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江上那些年輕的背影(報告文學)
【中國故事】
作者:段愛鬆(中國作協會(hui) 員,曾出版反映獨龍族兩(liang) 次大跨越的報告文學《獨龍春風》)
在祖國西南邊陲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山之間,有一條江水緩緩流淌,像是巨大的翡翠,又如同蜿蜒巨龍,在太陽的照耀下,閃爍著奇異的光芒。這便是獨龍江。世代居住在獨龍江兩(liang) 岸的獨龍族,曾經是雲(yun) 南最為(wei) 偏僻貧窮的人口較少民族,新中國成立前,依然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hui) 生活。1952年,周恩來總理給這個(ge) 原本沒有族名的民族正式命名為(wei) “獨龍族”。獨龍族的命運,關(guan) 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各少數民族兄弟的持續幫扶政策,特別是在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獨龍族更是“牽腸掛肚”。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第一次回信勉勵獨龍族同胞: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早日實現與(yu) 全國其他兄弟民族一道過上小康生活的美好夢想;2018年,獨龍族提前實現整族脫貧,印證兌(dui) 現了黨(dang) 中央“全麵實現小康,一個(ge) 民族都不能少”的莊嚴(yan) 承諾。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第二次回信鼓勵獨龍族群眾(zhong) :脫貧隻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如今,在獨龍江鄉(xiang) ,以退休老縣長高德榮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借山就勢,帶領幹部群眾(zhong)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成立果草種植培訓基地,大力發展旅遊業(ye) ,助推獨龍族整族脫貧,一躍跨千年,穩步邁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如何建設好家鄉(xiang) ,守護好邊疆,把獨龍江建成山青水綠、鳥語花香的人間天堂,讓獨龍族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高德榮身後,一批批年輕人前仆後繼,勇敢地站了出來,用苦樂(le) 自知的“辛苦指數”,換來寫(xie) 在群眾(zhong) 臉上的“幸福指數”。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期望,讓我們(men) 奮不顧身
從(cong) 1999年4月21日至2000年11月18日,近二十個(ge) 月的第一批駐村工作結束回到昆明後,身體(ti) 裏麵依然感覺寒氣湧動,晚上睡覺時,耳畔似乎仍有獨龍江水流淌的巨大回響聲……
——雲(yun) 南省委獨龍江民族工作隊副隊長郭子孟
頭上,手上,腳上,身上……沒有一處不是雪,郭子孟感覺到,就連呼吸,都帶著這大片大片白色的魔咒。
那是2000年1月15日,郭子孟有些後悔了,為(wei) 什麽(me) 自己就信了那句俗語:桃子開花,雪不封山,為(wei) 什麽(me) 要抱著僥(jiao) 幸心理冒險一試?早上從(cong) 獨龍江孔當鄉(xiang) 政府出發時,天氣明明那麽(me) 晴朗!郭子孟怎麽(me) 也想不通,但再想不通,也得麵對現實,麵對鋪天蓋地鵝毛般的大雪。他和六位工作隊同事這次急著出去,是要趕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獨龍江幫扶項目的申報。
