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同名圖書出版 解密中華文明何以源遠流長
紀錄片《中國》同名圖書(shu) 在上海出版,解密中華文明何以源遠流長
從(cong) 盛唐氣象到近代風雲(yun) ,用鮮活畫卷勾勒中國之美
本報訊(記者許暘)數千年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cong) 未斷流。隱藏於(yu) 曆史深處的力量之源是什麽(me) ?近日,國史普及讀物《中國:從(cong) 天寶驚變到辛亥革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出版。這是正在熱播的紀錄片《中國》第二季同名圖書(shu) ,與(yu) 第一季圖書(shu) 《中國:從(cong) 春秋到盛唐》串聯起自春秋到近代的文明源流,完整呈現中華曆史發展脈絡。
相較第一季圖書(shu) ,《中國:從(cong) 天寶驚變到辛亥革命》時間跨度更大,從(cong) 盛唐氣象寫(xie) 到近代風雲(yun) ;關(guan) 注視角也愈發多元,從(cong) 中國延伸到同時期世界各國的發展變化。翻開書(shu) 卷,圖文並茂的視覺盛宴躍然紙上,複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hui) 名譽會(hui) 長陳尚君評價(jia) :“千年詩意流淌而成的文字,融匯成對稱飽滿的構圖,含蓄留白的意境,處處力求彰顯純正的中國古典美學,令人心潮起伏,欲罷不能。”
全書(shu) 共分為(wei) 十集:從(cong) 唐代天寶年間講起,到五代亂(luan) 局與(yu) 元明清的大一統,直至近代辛亥革命為(wei) 止,選取曆朝曆代的經典人物,描摹出恢弘大氣的曆史畫卷。書(shu) 中注重表現個(ge) 人在曆史中的命運起伏,比如杜甫也經曆過漫長“待業(ye) 期”、關(guan) 漢卿就是古代“斜杠青年”……從(cong) 而通過具體(ti) 人物的經曆和故事,讓曆史“人格化”。複旦大學教授朱剛認為(wei) :《中國》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一種講述曆史的新方式,以“人”為(wei) 線索,窺見朝代的更替和文明的演變,勾勒出由古到今的萬(wan) 千氣象。
“要完成這樣一部紀錄片,創作者無論做多少努力,都是應該的,也是不夠的,但這是一次義(yi) 無反顧的出發。”在《中國》前言中,紀錄片總製片人、總導演李東(dong) 坤寫(xie) 道,用影像著史,首先麵對的難題就是大結構,敘事必須先“舍”後“取”,“曆史是複雜的,我們(men) 要做的是讓它簡明;曆史是深刻的,我們(men) 要做的是讓它普及。”聯合總導演周豔期待:“讓我們(men) 懷揣著溫情與(yu) 敬意,翻開《中國》,相信讀完以後,你將認識自己,更理解中國;了解曆史,更熱愛中國。”
如何讓更多人讀懂中國?紀錄片團隊聯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推出相關(guan) 書(shu) 單作為(wei) 拓展閱讀,線上線下聯動“用書(shu) 香打開中國”。從(cong) 地鐵到書(shu) 店,《中國》團隊以沉浸式閱讀體(ti) 驗全麵傳(chuan) 遞曆史交互感。比如,在長沙地鐵2號線、4號線打造“中國知識點學習(xi) 小站”,巧用公交車語音營造古早奶茶、擼貓詩人等場景;在朵雲(yun) 書(shu) 院·旗艦店等實體(ti) 書(shu) 店展陳,思南書(shu) 局“二人讀書(shu) 處”推出“那些你不知道的《中國》冷知識”互動展覽,揭秘書(shu) 中諸如“十二生肖中為(wei) 何沒有貓”“葡萄酒比白酒曆史更悠久”等有趣知識,力求以豐(feng) 富的視覺符號、當代的視角讓曆史“活”起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