵進行不懈創新。1922年創編新戲《霸王別姬》首演。在這出戲裏,梅蘭(lan) 芳在唱腔、舞蹈、服裝和舞台燈光設計等方麵,都傾(qing) 注了大量心血。其藝術年譜中記載,他塑造的虞姬形象,為(wei) 人矚目,以致出現“虞姬自刎”之後,觀眾(zhong) “起堂”(指未演完觀眾(zhong) 即離席而去)不再看項羽“烏(wu) 江自刎”之怪狀。此次展出了經梅蘭(lan) 芳於(yu) 1955年改良的虞姬古裝衣,彼時距離《霸王別姬》首演已33年矣。也正因這精益求精的藝術之道,遂有“梅派”。

  1919年春天,梅蘭(lan) 芳首次走出國門,受邀赴日演出。他在《東(dong) 遊記》中自述道:“我很早就有這樣一個(ge) 願望,想把中國古典戲曲介紹到國外去,聽一聽國外觀眾(zhong) 對它的看法。”演出持續近半個(ge) 月,期間票價(jia) 破格昂貴,依舊難擋觀眾(zhong) 熱情。東(dong) 京《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等紛紛報道演出盛況並發表劇評:“他的眼睛價(jia) 值千兩(liang) ……一句話,他真是個(ge) 天生的合適的男旦。”“(他的表情)是從(cong) 內(nei) 心自然顯示出來的富有深情的表演。”

  作為(wei) 民間文化交流與(yu) 中華文化海外傳(chuan) 播的先行者,梅蘭(lan) 芳先後兩(liang) 赴東(dong) 瀛,訪美、訪蘇、遊歐……引領中國戲曲藝術逐漸融入並屹立於(yu) 世界戲劇之林,受到世界各國觀眾(zhong) 的喜愛和追捧。在“梅瀾芳華”展覽中,展出有梅蘭(lan) 芳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彩的點點滴滴,文物及文獻資料詳實且彌足珍貴。

  值得一提的是,梅蘭(lan) 芳與(yu) 泰戈爾的交往在展覽中亦有精彩的呈現。1924年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訪問中國,專(zhuan) 程觀看了梅蘭(lan) 芳演出的《洛神》。第二天,即興(xing) 賦詩,用毛筆題寫(xie) 在紈扇上贈予梅蘭(lan) 芳。詩文原為(wei) 孟加拉文,他親(qin) 自譯為(wei) 英文,一並題寫(xie) 。詩人林長民根據泰戈爾的英文,又將其譯為(wei) 古漢語騷體(ti) 詩記於(yu) 紈扇之上。

  在泰戈爾此行中,隨行訪問的印度著名畫家難達婆藪在觀看了梅蘭(lan) 芳的演出後繪製了一幅大型油畫《洛神》相贈。展覽中,不僅(jin) 展出了泰戈爾贈梅蘭(lan) 芳的紈扇、難達婆藪繪製的《洛神》,還有梅蘭(lan) 芳回憶與(yu) 泰戈爾會(hui) 晤的文章手稿、梅蘭(lan) 芳《追憶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剪報等。

  “世界至大,藝術至深,像我所會(hui) 的,真是滄海一粟。我不但不敢有絲(si) 毫滿足之心,對於(yu) 任何教訓,我都是坦白的領受。”或許正因了這般境界,才成就了“頂流”梅蘭(lan) 芳。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