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葉嘉瑩:中華詩詞在文明互鑒中發揮何種作用?
(東(dong) 西問)葉嘉瑩:中華詩詞在文明互鑒中發揮何種作用?
中新社天津3月8日電 題:葉嘉瑩:中華詩詞在文明互鑒中發揮何種作用?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詩言誌,歌永言”,綿延數千年的中華詩詞,在中華民族文化親(qin) 緣關(guan) 係上有著特別意義(yi) 。中國文字具有獨體(ti) 單音和單音四聲的獨有特征,這使得詩詞具備獨一無二的文字與(yu) 聲音美感,且其用典用韻,龐雜深遠。中華詩詞美在何處?其傳(chuan) 播如何突破文化鴻溝,促進文明互鑒?98歲的中華古典詩詞大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就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華詩詞有何特點?其美感體(ti) 現在何處?
葉嘉瑩:作為(wei) 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之一,詩詞是一種美文,它包括了形、音、義(yi) 等幾個(ge) 方麵,嚴(yan) 格的格律韻腳、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feng) 富的意象是其重要特點。
什麽(me) 是中華詩詞之美?中華詩詞之美首先體(ti) 現在中國語言文字上,獨體(ti) 單音和平仄四聲的特征使詩詞具備了獨一無二的文字與(yu) 聲音美感。當然,這不是全部。詩詞中所體(ti) 現出來的詩人、詞人內(nei) 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華詩詞最具獨特性的美感。
中國古典詩詞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發之力量為(wei) 最基本特色,作詩一定是“情動於(yu) 中而形於(yu) 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內(nei) 心感動,然後用詩歌表達出來。鍾嶸在《詩品》中曾說:“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yu) 詩矣。”在貧賤艱難或寂寞失意時,沒有比詩詞更能安慰人、鼓勵人的了。可以說,中國古典詩詞凝聚著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誌趣、氣度、神韻,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全體(ti) 中華兒(er) 女的精神家園。隻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yang) 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詞中所蘊含的真誠的、充滿興(xing) 發感動之力的、生生不已的生命。
中新社記者:在中華文化的“版圖”中,中華詩詞處於(yu) 何種位置,發揮何種作用?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詞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有著極為(wei) 獨特的崇高地位,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展示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在中國文化傳(chuan) 統中,詩歌最寶貴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在於(yu) 由作者到讀者,不斷傳(chuan) 達出生生不已的感發的生命。
我之喜愛和研讀古典詩詞,本不出於(yu) 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於(yu) 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受益於(yu) 古詩詞,(即便)我一生經過了很多苦難和不幸,卻能一直保持樂(le) 觀、平靜。
現在有一些青年人文化積澱不夠,看不懂詩詞內(nei) 容,也分辨不清哪首詩是好詩,好在哪裏,不能認識詩歌對人的心靈和品質的提升的功用。守著中華文化的豐(feng) 富寶藏而一無所知,這自然是一件極遺憾的事。
彌補這些遺憾原是我這些年來的一大願望,也是我之所以選擇回國教書(shu) ,而且在講授詩詞時特別重視詩歌中感發之作用的一個(ge) 主要原因。雖然我也自知學識能力都有所不足,恐終不免有勞而少功之誚,隻不過情之所在,不可自已。但我願把所知道的都說出來,說給年輕人聽,否則上對不起古人下對不起來者。
中新社記者:中華詩詞如何實現全球化傳(chuan) 播?
葉嘉瑩:如前所述,中華詩詞所獨有的聲韻美感及其體(ti) 現出的作者獨有的情感,是難以言傳(chuan) 的意韻之美。因此,當語言文字發生改變時,詩詞的感覺和所蘊含的情誌可能就完完全全改變了。
當然,中國詩詞英譯中也有極好的翻譯,我曾聽過,將唐詩“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翻譯成“I return you the pearls with my tears/ that we didn’t meet in earlier years”。這種聲音與(yu) 感情結合得很好的翻譯,需要譯者具有詩人的情懷和才華,達到這種水平很難。
像我這樣沒有很好英文基礎的講授者,即興(xing) 發揮是不能將翻譯做好的。所以,在英語課堂上,我隻將我對詩詞的理解表達給學生,將詩人真正的、本質的美好講述出來,和對待中文讀者、中國學生一樣。所幸,我大概天生就是吃教書(shu) 飯的,盡管英文語法也不完全正確,發音也不見得標準,每日的備課都需要查字典這樣笨的方法,學生們(men) 對我的教學還是極感興(xing) 趣,課堂積極性很高。我想,這還是與(yu) 我將我個(ge) 人對於(yu) 詩詞的真摯的感動和理解傳(chuan) 達出來,或者說,我真正用生命將詩歌的情感、意誌詮釋出來有極大的關(guan) 係。當然,我在課堂上的吟詩誦詞,也吸引學生們(men) 陶醉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中國詩詞蘊含著久遠的文化傳(chuan) 統,隻有對中國的古典文化理解得越多、越豐(feng) 富,才能更好、更多地體(ti) 味詩詞中的意味。以用典為(wei) 例,隻有真正理解了所用典故的涵義(yi) ,才能更好地體(ti) 味詩人、詞人用典的良苦用心。外國漢學家在這方麵麵臨(lin) 著許多困難。
