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步入“80後” 馮驥才:人生感受才更豐厚

發布時間:2022-03-16 15:5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國知名作家、民進中央原副主席馮(feng) 驥才今年80歲了。這位在當代中國文壇頗具傳(chuan) 奇色彩的人物卻好像沒有老,一直保持著進擊的姿態。文學、繪畫、文化遺產(chan) 保護、教育、收藏……諸多領域都留下他深深的足跡,至今仍在創新。

  就在近日,馮(feng) 驥才兩(liang) 部新作——全彩圖文隨筆集《畫室一洞天》和中短篇小說新作集《多瑙河峽穀》出版發行,受到各方關(guan) 注。中新社記者日前采訪了馮(feng) 驥才,請他談談這些成績背後的心得感受、經曆經驗,探尋一個(ge) 精力充沛的文人如何在多領域、多學科“開疆拓土”。

  談年齡:活久了,人生感受才更豐(feng) 厚

  3月11日是馮(feng) 驥才的80歲生日。杖朝之年,感受自然不同。

  回望人生,馮(feng) 驥才憶及20世紀80年代初,剛剛改革開放的時代,自己充滿創作激情,一年寫(xie) 幾十萬(wan) 字,身體(ti) 實在扛不住,忽然大病一場。前輩作家嚴(yan) 文井先生曾給馮(feng) 驥才寫(xie) 過一封信,裏邊寫(xie) 過一句話,讓馮(feng) 驥才印象深刻。

  “他的意思是:馮(feng) 驥才你一定要努力活得久些。隻有活得久的時候,你對人生的理解才會(hui) 更深透。因為(wei) 在不同的年齡段,對人生、對命運,對人、對很多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隻有你活長了,把生活的各個(ge) 麵都看了,人生感受才可能會(hui) 更豐(feng) 富,也可能更深厚。”馮(feng) 驥才說。

  對於(yu) 80歲生日,馮(feng) 驥才也有兩(liang) 個(ge) 想法。“一個(ge) 就是跟我母親(qin) 一起吃碗麵,這碗麵是特別意味深長的,說不準會(hui) 讓我有所觸動寫(xie) 篇散文。因為(wei) 母親(qin) 今年105歲了,我80歲的人還能看著我自己的媽媽,太難得。還有一個(ge) 想法,是我們(men) 學院裏邊搞一個(ge) 活動。這個(ge) 活動不是給我祝壽,是拿我的生日說事,做一點研究。”

  馮(feng) 驥才說,有的作家從(cong) 故鄉(xiang) 出生,長大之後就飛走了,像鳥一樣,到社會(hui) 上闖蕩,會(hui) 有很多人生的閱曆。但自己不同,從(cong) 出生到現在近80年基本全是在天津,全是在一塊土地上。

  “我想引發大家做一個(ge) 討論,通過我和天津有土地的關(guan) 係,討論知識分子跟他的故土,應該是一種什麽(me) 樣的關(guan) 係?我認為(wei) ,這個(ge) 討論應該是有意義(yi) 的。”

  談繪畫:對我來說,畫畫是更私人化的事情

  眾(zhong) 所周知,繪畫在馮(feng) 驥才的80年人生曆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被稱為(wei) 他的“四駕馬車”之一。他與(yu) 韓美林等畫家也保持著長久的友誼。

  馮(feng) 驥才十四五歲拜師習(xi) 畫,年輕時以摹製古畫為(wei) 生,後又轉畫玻璃畫。他年輕時曾用了一年零三個(ge) 月,臨(lin) 成《清明上河圖》長卷,被一位說盡好話的“美籍華人”攜去紐約,欲求保留照片亦不可得。

  與(yu) 《清明上河圖》糾結幾十年的故事,被馮(feng) 驥才寫(xie) 在了新作《畫室一洞天》中,回顧被“美籍華人”拿走的《清明上河圖》,馮(feng) 驥才說:“我有被掠奪的感覺,而且被掠得空空蕩蕩。”不過他也自我安慰:“受騙多半源自一種信任或感動。世上最美好的東(dong) 西並沒有人拿走,還在我身上。”

  對於(yu) 摯愛的繪畫,馮(feng) 驥才還在繼續,他認為(wei) ,繪畫對他是一個(ge) 更私人化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種心靈個(ge) 人的心靈生活感受,一種排遣和抒發。文學則更多承擔了社會(hui) 的責任,對生活的思考,和讀者一起來認識生活。

  馮(feng) 驥才告訴記者,繪畫也影響了他的文學寫(xie) 作。“我在寫(xie) 作的時候,是能看得見他筆下的人物。”

  寫(xie) 作和繪畫,馮(feng) 驥才認為(wei) 不需要特意分配時間,“我的畫室和書(shu) 房是在家裏一個(ge) 走廊的兩(liang) 頭,當我有文學創作衝(chong) 動的時候,一定到書(shu) 房裏埋頭去寫(xie) ;當我有繪畫的欲望時,我就走向畫室,這是一個(ge) 甜蜜的往返,這個(ge) 感覺有的時候很幸福。”

  談創作:給文學留下審美形象

  馮(feng) 驥才的文學成就是公認的,作家也是他的第一身份。從(cong) 20世紀70年代傷(shang) 痕文學創作開始至今,他一直筆耕不輟。《雕花煙鬥》曾獲1979年全國優(you) 秀短篇小說獎,他的《珍珠鳥》《挑山工》更是進了小學語文課本的名篇。

  四十年來,馮(feng) 驥才文學創作不斷,也獲得各種文學獎項。2021年12月18日,第十九屆百花文學獎頒獎典禮上,他還以《木佛》摘得短篇小說獎,與(yu) 幾代文學人同台,讓一眾(zhong) 80後、90後作家感歎。

