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戲曲+”獲年輕觀眾追捧

發布時間:2022-03-16 11: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大銀幕”“短視頻”“雲(yun) 叫好”“線上見”

  “戲曲+”獲年輕觀眾(zhong) 追捧

  曾瀾(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年來,傳(chuan) 統戲曲正不斷嚐試突破固有的呈現方式,不再孤芳自賞,而是為(wei) 滿足觀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探尋,從(cong) 單向度的舞台邁入多麵向的屏幕,在舞台空間、全媒體(ti) 架構的網絡空間以及各類平台和接收終端中相通互聯,用獨具中國文化的藝術表達,傳(chuan) 播著中國文化精神和審美價(jia) 值,形成演藝空間戲曲“出圈”的文化審美效應。

  以燭照當下的方式傳(chuan) 遞美好的精神品性

  豆瓣評分高達8.1分的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chuan) ·情》以年輕觀眾(zhong) 為(wei) 接受主體(ti) 實現“破圈”。這部影片以正向情感呈現了人性的複雜和“情”字的豐(feng) 富內(nei) 涵。許仙以粵劇唱腔申訴的“人若無情不如妖,隻要有情妖亦人”,不僅(jin) 直擊觀眾(zhong) 的情感共鳴點,且能促使他們(men) 在共情中反思自身生活圈;而人物形象被賦予的人性光輝,以及“人間自有真情在”的主題則能進一步堅定、強化觀眾(zhong) 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新編曆史劇《一蓑煙雨》以蘇軾“少年之身”“現實之身”和“身後之身”三者的同台,用京劇藝術呈現了蘇軾在“烏(wu) 台詩案”被貶之後從(cong) 生活困頓及內(nei) 心困境中豁然覺醒這一審視、探索自我的生命曆程。“一蓑煙雨任平生”向觀眾(zhong) 傳(chuan) 達的是蘇軾不畏坎坷的高潔品格以及堅定從(cong) 容、豁達豪放的超然情懷;而“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的感悟不僅(jin) 是蘇軾破繭成蝶之後為(wei) 自我找到的精神家園,更是觀劇者走進蘇軾內(nei) 心,在作為(wei) 他者的蘇軾與(yu) 觀眾(zhong) 自我的相互觀照中引發的心靈共鳴,是在或繁華或蕭瑟的生活之外獲得的文化家園感。

  很顯然,戲曲以情動人“出圈”往往意味著,在古今交匯的情感落點上,為(wei) 戲曲注入更多的當代人文情懷、正向價(jia) 值觀和時代精神力量,以燭照人性美的方式傳(chuan) 遞純粹美好的精神品性,培育觀眾(zhong) 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鑒賞力,使他們(men) 能夠與(yu) 戲曲人物共鳴共情,在解讀戲曲人物的生存感受和生命理解中反觀自我,探索內(nei) 心;同時從(cong) 正向、“動人”的人物形象中汲取智慧和積極向上的力量,與(yu) 戲曲內(nei) 蘊的文化精神達成一定共識,從(cong) 而提升自我的道德情操和審美品格。

  更為(wei) 開放的互動觀演空間和多樣性的審美風格

  20世紀初隨著戲曲電影的拍攝,戲曲就已經開始了跨界的嚐試。戲曲“跨界”意味著從(cong) 不同程度打破戲曲自身藝術門類的邊界,把構成戲曲的基本要素從(cong) 戲曲框架中剝離出來,與(yu) 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因子進行混搭、疊加乃至深度融合,使戲曲藝術形態的外延得以拓展,實現戲曲藝術的“另類”創新。如今,融媒體(ti) 的發展使得戲曲跨界極大跨越了以戲曲作為(wei) 主體(ti) 的表達邊界,形成更加差異化、多樣化的“戲曲+”跨界模式,成為(wei) 戲曲藝術圈粉、戲曲文化“出圈”傳(chuan) 播的一個(ge) 重要手段。

  被稱為(wei) “跨界先鋒藝術家”的京劇裘派第四代傳(chuan) 人裘繼戎,在2020年B站跨年晚會(hui) 上以跨界表演《驚·鴻》驚豔全網。《驚·鴻》一改以往戲曲晚會(hui) 呆板的唱段串聯模式,而用一段段驚夢之舞作為(wei) 戲曲轉場的形式把六種地方戲曲拚接起來,使舞蹈和戲曲在審美意蘊上構成一個(ge) 相互輝映的連貫整體(ti) ,以互文的方式詮釋了傳(chuan) 統戲曲、現代舞蹈及兩(liang) 者跨界融合的審美特性。