厚厚的積雪已經漫過車子的保險杠,進退兩(liang) 難,隻得棄車而行。公路內(nei) 側(ce) ,積雪形成了坡麵;外側(ce) 由於(yu) 是深穀,積雪少些,人靠外走,雖然危險,但還勉強能走。此時,郭子孟並不知道,他們(men) 距離黑普埡口隧道還有五六公裏。
大家輪換著帶頭開路,在齊胯的雪中艱難跋涉。帶頭開路的人,開始每次能走上三四百米;很快,隻能走上百把米;後來,四五十米都堅持不住了。雪路越來越深,四周白茫茫一片,下麵是萬(wan) 丈深淵。就這麽(me) 走啊走,越走越慢,走了六個(ge) 小時,仍然沒有找到黑普埡口隧道口。找不到隧道,就不能躲進裏麵設法取暖;再不取暖,一群人很快就會(hui) 耗盡體(ti) 力,葬身雪海。
此時,大家已極度疲勞,雙腳幾乎不能站穩。“郭隊,你們(men) 走吧,我實在走不動了。我休息下,別管我了。”甫學軍(jun) 的身子顫抖著,慢慢蹲下去。
“起來,不行!”郭子孟大喝一聲。他知道,此時如果蹲下去就會(hui) 躺下去;一躺下去,人很快就會(hui) 失去知覺,用不了多久,就永遠別想再站得起來。
莽莽雪山上,生與(yu) 死,都隻是眨眨眼的工夫。
“大家咬緊牙關(guan) ,拚上命,爬也要爬出去。”郭子孟又補充了一句。他的眼鏡幫了大忙,風雪吹得人睜不開眼睛,但他有眼鏡,能擋一擋。前進、前進、再前進,手腳並用,連爬帶滾,可隧道在哪裏?眼前除了雪,還是大雪;除了風,還是寒風……
“啊!電線杆。”郭子孟透過鏡片,突然看到前方兩(liang) 三百米處,從(cong) 積雪中裸露出來的電線杆。他宛如觸電般,身體(ti) 一下子直了起來,大喊一聲。
郭子孟清楚記得,黑普埡口隧道口,就是有這麽(me) 一根電線杆。
還是隻能手腳並用地爬著,一直爬到電線杆那裏,一直爬到黑普埡口隧道洞口,那個(ge) 黑乎乎的被積雪掩蓋了一半的隧道洞口,此時,比世界任何一個(ge) 地方都顯得光明溫暖了。
已是淩晨2點30分——當然,那一刻,誰也沒有餘(yu) 力留意時間。
在漆黑的隧道中安頓下來,大家都沒力氣說話,大口的喘氣聲,此起彼伏。凜冽的寒風不停灌進來。
手電筒,此刻隻能發出微弱的光亮。還好,打火機還在。由於(yu) 在雪地裏連走帶爬,大家鞋子、袖子都凍成了冰筒。大夥(huo) 兒(er) 哆嗦著,在隧道裏到處尋找能生火的東(dong) 西。或許是上蒼眷顧,找到了可能是工人們(men) 留下的爛木板、幹竹葉。在哪裏生火有講究:太靠近隧道口,怕風大;太靠近隧道裏麵,火燒起來,氣溫上升,隧道頂上的滾石必然落下。畢竟這個(ge) 老隧道隻是人工簡單開鑿而成,並未經鋼筋混凝土加固。
兩(liang) 堆火終於(yu) 點燃。隨身攜帶的軍(jun) 用水壺灌滿雪,可以燒熱水了。大家可以在兩(liang) 堆火之間休息,身子前後都烤得到了。
被困隧道,唯一的解救辦法,是通過隨身攜帶的衛星電話——這基本是獨龍江工作隊的標配,和外界聯係。有人提議,現在趕緊打出去試試。但郭子孟發現,這部衛星電話隻有一格電了。常年背在身邊的設備他最了解,在極寒狀態下,這點電量很可能隻能提供一次求救機會(hui) ,要打,就必須得保證打過去有用。此時已是淩晨4點,萬(wan) 一無人接聽,浪費掉求救機會(hui) ,將再次把全隊人置於(yu) 絕境。
大家已經疲憊得睜不開眼了,以石作枕,在兩(liang) 堆火之間倒頭便睡。郭子孟難以入睡。隧道內(nei) ,不時有滾石落下;走到洞口查看,漫天大雪。半夢半醒之間,熬到了天微微亮,他迫不及待拿起衛星電話。打給縣長,能夠迅速組織救援;打到家裏座機上,免得手機關(guan) 機或信號出問題——這是他心裏思忖良久的方案。
當電話那邊傳(chuan) 來一聲“喂”,郭子孟心中湧起一股暖流。終於(yu) 有救了!
