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與唐代詩人實現生命對接

發布時間:2022-03-16 11:3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電(記者張鵬禹)詩佛王維為(wei) 何從(cong) 儒學轉向佛學,在入世出世之間,他如何應對內(nei) 心的困厄?從(cong) 一介布衣到朝堂重臣,韓愈如何從(cong) 邊緣走向中心,發出自己的聲音?白居易的人生是否如他所說的“知足保和”那樣淡然超群?近日,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張煒的隨筆集《唐代五詩人》對這些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該書(shu) 凝結了張煒20多年來研習(xi) 古詩的結晶,擇取王維、韓愈、白居易、杜牧和李商隱5位唐代重要詩人,從(cong) 曆史、哲學、詩學、美學、文學史和寫(xie) 作的角度,深入他們(men) 的精神與(yu) 藝術世界,讓每一位詩人在文本中複活。

  在張煒看來,人性決(jue) 定詩性。詩人的道德感、價(jia) 值觀、身份和立場,構成了他們(men) 的創作基礎。如論及韓愈時,張煒指出,“韓愈的急切、痛快和好辯,使他在對待一切事物,無論是情與(yu) 景、人與(yu) 事,都一概全力以赴,興(xing) 致勃發。他在闡述事物的過程中一直‘加速度’,有一種決(jue) 戰的姿態。”“為(wei) 了完成這種超常的表達,他必要尋找抵達極境的一些詞語,於(yu) 是也就有了新奇的造句方式,無論是比喻還是描述,都要濃烈深切,絕不會(hui) 淺淺劃過。”論及李商隱的無題詩時,則認為(wei) “這些辭章由於(yu) 別具一格的果斷、痛哀、敏捷和銳利,從(cong) 而免除了同類詩章的感傷(shang) 與(yu) 呻吟。我們(men) 耳熟能詳的那些呻吟之聲,在李商隱這裏殊為(wei) 少見。”

  從(cong) 《讀〈詩經〉》《〈楚辭〉筆記》《陶淵明的遺產(chan) 》《也說李白與(yu) 杜甫》《斑斕誌》,到《唐代五詩人》,張煒完成了個(ge) 人的古典詩學體(ti) 係。正如論者所言,真正的詩學應是一種生命的對接,而不單是字麵的詮釋。張煒重視挖掘個(ge) 體(ti) 生命的複雜品質,讓每個(ge) 論題得以直取本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