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李梅:文旅融合要實現“1+1>2”
從(cong) 豐(feng) 富外來務工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到推動戲曲進校園,從(cong) 加大後繼人才培養(yang) 、推進地方戲曲繁榮、設立“梨園節”,到讓中國戲曲插上新媒體(ti) 傳(chuan) 播翅膀……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李梅多年來一直關(guan) 注藝術事業(ye) 發展。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她提交了《加強文化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提案》,文化和旅遊部進行了精準高效辦複。今年她關(guan) 注婦女兒(er) 童保護與(yu) 藝術教育並進——
我的調研: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1+1=2”
作為(wei) 一名戲曲演員,我的曆次提案都與(yu) 推動藝術事業(ye) 繁榮發展相關(guan) 。從(cong) 豐(feng) 富外來務工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到推動戲曲進校園,從(cong) 加大後繼人才培養(yang) 、推進地方戲曲繁榮、設立“梨園節”,到讓中國戲曲插上新媒體(ti) 傳(chuan) 播翅膀等,都受到了廣泛關(guan) 注。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我在此前關(guan) 於(yu) 文旅融合發展提案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調研,以陝西戲曲與(yu) 旅遊資源深度融合發展為(wei) 例,提交了《加強文化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提案》。
2018年,我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履新伊始,結合自己調研的相關(guan) 成果,我向兩(liang) 會(hui) 提交了《大力開發戲曲文化旅遊 加強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旅遊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提案。我在提案中分析了當時文化和旅遊市場的發展前景、戲曲文化藝術和旅遊相結合的現狀,並提議以傳(chuan) 統舞台演出為(wei) 主、以建設戲曲人文景觀和開發戲曲文化旅遊紀念品為(wei) 輔,文化和旅遊部門、稅收、劇團、企業(ye) 等共同努力推動開發戲曲旅遊,引發了熱烈討論。
2020年經曆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nei) 疫情防控常態化保障下,文化和旅遊市場迅速回暖。我再次深入調研,持續探索戲曲文化與(yu) 旅遊業(ye) 的深度融合發展。
陝西具有得天獨厚的曆史文化資源和豐(feng) 富的旅遊資源。臨(lin) 潼作為(wei) 陝西乃至全國旅遊景區的典型代表,在文旅融合上不斷尋求突破,讓臨(lin) 潼的旅遊業(ye) “火”了起來。2020年10月,我帶領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一行赴西安市臨(lin) 潼區六合演藝有限公司、陝西華清宮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等單位學習(xi) 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業(ye) 融合發展經驗。那一次,我們(men) 先後觀看了大型沉浸式曆史實景劇《複活的軍(jun) 團》、西安事變實景影畫《12·12》和實景曆史舞劇《長恨歌》,還在華清宮景區詳細參觀了梨園舊址博物館。
在臨(lin) 潼的調研,讓我有了新的思考:加強文化和旅遊的融合,不是簡單的“1+1=2”,而是要彼此促進,實現“1+1>2”的效應。一方麵,旅遊可以促進文化的傳(chuan) 播、交流和發展;另一方麵,文化賦予旅遊內(nei) 涵和靈魂,增強其吸引力和生命力。兩(liang) 者緊密結合、互通互補才能贏得更廣闊的市場,才能創造更大的價(jia) 值。
通過調研我認為(wei) ,發展戲曲文化旅遊有著曆史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文化旅遊產(chan) 品內(nei) 容同質化問題,進一步提升旅遊的文化內(nei) 涵,也可以促進優(you) 質戲曲資源向經濟資源的積極轉化。
於(yu) 是,我將這些思考總結成《加強文化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提案,並在提案中提出:加大文旅融合政策支持力度;因地製宜開發戲曲演藝項目;統籌規劃,打造戲曲文旅小鎮。
文化和旅遊部辦複:持續推進旅遊演藝發展
提案提交不久,文化和旅遊部以“回應社會(hui) 關(guan) 切,服務文旅發展”為(wei) 指引,對我的提案進行了精準高效辦複。文化和旅遊部工作人員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與(yu) 我進行溝通交流。提案辦理答複後,又采取電話聯係、寄送《辦理情況征詢意見表》等方式對我進行回訪,確保答複工作質量。
從(cong) 這些辦複工作中,我看到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積極采取措施,豐(feng) 富旅遊演藝產(chan) 品,推進旅遊演藝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在加大政策指導支持力度、鼓勵開發相關(guan) 旅遊演藝產(chan) 品、推動行業(ye) 有序發展等方麵做了很多工作,這讓我十分欣慰。
此外,文化和旅遊部相關(guan) 工作人員還給我介紹了提案辦複的後續工作。答複函中寫(xie) 道:“下一步,我部將持續推進旅遊演藝發展,用好當地資源,推動戲曲等演出行業(ye) 與(yu) 旅遊產(chan) 業(ye) 融合。一是編製全國旅遊演藝精品名錄,宣傳(chuan) 推廣一批具有積極示範意義(yi) 和社會(hui) 效應的旅遊演藝項目、作品,進一步豐(feng) 富文化和旅遊產(chan) 品供給。二是深入挖掘秦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通過‘旅遊景區+非遺’的方式,推動戲曲在旅遊景區的活化利用,進一步豐(feng) 富旅遊景區產(chan) 品內(nei) 容,提升旅遊景區的產(chan) 品檔次和品位,促進戲曲文化可持續發展。三是持續開展旅遊演藝相關(guan) 培訓,增加戲曲領域相關(guan) 內(nei) 容,提高從(cong) 業(ye) 人員內(nei) 容創作和管理能力,增強旅遊演藝企業(ye) 發展內(nei) 生動力。”我也期待通過這些工作的持續開展,能從(cong) 根本上破解文化和旅遊融合方麵的難題。
今年我的關(guan) 注:婦女兒(er) 童保護與(yu) 藝術教育並進
今年,我呼應國家的“雙減”政策,通過深入調研,提交了《“雙減”背景下探索中小學戲曲藝術素養(yang) 培育新路徑的提案》。
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傳(chuan) 承著活態的民族文化基因,展現著獨特的中華審美風範,承載著民族的價(jia) 值認同和情感依賴,體(ti) 現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雙減”背景下,廣大戲曲工作者也在積極探索以戲曲教育提升學生藝術素養(yang) 的途徑。中國戲曲作為(wei) 一項綜合藝術,融藝術性、思想性、觀賞性於(yu) 一體(ti) ,並積累了一大批優(you) 秀劇目,可以納入學校的藝術素養(yang) 課程。因此我提議,製定普通學校戲曲藝術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完善課程設置、教學體(ti) 係;進一步加強校團合作,加大戲曲進校園演出,提升學生審美水平;積極開展學校戲曲社團和校外戲曲研學活動。(記者 劉 淼 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