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詩文裏的冰雪
作者:薑勝群
中國的冰雪文化曆史悠久。不同曆史時期文人的文字,涉及冰雪的筆墨雖然不是很多,但也有些耐人尋味的段落。不妨略舉(ju) 一二。
五代十國時期的文學家王仁裕在其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中,有兩(liang) 篇短文寫(xie) 到冰雕。其一《冰獸(shou) 贈王公》記載:“楊國忠子弟以奸媚結識朝士,每至伏日,取堅冰,令工人縷為(wei) 鳳獸(shou) 之形,或飾以金環彩帶,置之雕盤中,送與(yu) 王公大臣。”其二《冰山避暑》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wei) 山,周圍於(yu) 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也。”
王仁裕親(qin) 身經曆了唐末亂(luan) 世。《開元天寶遺事》以直錄和寫(xie) 實筆法,記述了開元、天寶年間的逸聞瑣事。在這兩(liang) 篇短文中,唐明皇的寵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生活驕奢淫逸。夏天用堅冰雕鏤出鳳凰、瑞獸(shou) 造型,係上彩帶,放在精致的雕花盤中,送與(yu) 王公大臣。用巨大的冰塊琢成山,擺在宴會(hui) 廳四周。使赴宴者頓感清涼,甚至臉上還有寒色。以致有人不得不帶著絲(si) 綿衣服赴宴。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千裏傳(chuan) 遞荔枝已經盡顯皇族的奢侈程度。唐朝的長安不是關(guan) 東(dong) 塞北,相比千裏傳(chuan) 遞荔枝,夏天製冰取冰,更是難上加難。尤其是在炎熱的伏天,居然能“取大冰,使匠琢為(wei) 山”,幾乎讓人難以置信。
唐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在其《潛書(shu) 》中,寫(xie) 到京城中有人出售冰雕作品:“昔京師有琢冰為(wei) 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綴以丹碧,神色如生,形製如真。京師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變。變則修飾之。往觀者日數百人,皆歎其巧,驚其神。”冰雕製作之精美,躍然紙上。
在這篇文章中,唐甄的目的不是介紹冰雕,讚美冰雕,而是借冰雕闡明自己“文必有質,今世求文之弊,盡失其質矣”的見解。接下來,唐甄寫(xie) 冰雕作者見眾(zhong) 人欣賞自己的作品,便報出價(jia) 格,三鬥米即可拿走,卻無人購買(mai) 。為(wei) 什麽(me) ?一位圍觀者笑著說:“你有這麽(me) 好的手藝,為(wei) 什麽(me) 不雕金琢玉,製作夏殷周漢古玩,可以保持不壞。這種用冰製作的,沒法保存呀!”
最後,唐甄借這位圍觀者之口,說出了自己的主張:“吾甚惜子之技巧而非真,心勞而無用,可以娛目前而不可以傳(chuan) 久遠也。文而無質,亦猶是也!”
傅山是明清時期道家思想家、醫學家。工書(shu) 善畫,博覽群書(shu) 。傅山在家鄉(xiang) 山西西村製作冰燈與(yu) 人欣賞。傅山的哥哥傅庚在《冷雲(yun) 齋冰燈詩序》中介紹:“《冰燈詩》,吾弟青主詩,記冰燈也。弟有寒骨,於(yu) 世熱鬧事無問。春側(ce) 側(ce) 寒,輒立汾河冰上,指揮淩工鑿千畝(mu) 琉璃田,供齋中燈具。”傅山將冰塊搬回來,鑿、劈、磨、削成龍、虎、豬、羊等各式形態。把友人送來的老柳樹根鑿成淺盆,當作燈座,將冰燈置於(yu) 其上,點燃燈燭,質樸美觀。除了小巧玲瓏的盆景類作品,還有規模較大的作品。一個(ge) 高約八尺的冰屏,需十幾個(ge) 人用繩子拉著才能立起來。裏麵的燈光若隱若現,似乎上麵有字,觀者無不驚奇,稱其為(wei) “玉碑”。獨樂(le) 樂(le) ,不如眾(zhong) 樂(le) 樂(le) 。元宵節夜裏,傅山舉(ju) 辦“寒冰筵”,邀請親(qin) 朋好友聚餐,邊觀賞冰燈,邊舉(ju) 杯吟詩。
《霜紅龕集》中,收有傅山冰燈詩一組。其中一首《打冰曲》:“打冰打過旱西橋,斷續衝(chong) 衝(chong) 聲在宵。龜手莫愁無妙藥,郊關(guan) 曆亂(luan) 酒旗搖。”原來,冬季村民皮膚凍裂,身為(wei) 名醫的傅山便用自己製作的靈丹妙藥,給村民治療凍傷(shang) ,解除痛苦。
縱觀王仁裕、唐甄、傅山作品中的冰雪,我們(men) 可以對我國古代冰雪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古人除了利用冰雪的特性,將之服務於(yu) 生產(chan) 生活,還喜歡用冰雪來講故事,闡發自己的思想。王仁裕的批判意識,唐甄的重質思想,傅山的愛民觀念,無不給後人以啟發。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1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