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件名家手稿首度“現身”
記者近日從(cong) “寫(xie) 盡蒼生——20世紀廣東(dong) 美術家人物寫(xie) 生個(ge) 案研究展”獲悉,廣東(dong) 美術館對館藏多年未曾展出過的數百件珍貴手稿進行梳理和展示,較為(wei) 係統地呈現了三位廣東(dong) 美術大家——黃少強、符羅飛、楊之光的人物寫(xie) 生作品。展覽是文化和旅遊部2021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王紹強擔任總策劃。展期至4月6日。美術大家“寫(xie) 生視角”下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李巧蓉 供圖/主辦方
從(cong) 三個(ge) 寫(xie) 生片段 管窺20世紀廣東(dong) 美術發展軌跡
關(guan) 於(yu) “寫(xie) 生”,策展人呂子華介紹說:“寫(xie) 生,作為(wei) 一種觀察和記錄生活的方式,它非常直觀地反映了藝術家眼中的人、事、物,每一次的注視都體(ti) 現了一種觀看角度,引用約翰·伯格的話,即‘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wei) ’,人的觀看往往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們(men) 選擇看到了什麽(me) ,其實都在審度物我之間的關(guan) 係,將對象置於(yu) 與(yu) 它相關(guan) 的事物鏈之中,構成我們(men) 之所見。寫(xie) 生,透露了藝術家如何構建他們(men) 眼中的現實,我們(men) 也嚐試著從(cong) 中探析是什麽(me) 影響了他們(men) 的‘觀看’。”
把20世紀廣東(dong) 美術家的人物寫(xie) 生個(ge) 案作為(wei) 研究對象,廣東(dong) 美術館館長王紹強透露,“這是廣東(dong) 美術館首次對這三位藝術家進行對比研究和展示,從(cong) 三個(ge) ‘寫(xie) 生’的片段管窺20世紀廣東(dong) 美術的發展軌跡,以‘寫(xie) 生’作為(wei) 切入點,展現了三種不同的創作方法,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時代對‘寫(xie) 生’的不同訴求,體(ti) 現了藝術家觀照社會(hui) 、生活的角度和立場,及其筆下所構建的‘現實’世界,從(cong) 他們(men) 的作品中我們(men) 能夠看到一個(ge) 時代廣東(dong) 美術家的社會(hui) 責任和人文關(guan) 懷。”
黃少強:以寫(xie) 生探索中國畫的革新之路
作為(wei) 嶺南畫派的入室弟子,黃少強深受“新國畫”思想的影響,作為(wei) 當中少有的人物畫家,在其短短的一生當中創作了極其豐(feng) 富的人物圖譜,尤其在他的周遊時期。
據悉,黃少強1919年師從(cong) 高奇峰習(xi) 畫,在其師的鼓勵下多次外出郊遊寫(xie) 生。黃少強在自傳(chuan) 中稱1929年和1932年~1935年為(wei) “周遊時期”,這段時間的觀察和寫(xie) 生的積累使黃少強能夠迅速抓住人物動態神情的特點。
策展人呂子華表示,黃少強在他的周遊時期畫下的民生百態十分生動,而這段時期的寫(xie) 生畫很大程度上使黃少強的作畫風格更趨於(yu) 線條化,舍棄了多重的渲染效果,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麵貌,而“到民間去,百折不回”的宗旨始終指導著黃少強一生及其後人的創作。“嶺南畫派宗師高劍父在多次演講中強調,複興(xing) 中國畫首先要從(cong) 人物畫入手,人物畫最能代表時代,讓所有人一看就能明白接受,這方麵在黃少強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繼承。”
符羅飛:把寫(xie) 生當作革命藝術的有力武器
符羅飛一生充滿傳(chuan) 奇,出生於(yu) 漁民家庭,曾漂泊日本、意大利等地打工和求學。策展人呂子華表示,現存符羅飛留學期間的作品並不多,他最為(wei) 人熟知的是1938年回國以後至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繪製的大量針砭時弊的速寫(xie) ,而將前後兩(liang) 個(ge) 時期的作品進行比對則發現,盡管畫法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相通的是符羅飛從(cong) “那不勒斯畫派”繼承了對現實的關(guan) 懷。
符羅飛在抗日戰爭(zheng) 爆發後毅然選擇從(cong) 意大利回國。1946年湖南發生災情,符羅飛與(yu) 妻子入湘寫(xie) 生。當時繪畫的條件艱巨,往往隨手拿起包裝紙、草紙、信封就畫。據藝術家所說,要畫某一形象,必須注意避開直觀對象,隻能從(cong) 側(ce) 麵快筆急就。因此,符羅飛的寫(xie) 生大多是十幾或幾十分鍾之內(nei) 完成的。
在20世紀40年代符羅飛舉(ju) 辦過多次抗戰救災展覽,在他的筆下有近乎嘶吼的強烈情緒,這時期的寫(xie) 生猶如革命時期快速、有力的武器。新中國成立後,符羅飛仍然把目光聚焦於(yu) 百姓,善於(yu) 捕捉各種勞動及大型場景,畫中的人物依然生動,而色彩也變得溫潤起來。
楊之光:變寫(xie) 生為(wei) 生活與(yu) 創作的紐帶
新中國成立以後,迫切需要有寫(xie) 實能力的藝術家來為(wei) 中國畫注入新的生命。楊之光早期的創作便是在這期間中國畫改造的洪流中產(chan) 生的。
據策展人呂子華介紹,楊之光1950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跟隨徐悲鴻、葉淺予、董希文等老師學習(xi) 繪畫,接受嚴(yan) 格的造型基礎訓練,讓他擁有了非凡的寫(xie) 生能力。在創作大型題材《紅日照征途》時,藝術家繪製了大量關(guan) 於(yu) 植物、場景、服飾、手勢、人像等素材,並且堅持田野式寫(xie) 生,追求塑造人物真實、氛圍真實、細節真實的場麵和事件,在六易其稿的過程中,積累了超過300多張的寫(xie) 生作品。
此外,楊之光1958年在周磯農(nong) 場時的大量速寫(xie) 以及為(wei) 創作《雪夜送飯》準備的初稿也有展示。《礦山新兵》沿用了類似的創作方式,楊之光將寫(xie) 生的技法發揮到自由的境界,完全融入了他的生活、他的精神。“我們(men) 希望在楊之光這一部分更多地還原一幅傑作的創作過程,而非僅(jin) 僅(jin) 是作品本身,因為(wei) 當我們(men) 凝視一幅原作的時候,也許會(hui) 難以想象藝術家們(men) 為(wei) 此付出了巨大的心力,而當我們(men) 能夠為(wei) 每一張手稿駐足並給予足夠的凝視時,也許新的體(ti) 悟便會(hui) 由此產(chan) 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