整理好裝備,把所剩的最後一點補給全部吃完,盡可能地補充體(ti) 力,他們(men) 再次在大雪中出發。四個(ge) 多小時後,上山相迎的救援隊終於(yu) 和他們(men) 會(hui) 合。
救援隊員們(men) 看著郭子孟他們(men) 被凍慘的樣子,忍不住流下了眼淚。而郭子孟他們(men) ,體(ti) 力完全耗盡,再也支撐不住,就連眼淚都流不出來了。
有了這段生死經曆的郭子孟,與(yu) 獨龍江就此生難分了,近二十個(ge) 月的駐村工作,將他們(men) 的生命軌跡牢牢綁在一起。是啊,巍巍高山擋不住黨(dang) 和國家對獨龍江的關(guan) 懷,滔滔江水阻不了獨龍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決(jue) 心。身為(wei) 千千萬(wan) 萬(wan) 參與(yu) 脫貧攻堅的工作隊員之一,衝(chong) 鋒在脫貧攻堅事業(ye) 的第一線,想到這裏,就讓他心潮澎湃。而更讓他感動的是,這些年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覺排在了這支永遠充滿朝氣、勇敢和力量的隊伍後麵。
家中的乖乖女,獨龍的鐵娘子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黨(dang) 的政策好,我們(men) 能帶動老百姓把對黨(dang) 的感恩之情化作強大的內(nei) 生動力投入到生產(chan) 生活中,這才是我們(men) 扶貧幹部的價(jia) 值所在。”
——獨龍江鄉(xiang) 馬庫村第一書(shu) 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龔嬋娟
大雨,持續的大暴雨衝(chong) 刷著獨龍江,也衝(chong) 刷著距離獨龍江鄉(xiang) 政府南部40多公裏的馬庫。斷路、斷電、斷信號……更為(wei) 危急的是,在持續一個(ge) 多月的強降雨下,關(guan) 乎生存問題的糧食、鹽巴、食用油等生活物資,出現了嚴(yan) 重缺乏。如果不能冒險出去,與(yu) 鄉(xiang) 政府和外界及時取得聯係,那麽(me) 馬庫村所轄的4個(ge) 村民小組共82戶283人,將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更何況,其中還包括馬庫小學的師生們(men) 。
這讓由雲(yun) 南省文聯派駐的扶貧隊員——獨龍江鄉(xiang) 馬庫村第一書(shu) 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龔嬋娟心急如焚。
馬庫,是全獨龍江鄉(xiang) 最遠、也是整個(ge) 貢山縣離緬甸最近的邊境村,離中緬41號界樁僅(jin) 有3.5公裏。自從(cong) 2016年2月25日被派到獨龍江近3個(ge) 月來,龔嬋娟已深深感受到這裏條件的艱苦,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純樸善良。作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她,暗下決(jue) 心,一定要把這裏當作第二故鄉(xiang) ;一定要把獨龍族鄉(xiang) 親(qin) 當成自己的親(qin) 人,盡最大努力,幫助親(qin) 人們(men) 改善生產(chan) 生活,實現脫貧致富。
想到此,龔嬋娟更加焦慮,但她同時下定決(jue) 心:必須出去,馬上出去,這漫天雨水啊,獨龍族鄉(xiang) 親(qin) 們(men) 可實在是等不起了!
5月22日11點多,龔嬋娟和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李曉峰等5人,先後從(cong) 馬庫出發。由於(yu) 車子無法行走,隻得分批先搭乘當地老百姓的摩托走一段,然後再徒步。
來幫助馬庫村兩(liang) 委換屆因暴雨滯留的副鄉(xiang) 長、馬庫駐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餘(yu) 金成,也和龔嬋娟同行。一路風雨,一路滾石,一路危險,一路提心吊膽……當龔嬋娟和餘(yu) 金成磕磕絆絆走到塌方最嚴(yan) 重的迪馬公路53公裏時,最嚴(yan) 峻的考驗來了。