實際上,真正的漢學家對中國詩詞的研究非常用功與(yu) 認真。我在U.B.C的學生施吉瑞(Jerry D. Schmidt),碩士論文研究的是韓退之,博士論文關(guan) 注的是楊萬(wan) 裏。畢業(ye) 後,他留在U.B.C教書(shu) 。我退休之後,他就接了我的課,教授中國古典詩歌。他十分注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知識的累積,會(hui) 把中國古典的書(shu) 籍、材料查得非常清楚、詳細,書(shu) 上標滿了注解。正是得益於(yu) 切實而嚴(yan) 謹的治學態度,他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古典詩歌。
我與(yu) 海陶瑋先生(Professor Hightower,哈佛大學東(dong) 亞(ya) 係主任)初識於(yu) 1966年夏天,之後合作了數十年。我切身感受到了跨國合作對中華文化向外傳(chuan) 播的重要性。當然,跨國合作更需要合作雙方都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水平。初識時,海先生正在研究陶淵明的詩。他具有極佳的眼光,認識到了西方文化對中國傳(chuan) 統有許多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和精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人合作打通中西文化交流的路徑。因此,他誠摯地邀請我與(yu) 他合作。我將我對古典詩歌的理解講述給海陶瑋先生,讓他能夠更深入、更清晰地理解中華詩詞,而他也幫助翻譯了很多我的作品。這樣的跨國合作確實有益於(yu) 中華詩詞更好地向西方世界傳(chuan) 播。
此外,傳(chuan) 播中國文化時,首先要問問自己是不是真正熱愛中國文化,是不是知道中國文化美好品格所在,是不是能讓它們(men) 在自己身上表現出來。一句話,就是要用言行、用實踐來傳(chuan) 播中國文化。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中華詩詞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的作用?
葉嘉瑩:大約十年前,南開大學跨文化交流研究院曾出版我的《中英參照迦陵詩詞論稿》,囑我撰寫(xie) 序言。其中談了成書(shu) 之經過及當年與(yu) 哈佛大學海陶瑋教授合作研譯中國詩詞之理念。這段與(yu) 美國第一流大學的第一流漢學家密切合作的經曆,讓我對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有所感受。
早在1953年,海先生就曾在美國杜克大學所出版的刊物《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上發表了一篇題為(wei) 《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意義(yi) 》的文章。其中特別提到,古典中國文學的曆史比拉丁文學的曆史更久遠,而且古代的文言文,即使在白話文出現已久後也仍是一種重要的文學語言,兩(liang) 者並存而不悖,不像拉丁文學古今有絕大歧異。中國文學以其傳(chuan) 世之久、方麵之廣,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要想研究中國文學,就需要徹底了解中國文學。
至於(yu) 學習(xi) 中國古典詩歌的用處,我個(ge) 人以為(wei) 正在其可喚起人們(men) 一種善於(yu) 感發、富於(yu) 聯想、活潑開放、更富於(yu) 高瞻遠矚之精神的不死的心靈。關(guan) 於(yu) 這種功能,西方的接受美學也曾有所論及。按照西方接受美學中作者與(yu) 讀者之關(guan) 係來看,則作者的功能乃在於(yu) 賦予作品以一種足資讀者去發掘的潛能,而讀者的功能則在於(yu) 使這種潛能得到發揮的實踐。而且讀者在發掘文本中之潛能時,還可以帶有一種“背離原意的創造性”,所以讀者的閱讀,其實也是一個(ge) 再創造的過程。
而這種過程往往也就正是讀者自身的一個(ge) 演變和改造的過程。如果把中國古典詩歌放在世界文學的大背景中來看,我們(men) 就會(hui) 發現中國古典詩歌的特色實在是以這種興(xing) 發感動之作用為(wei) 其特質的,所以《論語》說“詩可以興(xing) ”,這正是中國詩歌的一種寶貴傳(chuan) 統。
有人問“中國古典詩詞會(hui) 滅亡嗎”,我以為(wei) 不會(hui) 。我相信,宇宙間確有一種屬靈的東(dong) 西。人的生命當然是短暫的,但詩歌的生命卻生生不已。
如果說,要我總結出最希望將中華詩詞的哪一種美感向西方世界傳(chuan) 播,那就是詩詞中的中國人的精神。字裏行間流淌著的中國人的情感、意誌與(yu) 品性,是我最希望傳(chuan) 遞給西方讀者的。(完)
受訪者簡介:
葉嘉瑩,女,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zhuan) 家。1924年7月出生於(yu) 北京的一個(ge) 書(shu) 香世家,1945年畢業(ye) 於(yu) 輔仁大學國文係。現為(wei) 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hui) 院士,受聘於(yu) 國內(nei) 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曾任台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及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教授。2016年3月,獲2015-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2019年9月,獲南開大學教育教學終身成就獎。2021年2月,被評為(wei) “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她以所摯愛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為(wei) 終身事業(ye) ,矢誌傳(chuan) 承中華古典詩詞文化,學生遍曆海峽兩(liang) 岸,大洋東(dong) 西。著有數十部中文、英文著作,在中國古典文學界及廣大詩詞愛好者中有很廣泛的影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