  “我對文學的熱愛好像天生一樣。”馮(feng) 驥才說,當他有了對生活的熱情的時候,就必須要用文字表達,那就是搞文學的人的一種天性。“我熱愛文學,所以即便在做文化遺產(chan) 搶救的時候,也會(hui) 經常有文學的衝(chong) 動,有文學的想象。”

  如今,有了充裕的時間進行文學創作,馮(feng) 驥才發現跟以前的寫(xie) 作有了不同。他說:“以前我寫(xie) 作可能是更希望跟讀者一起認識生活,現在我覺得就像是回歸生活,另外,我覺得文學還有一個(ge) 很重要的使命,就是留下審美形象,作家對於(yu) 時代的思考,對生活的認識理解,包括哲思,都要通過審美形象體(ti) 現出來。”

  這種寫(xie) 作是審美創造的快樂(le) ,也促使馮(feng) 驥才止不住一篇一篇地寫(xie) 。“有的記者問我有什麽(me) 計劃,有的時候好像沒什麽(me) 計劃,因為(wei) 過去壓抑的時間太多了,20年生活積累的太多了,看到的也太多了,我想寫(xie) 出來。”馮(feng) 驥才說,現在自己會(hui) 堅持一個(ge) 標準,就是把文學作為(wei) 藝術品進行創作,必須有審美價(jia) 值,另外,就是語言必須是精當的,這也是中國文學的傳(chuan) 統。

  談非遺保護:我把我的心給了大地

  從(cong) 20世紀90年代開始,馮(feng) 驥才帶領團隊,幾乎用了20年時間投身於(yu) 文化遺產(chan) 搶救工作,他曾跑遍全國,對56個(ge) 民族的建築、手工藝、民俗、民間藝術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做地毯式文化普查和整理保護工作。

  為(wei) 了籌款保護民間文化,馮(feng) 驥才如今已記不清那些年自己究竟賣了多少幅畫。然而,談起賣畫的經曆,他一言以蔽之:“賣畫救不了民間藝術。”

  “現在整理出來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已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其中國家級名錄1300餘(yu) 項,被其餘(yu) 三級名錄收錄的文化遺產(chan) 則達幾十萬(wan) 項。這麽(me) 多文化遺產(chan) ,你賣一點畫能起到什麽(me) 作用?!”馮(feng) 驥才說,“但是我知道它起到一個(ge) 作用,就是一定有人會(hui) 想,馮(feng) 驥才為(wei) 什麽(me) 要賣自己的畫?到底有什麽(me) 重要性,讓他非要賣掉自己的畫?!我覺得可以喚起人們(men) 思考。”

  回想起在蘇州博物館賣畫的經曆,馮(feng) 驥才依然感慨萬(wan) 千:“那些畫摘走了,我有一種家徒四壁的感覺。當時我有一種悲壯感,後來我說了一句話,我說我喜歡做的事情裏有一點悲壯感。作為(wei) 一個(ge) 男人,我覺得這種悲壯感可以鼓舞自己,我把我的心給大地了。

  為(wei) 了非遺保護,馮(feng) 驥才甚至都沒時間搞文學創作。但回顧這段經曆,他直言毫不後悔:“如果現在讓我回到60歲,我還是要放下小說,到保護文化遺產(chan) 的現場去。況且,現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還在不斷出現新問題,還有大量的事情沒有做。”

  馮(feng) 驥才認為(wei) ,文化遺產(chan) 搶救裏有很重要的理性的東(dong) 西,就是必須要認識到它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這個(ge) 意義(yi) 和價(jia) 值不是個(ge) 人的,是民族的,是未來的,必須要為(wei) 後代做這個(ge) 事情。

  談教育:學科建設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一脈相承

  馮(feng) 驥才是知識分子中的行動派,除親(qin) 自投身“非遺保護”行動中,用身體(ti) 丈量大地。他還長袖善舞,將更深邃的思考和更長遠的計劃付諸現實。天津大學馮(feng) 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就是載體(ti) 之一,該院是中國最早從(cong) 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學學科建設的單位之一,

  “學科建設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說前20年我主要做的是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性搶救,我今天要做的就是科學保護。”馮(feng) 驥才說,通過一代人20多年來的努力把文化遺產(chan) 搶救下來了,“但是我們(men) 現在沒有保護的標準,沒有規範,沒有專(zhuan) 業(ye) 的人才,我仍然不放心,所以在大學必須開啟這樣的非遺學的學科教育。”

  如今,天津大學馮(feng) 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分為(wei) 教研部和博物館部兩(liang) 部分。教研內(nei) 容包括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化遺產(chan) 研究、民間美術研究、傳(chuan) 統村落保護與(yu) 發展研究、口述史研究等等。教研部內(nei) 設有三個(ge) 國字號的文化研究中心,即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中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與(yu) 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chuan) 承人口述史研究所;這三個(ge) 中心既是全國性專(zhuan) 項的研究機構,又是研究生們(men) 進行學習(xi) 和實踐的學術基地。自2002年以來已有40餘(yu) 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這裏學習(xi) 、工作並完成學業(ye) 。

  “對於(yu) 非遺的專(zhuan) 業(ye) 教育,必須要進入高等教育的體(ti) 係裏來,做這件事情跟文化遺產(chan) 保護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我仍然堅持要做。”馮(feng) 驥才這樣說。

  對於(yu) 未來的計劃,馮(feng) 驥才依然熱情滿滿,雖已80歲,但他不服老。“坦率地說,我的心理年齡,包括身體(ti) 的感覺仍然是50歲到60歲之間,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度也很流暢,還是熱愛文學,熱愛文字的審美創造,熱愛筆墨丹青,還是喜歡這些東(dong) 西。”(記者張道正)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