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知農事要躬行
【觀察者】
作者:許穩
“下田青年”,一個(ge) 富有詩意又充滿勞績的稱謂。
的確如此,從(cong) 作物高產(chan) 抗病基因育種到病蟲害防治,從(cong) 植物生理生化研究到植物營養(yang) 診斷,從(cong)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源利用到土壤改良,“下田青年”每一個(ge) 研究的方向都與(yu) 我國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息息相關(guan) 。我國以全球9%的耕地麵積,養(yang) 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心中有天地、躬身做學問的“下田青年”所參與(yu) 的,正是這奇跡般的偉(wei) 大事業(ye) 。
說到這兒(er) ,你的眼前是否會(hui) 浮現出一位身在田壟、頭戴草帽、身披白大褂指導著春耕秋收的科研人?
沒錯,我就是這樣一名青年,我的同仁們(men) 一直都是這個(ge) 形象、這個(ge) 狀態。長年駐紮在農(nong) 業(ye) 一線,隻因我們(men) 相信“新時代,農(nong) 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幹事創業(ye) 的廣闊舞台”,隻因我們(men) 早早立誌用實際行動將知識和汗水播撒在鄉(xiang) 村大地上。
幾年前,我與(yu) 科研團隊來到河北省曲周縣調研,便一頭紮進這裏的田地,當地的作物和土壤的狀況、當地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情況從(cong) 此成為(wei) 我們(men) 心中第一重要的事情。調研得出結論:不僅(jin) 要測土配方施肥,還需要推廣使用新型肥料、優(you) 化施肥技術等,才能更好地發展綠色農(nong) 業(ye) 。
真正在基層一線調研,才能真切體(ti) 會(hui) 到,田地是農(nong) 民的天,作物是百姓賴以生存的關(guan) 鍵。我們(men) 的實驗可以重來,但不能讓農(nong) 民蒙受損失。我們(men) 的每一步研究,都是何等重要啊!
為(wei) 了打消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顧慮,我和科研團隊悉心將這些優(you) 化的農(nong) 業(ye) 技術應用於(yu) 田間,基於(yu) 邯鄲市氨減排項目開展了萬(wan) 畝(mu) 示範。兩(liang) 年時間,我們(men) 通過小麥玉米輪作的數據跟蹤與(yu) 深入研究,用“減氨不減產(chan) ”的科學事實增強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信心。在“政府-企業(ye) -高校-農(nong) 戶”四方協作下,減氨新技術得以成功應用,國家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也將此作為(wei) 全國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典型案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科研工作的實踐性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及糧食安全至關(guan) 重要。每年我國涉農(nong) 高校會(hui) 向社會(hui) 輸送大量知農(nong) 愛農(nong) 新型人才,這些熟知技術和理論的青年才俊正是我國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新生力量。解決(jue) 農(nong) 業(ye) 環境問題要基於(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產(chan) 現狀,必須從(cong) 源頭現實生產(chan) 抓起,青年學者要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為(wei) 農(nong) 民提供“手把手”的技術指導。
如今,像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曲周實驗站這樣的農(nong) 業(ye) 科技小院,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在我國的農(nong) 村地區。科技小院成為(wei) 縣校合作的紐帶,為(wei) 青年科研人員、研究生開展駐地研究,與(yu) 當地農(nong) 民同吃同住深入交流提供了保障,進而更好地傳(chuan) 播農(nong) 業(ye) 綠色生產(chan) 技術,真正實現技術落地。這也正是“下田青年”展示自我價(jia) 值的良好平台。
建設生態工程,加強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綜合治理,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綠色發展……農(nong) 業(ye) 學人麵前的任務還很多,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敢於(yu) 麵對挑戰,衝(chong) 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第一線,為(wei) 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添磚加瓦。隻有肩負起“興(xing) 農(nong) 報國”使命、為(wei) 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矢誌奮鬥、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不斷為(wei) 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提供新的見解、新的技術,才能不負青春,兌(dui) 現農(nong) 業(ye) 學者服務為(wei) 民的諾言。
廣大青年農(nong) 業(ye) 科研工作者們(men) ,如今正值我國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關(guan) 鍵時刻,懷揣報國之誌的我們(men) 有更多的機會(hui) 融入農(nong) 村生產(chan) ,把學問做進百姓心坎,把綠色生產(chan) 技術教授給廣大父老鄉(xiang) 親(qin) ,做好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和建設美麗(li) 中國的主人公。
驚蟄已過,春耕已啟,讓我們(men) 一起整裝出發!
作者簡介:許穩,80後青年學者,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模式與(yu) 實現途徑,在研學實踐中構建縣域農(nong) 田環境聯網監測體(ti) 係,創新新型含脲酶抑製劑氮肥應用為(wei) 核心的小麥-玉米綠色綜合生產(chan) 技術等,其工作的曲周實驗站2020年入選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展示基地。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5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