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種麥子 種“娃子”

發布時間:2022-03-15 17:1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青春之我】

   謝彥周,80後青年學者,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農(nong) 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小麥誘發突變和新品種選育,曾參加選育小麥新品種5個(ge) ,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兩(liang) 項。

   頭戴草帽、腳沾泥土,穿梭在田間地頭,我這個(ge) 青年育種家,很多時候更像一個(ge) 農(nong) 民。種優(you) 則糧豐(feng) ,我用大地作畫,勾勒出自己心中最美的畫卷,十幾年來,一直如此。

   若問我為(wei) 什麽(me) 從(cong) 事小麥育種工作?我會(hui) 回答,作為(wei) 一個(ge) 生於(yu) 農(nong) 家、長於(yu) 農(nong) 田,幼時幹過農(nong) 活,求學時又選了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的孩子,田野是我的根,更是我的希望。

   但從(cong) 事小麥新品種選育和示範推廣的研究工作並非易事。小麥育種專(zhuan) 家趙洪璋院士將小麥育種過程概括為(wei) 三大環節:育種目標、親(qin) 本選配、後代選擇。簡簡單單12個(ge) 字,想要做到知行合一,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我的老師王成社教授經常說:“小麥育種,沒有十年的功夫,難說真正入門。”對此我深有體(ti) 會(hui) 。小麥育種周期長、成功率低,辛苦十年也不一定能審定品種。

   但是小麥育種又是一個(ge) 讓人向往的事業(ye) ,因為(wei) 它充滿魅力,向困難挑戰的過程磨礪著人的意誌,在失望中收獲希望的喜悅感讓人擁有浴火重生般的振奮。

   2017年,我覺得那一年的小麥播種很規範,買(mai) 了水帶噴灌,澆地均勻,條鏽病發病程度也合適,心裏想著可以好好進行選種了。老天卻和我開起了玩笑,5月的一天,天氣突變,狂風暴雨過後,試驗地一片狼藉,小麥幾乎全部倒伏,無法進行選種。失落的心情難以言表,我甚至想到要放棄。過來人王成社教授安慰我:“我以前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既然小麥倒伏無法在田間看出優(you) 劣,不妨每個(ge) 材料都收一些,再通過室內(nei) 鑒定淘汰一些,剩下的明年再鑒定。”當年收小麥的工作量比往年大了很多,頗有些辛苦,但第二年種地時又感覺自己播種了希望。

   農(nong) 忙時節,我帶著學生下地幹活,也會(hui) 請一些農(nong) 民幫忙。一開始,學生幹得很猛,後麵就累了,幹不動了,而農(nong) 民還在有條不紊地幹著。在這方麵,我經常要求自己和學生向農(nong) 民學習(xi) ,幹農(nong) 活能慢不能停,要把握節奏。育種也是如此,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是“長跑運動”,考驗的是堅持與(yu) 耐力,不能一開始就“百米衝(chong) 刺”。

  春種秋收,天道酬勤。種下的希望終於(yu) 開花結果,我們(men) 課題組選育的一批小麥新品種,如陝農(nong) 33、西農(nong) 239、西農(nong) 369等,優(you) 質強筋又抗病高產(chan) ,很受農(nong) 民喜愛。

  我覺得播種小麥,就像養(yang) 育娃子。把小麥當成自己家的娃,細心照顧,慢慢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麥子就真的成了你的“娃子”。

  (光明日報通訊員徐銳、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楊桐彤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5日 12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