  跨次元網劇《戲隱江湖》以國漫為(wei) 主體(ti) 架構,融合京劇文化與(yu) 動畫形式,把唱念做打與(yu) 搖滾、說唱等流行藝術元素糅合起來,講述了以京劇生旦淨醜(chou) 為(wei) 原型設定的甲、乙、丙、丁跨次元的奇幻冒險之旅。劇中標新立異的人物設計、唱念做打的拆解重構、不同次元人物和文化之間的穿梭碰撞,以及“炎黃郡”與(yu) “人間道”互為(wei) 鏡像式的文化隱喻,使該劇一開播就占據愛奇藝熱度飆升榜第二,成為(wei) 動漫國風化的創意亮點。

  與(yu) 跨界創作“出圈”不同的是那些直接以跨界傳(chuan) 播“出圈”的綜藝節目和短視頻。去年,因其係列文化綜藝節目爆火的河南衛視在“七夕奇妙遊”中,用昆曲《牡丹亭》、越劇《梁山伯與(yu) 祝英台》、豫劇《白蛇傳(chuan) 》的經典唱詞,融合水袖舞等戲曲絕活,短短幾分鍾就讓年輕人再一次感受到了傳(chuan) 統戲曲的驚豔魅力。此外,許多戲曲藝人或劇團亦利用各類短視頻平台進行戲曲“雲(yun) 課堂”“線上見”等直播,並以彈幕進行“雲(yun) 叫好”的互動形式,為(wei) 大眾(zhong) 普及戲劇文化知識,吸引了大量的年輕觀眾(zhong) 。

  戲曲跨界超越了傳(chuan) 統戲曲的表現方式和觀演模式,表現為(wei) 更加自由的個(ge) 性化創作、更為(wei) 開放的互動觀演空間和更具多樣性的審美風格,貼合了當下趨向於(yu) 多元化、視覺化、娛樂(le) 化和碎片化的大眾(zhong) 審美需求,因而能極大地開發潛在的戲曲受眾(zhong) ,是把戲曲從(cong) 邊緣重新拉回大眾(zhong) 審美視域中心而做出的創新性探索。

  用藝術精神和人文關(guan) 懷完成傳(chuan) 播與(yu) 傳(chuan) 承

  傳(chuan) 統戲曲的這些創新性探索除了在形式上和內(nei) 容上令人驚豔外,戲曲編創人員自身的藝術修養(yang) 、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以及將其進行創造性轉換的能力,亦是戲曲跨界出圈獲得“1+1>2”審美愉悅的必要條件。《白蛇傳(chuan) ·情》女主角扮演者曾小敏的表演跨越花旦、武旦和青衣三個(ge) 行當,行雲(yun) 流水的水袖舞展現了幾十年的功夫積累,靠實力成功圈粉。京劇餘(yu) 派老生王珮瑜利用短視頻如京劇脫口秀《瑜你台上見》等方式傳(chuan) 播京劇文化,以精湛的表演技藝成為(wei) 頗具影響力的戲曲明星。如京劇大師尚長榮那樣“做一個(ge) 有血性的戲曲人,守護好戲曲的靈魂便是我的責任”的老一輩藝術家,更是以其德藝雙馨的審美風範和強烈的藝術使命感成為(wei) 大眾(zhong) 演藝空間價(jia) 值觀引領的“正向標”。

  當然,無論“出圈”的是戲曲內(nei) 容還是形式抑或是戲曲藝人,其宗旨均是以戲曲承載的藝術精神和人文關(guan) 懷來昭示人性的希望,打動心靈,培養(yang) 大眾(zhong) 向真、向善、向美的審美情趣,並使其延展到其他流行文化的審美欣賞之中,由此引導大眾(zhong) 自覺遠離、抵製“文藝垃圾”“娛樂(le) 噪音”之類的庸俗趣味,在精粗美惡、崇高與(yu) 低俗的辨別中提升審美感悟力,提高審美格調,回歸到人自身的完善之中。同時,經典戲曲、主旋律戲曲亦能夠借助於(yu) “出圈”效應擴大傳(chuan) 播,弘揚核心價(jia) 值觀,強化正能量的輻射能力,從(cong) 而不斷加深民族文化認知的維度和深度,鞏固正向記憶,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當今時代戲曲傳(chuan) 播與(yu) 傳(chuan) 承同等重要。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來說,傳(chuan) 播就是一種傳(chuan) 承。因此,戲曲“出圈”依舊肩負著戲曲傳(chuan) 承的使命。這就意味著,戲曲創新的前提是“守正”,不能為(wei) “出圈”而“出圈”,“出圈”的目的是引流,即讓觀眾(zhong) 真正愛上戲曲,回歸到劇場,回歸到戲曲的美學精神世界。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6日 16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