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如何旺起來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消費持續恢複;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提升消費能力。多位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代表委員表示,要通過多種有效舉(ju) 措促進今年消費旺起來。
2021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5.3個(ge) 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4%,消費成為(wei) 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不過,受疫情反複和經濟下行影響,提振消費還有很大空間和潛力。
“推動消費恢複主要麵臨(lin) 三個(ge) 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認為(wei) ,首先表現為(wei) 服務消費恢複緩慢。受疫情衝(chong) 擊,餐飲、旅遊等服務消費脈衝(chong) 式複蘇,目前仍是消費複蘇的短板。其次,消費市場信心不足。疫情演化路徑將影響宏觀經濟和消費複蘇進程,居民消費行為(wei) 變得更加謹慎。此外,消費升級需求未能有效滿足。比如,消費基礎設施存在結構性失衡,高品質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不足,製約了消費增長。
“當前,消費需求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吃、穿等基礎性消費的比重不斷下降,包括旅遊、康養(yang) 、教育等在內(nei) 的高品質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但相應的供給並沒有跟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hui) 陝西省分會(hui) 會(hui) 長、民盟陝西省委會(hui) 副主委馬玉紅認為(wei) ,當前疫情仍是製約消費的主要原因。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市場供給相對不足,部分消費場景消失,餐飲、旅遊服務等行業(ye) 的中小微企業(ye) 經營困難。受此波及,相關(guan) 行業(ye) 收入和就業(ye) 波動加大,也進一步影響了消費能力提振。
今年2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ge) 部門聯合出台了《關(guan) 於(yu) 促進服務業(ye) 領域困難行業(ye) 恢複發展的若幹政策》,對餐飲、住宿等行業(ye)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提出了力度大、針對性強的紓困幫扶政策。
“落實好紓困幫扶政策是關(guan) 鍵。”顧學明委員表示,推動消費持續恢複,要著眼於(yu) 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複。同時,要舉(ju) 辦消費促進活動。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消費促進月、網上年貨節、雙品網購節、老字號嘉年華等係列活動的舉(ju) 辦,增強了消費市場活力,對促進消費起到了積極作用。從(cong) 長期看,要打造消費升級平台,服務美好生活。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進步行街高質量發展,開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的示範創建,加快建設“一刻鍾便民生活圈”。
馬玉紅代表認為(wei) ,隨著疫情逐步好轉,支持消費持續回升改善的政策利好因素將進一步發揮作用。要用好用活國家和地方的穩增長政策,緩解疫情常態化下中小企業(ye) 和中低收入人群發展問題,提高消費意願,提振消費能力。此外,馬玉紅代表還建議,鼓勵會(hui) 展經濟、數字消費等新業(ye) 態新模式發展,培育新的消費場景,提升消費供給質量,有效刺激消費需求。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要發展消費新業(ye) 態新模式。全國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齊玫表示,近幾年,故宮文創的興(xing) 起和近期北京冬奧會(hui) 吉祥物“冰墩墩”的走俏,說明文創產(chan) 業(ye) 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盡管疫情的不確定性給消費市場複蘇帶來壓力,但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人均收入水平持續提高,消費市場持續發展麵臨(lin) 有利形勢。文化消費是消費升級的重要體(ti) 現,也是一個(ge) 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擴大文化消費規模,並探索有效機製,也是代表委員的關(guan) 注重點。
齊玫代表認為(wei) ,從(cong) 博物館的角度看,打造人們(men) 喜聞樂(le) 見的文創產(chan) 品,實現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是當前需要加強的一項工作,需要通過深化改革突破瓶頸。齊玫代表建議,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的開發,需要政府的優(you) 惠政策及資金支持,更需要向專(zhuan) 業(ye) 設計“借力”,探索、完善與(yu) 企業(ye) 合作的方式,以更高質量的文創產(chan) 品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
談到今年的消費形勢,顧學明委員認為(wei) ,在“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推進、擴大內(nei) 需戰略穩步實施、數字經濟深入發展等因素影響下,人民群眾(zhong) 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和巨大的國內(nei) 市場潛力為(wei) 消費複蘇提供強勁動力,消費市場將呈現持續恢複態勢。
本報記者 馮(feng) 其予 孟 飛 楊學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