這條路的上方,大大小小的滾石,伴隨著雨水山澗,不斷彈射下來;而路的下方,是嶙峋懸崖、萬(wan) 丈深淵。由於(yu) 連續垮塌,寬度僅(jin) 剩70多厘米的路基,在一陣強似一陣的暴風雨中若隱若現。
龔嬋娟和餘(yu) 金成都是近視眼,眼鏡早就被雨水、泥水淋濕了,眼前模糊一片,如何順利過這個(ge) “坎”,是個(ge) 大問題。
餘(yu) 金成在前麵探路,龔嬋娟緊跟著餘(yu) 金成。餘(yu) 金成跳到前方一塊大石頭上,觀察不斷彈落的滾石。
龔嬋娟走了幾步,發現不對,身子搖晃得厲害,隻好手腳並用,幾乎是趴下來貼著地麵,在一堆又一堆塌方泥石中艱難地行進。
“啊!”龔嬋娟腳下一滑,本能地伸開手一陣亂(luan) 抓,沒料到,整個(ge) 身體(ti) 愈加往下滑墜。她的手中,隻能抓住一把把泥石和雨水。
餘(yu) 金成邊跑過來邊呼叫。但所有的聲音,此刻,都被暴雨湮沒了。
所幸,在龔嬋娟滑落十多米後,她拚命揮舞的右手,剛好抓住了一截從(cong) 塌方泥石流堆裏裸露出來的樹根,這才勉強止住了下滑。
“龔隊長,別緊張,快把腳尖往泥裏扣,踩實了再用力!”餘(yu) 金成左手找準一截樹根並拽緊,伸出右手,一點一點接近,最終緊緊扣住了龔嬋娟的左手。
泥石不斷地在龔嬋娟和餘(yu) 金成的踏腳處滑落。下麵是千岩萬(wan) 壑的懸崖,懸崖底部,獨龍江濁浪滔天,伴隨著暴風雨,發出陣陣狂怒的巨大聲響,仿佛要吞噬世間的一切。
餘(yu) 金成拉著龔嬋娟,慢慢地一點點移動;隨後又一步步,爬到了相對安全的地帶。滿身泥水,滿身被擦傷(shang) 流血的疼痛,劫後餘(yu) 生的恐懼與(yu) 委屈……種種情緒交織,讓龔嬋娟這個(ge) 從(cong) 小在城市長大的姑娘,忍不住放聲大哭了起來。
餘(yu) 金成默默地在旁邊陪著。他深知每一位駐村工作隊員的艱難,也更理解龔嬋娟作為(wei) 駐村第一書(shu) 記和隊長的不容易。
“我太想哭了,我哭不是因為(wei) 我害怕,而是因為(wei) 這不過是我第一次冒險,但這裏的幹部群眾(zhong) 卻經常麵臨(lin) 這樣的險境。老百姓太不易了,我們(men) 為(wei) 他們(men) 做任何事都是值得的。”龔嬋娟使勁搖晃著沒有信號的手機,像是和餘(yu) 金成說話,更像是對驚魂未定的自己自言自語。
或許是老天也被感動了,下了多日的大暴雨,居然慢慢小了,停了。5月23日一早,獨龍江鄉(xiang) 組織黨(dang) 員、民兵共24人,為(wei) 馬庫村送去大米8000斤,食用油107桶,食鹽104袋,以及消炎藥、感冒藥、防蚊蟲叮咬藥等一大批應急藥物,為(wei) 馬庫老百姓救了急、解了難!
獨龍族大媽見到龔嬋娟就緊緊拉住她的手,眼中含淚:“能鬆(女兒(er) )啊,馬庫村把你當男兒(er) 使,帶欠(拖累)你啦!真心感謝共產(chan) 黨(dang) ,獨龍人民永遠跟黨(dang) 走。”
龔嬋娟笑了笑,心中暖暖的,“駐村兩(liang) 年來,我最大的幸福感,就是和獨龍族老百姓相處得像親(qin) 人一樣。大家都親(qin) 切地叫我‘獨龍能鬆’。”
2018年1月27日下午3點,在孔當村臘配小組的黨(dang) 員活動室裏,龔嬋娟代表馬庫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向組織匯報工作。
“如果叫你再幹兩(liang) 年,行不行?”
“行!”龔嬋娟的回答迅速而堅定。
“這個(ge) 漢族姑娘敢說‘行’,毫不猶豫,說明你對老百姓確實有感情了。”
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抖音裏的獨龍族小夥(huo) 子
獨龍族有艱苦耐勞的精神,要能獨立完成自己地區的生產(chan) 生活,雖然艱難,但對未來充滿信心……
——獨龍族白忠平
出生於(yu) 1989年的白忠平,被大夥(huo) 親(qin) 切地稱為(wei) “小白”。這個(ge) 在當地頗有知名度的獨龍族小夥(huo) 子,不僅(jin) 僅(jin) 是勤勞能幹的多麵手,更是一個(ge) 自媒體(ti) 達人。
自2018年11月注冊(ce) ,截止到2022年1月18日,小白的抖音號粉絲(si) 量為(wei) 2.6萬(wan) ,獲讚41.2萬(wan) 。在外界看來,這數字或許不算什麽(me) ,但是如果把它放在雲(yun) 南最邊遠閉塞的獨龍江,放在人口僅(jin) 僅(jin) 幾千人的獨龍族,那意義(yi) 可就大不一樣了。大多數人玩抖音,無非是為(wei) 了消遣。但白忠平,是把自媒體(ti) 當作了發展家鄉(xiang) 、帶領村民致富的大舞台。
2020年9月11日,獨龍江鄉(xiang) 迪政當村,小白開的辛夢緣客棧木楞房裏的火塘邊,我和他進行了一次長談。此時已是深夜,小白剛剛忙完抖音直播等工作。
“以前沒有鄉(xiang) 親(qin) 們(men) 做過新媒體(ti) ,我就想嚐試做一做。剛開始隻是覺得好玩,後來想法變了。一是想用自媒體(ti) 方式,宣傳(chuan) 獨龍江和獨龍族;二是想讓更多人看到我家鄉(xiang) 的美麗(li) 風景;三是獨龍江的土特產(chan) 、工藝品等,也可以賣到其他地方。”小白一口氣喝下一大口自熬酒。
可以明顯感覺到,小白身上,還有獨龍族人羞澀的另一麵。
“下午坐在這裏喝茶的那位好像不是本地人吧?”我突然想起白天看到一位商人模樣的男子,一直待在小白的這間木楞房裏,和小白好像很熟。
“你說他呀!湖南來的,付相學,來了一段時間了,每年都要來。”小白似乎來了興(xing) 趣。“我和他一起做事。”
“哦,你們(men) 怎麽(me) 認識的?在做什麽(me) 事?”這下子,我似乎預感到有些故事。
“大概是2015年,當時他來考察蜂蜜,在我這裏吃飯認識的。後來談到茶葉,我們(men) 就一起幹起來了。2017年,試驗了3畝(mu) 左右大葉茶,當時沒地,向村裏60多歲的老大娘李秀蘭(lan) 借地種茶。種出來感覺還行,就開始挨家挨戶推廣,免費發放茶苗、培訓技術,並按照市場價(jia) 統一收購。到今年,已經有70多戶種植了300多畝(mu) ,人均兩(liang) 畝(mu) 多,明年還會(hui) 增加200~400畝(mu) 。我們(men) 的目標是用4~5年時間達到1000畝(mu) ,盡早做成獨龍江品牌。隨著投入越來越大,困難也大了,責任也越來越大……”小白一口氣攤出了這個(ge) 計劃。
“那你的抖音可以派上大用場了嘛。再給我講講你的這個(ge) 農(nong) 家樂(le) ,我看還有一部分正在建設施工呢。”
“2014年獨龍江新隧道打通那年開始做的,覺得新鮮好玩。那時獨龍江慢慢被人們(men) 關(guan) 注到,遊客漸漸多了起來。我們(men) 家覺得旅遊業(ye) 很有潛力,便和老丈人商量了下,擺了幾張床,沒想到來玩的人特別多,不夠用。現在整個(ge) 農(nong) 家樂(le) 大概占地4畝(mu) 多,客房11間,以後準備建20多間木楞房。現在我身上有40多萬(wan) 貸款,雖然壓力比較大,但黨(dang) 和政府的政策好,隻要踏實幹,我們(men) 都相信,日子一定是越過越好的。”小白用樹枝撥了撥火塘,端起酒杯,我們(men) 又碰了一下杯。
我突然感覺到,這個(ge) 獨龍族小夥(huo) 子身上,有著與(yu) 前輩獨龍族人不太一樣的地方。回憶起老縣長高德榮說的,“一個(ge) 貧困的地方最大的貧困是思想觀念的貧困”,我恍然大悟,獨龍族的年輕人們(men) ,在思想上已經“不服輸,更不認窮”。
深夜,當我返回房間時,發現門上“站”滿了不下一二十種形態各異的飛蟲,這是隻有在獨龍江才能見到的“奇觀”。我拿出手機拍下,然後迅速打開房門,躲進去趕緊關(guan) 上。夜裏,我做了一個(ge) 奇怪的夢,有火塘、飛蟲、45°自熬酒……還有小白在抖音號上做直播時的畫麵,這個(ge) 小夥(huo) 子披著七彩的獨龍毯,那些獨龍江特有的寶貝,變戲法似的,一件一件,一個(ge) 一個(ge) ,從(cong) 獨龍毯裏蹦了出來……
因為(wei) 還有其他采訪任務,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起來了,誰知小白起得更早,他和媳婦早就把早點做好等著了。看著這對獨龍族小夫妻忙碌的身影,我似乎感受到了某種更大的希望——經過黨(dang) 和政府的持續幫扶,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山之間,這個(ge) 已經實現整族脫貧奔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直過民族”身上,依然有一股奮鬥者的力量,扣動著人的心弦。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1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