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性水神話”又起:真相怎樣追上流言
喝堿性水能治病?“酸性體(ti) 質”才是百病之源?堿性水可以調節人體(ti) 酸堿性?早年間流行過的這些“科學流言”,已先後被權威機構揭穿是刻意營造的“養(yang) 生騙局”。據專(zhuan) 家介紹,“堿性水”概念本身隻是商家宣傳(chuan) 的噱頭,即便產(chan) 品真的是高堿水,其對人體(ti) 的幫助可能還不如白開水。
“堿性水神話”雖然在前些年被證偽(wei) ,近年來卻又在某些營銷宣傳(chuan) 中有了“複蘇”勢頭。據相關(guan) 媒體(ti) 報道,現在仍有許多中老年人相信長期喝堿性水有利於(yu) 健康,不少企業(ye) 也借堿性水概念推銷產(chan) 品。據澎湃新聞報道,雲(yun) 南某水企的銷售平台、廣告語、產(chan) 品包裝、熱線客服等有意無意地引導消費者,暗示堿性水對腫瘤、痛風、骨質疏鬆等各類疾病均有“治療”作用。
報道發布以後,昆明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guan) 負責人回應稱,該局已安排食品生產(chan) 、反不正當競爭(zheng) 等多個(ge) 部門聯合到涉事水企開展調查。有行業(ye) 人士分析稱,如果水企生產(chan) 天然礦泉水卻沒有采礦證,屬於(yu) 違規開采。目前,該企業(ye) 的采礦證存在未能延期換發的可能。
商家營造“養(yang) 生騙局”的套路往往是:先廣布“科學流言”為(wei) 產(chan) 品造勢,再針對現代人的普遍“健康焦慮”精準推銷產(chan) 品,最終刺激潛在消費者購買(mai) 。現在,這類營銷宣傳(chuan) 不會(hui) 直言產(chan) 品“治病”,而會(hui) 借“健康科普”之名打“擦邊球”,將產(chan) 品與(yu) 健康概念相掛鉤,仿佛購買(mai) 產(chan) 品就能收獲健康。如今的“養(yang) 生隊伍”裏,更不乏許多90後、00後的年輕身影,在他們(men) 之中更流行著“排宿便”“酵素減肥”等新興(xing) 科學流言,本質上和“堿性水神話”類似。
要抵禦商家層出不窮的科學流言,公眾(zhong) 不僅(jin) 要識別營銷套路的“共性”,更要認識到,提高科學素養(yang) 依然是辨別套路的有效手段。對於(yu) 商家隨處捏造或是移花接木而來的各種“偽(wei) 科普”信息,消費者若能多基於(yu) 科學邏輯和生活常識作出理性判斷,而不是偏聽偏信“一家之言”,就不難識別“偽(wei) 健康”營銷陷阱。隨著“科學流言”話術不斷升級,科普工作仍須久久為(wei) 功,讓廣大消費者麵對“偽(wei) 科學營銷”時更有定力、能明辨。
科學流言一旦擴散,即使之後被證偽(wei) ,也會(hui) 在網絡留下傳(chuan) 播痕跡,深入大眾(zhong) 印象。針對“真相追趕流言”的現象,權威機構不妨嚐試以“科學流言榜”為(wei) 基礎,搭建完善“科學流言搜索平台”。一方麵能幫助機構主動回擊科學流言,另一方麵,當人們(men) 麵對亦真亦假的“健康科普”時,也能當即在平台搜索權威解答,不僅(jin) 能讓科學真相走在流言的“深入人心”之前,還能讓廣大求知者通過這個(ge) 渠道提升科學素養(yang) 。
目前,針對偽(wei) 科學營銷仍存在監管空白和“法律盲區”。我國廣告法明確,保健食品廣告中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等內(nei) 容。但“堿性水”並非藥品或保健食品,反倒可以披上“科學外衣”、堂而皇之地宣揚各種功效。要想嚴(yan) 格約束商家這類營銷宣傳(chuan) ,有關(guan) 部門還需對“偽(wei) 科學營銷”給予特別關(guan) 注,積極出台更有針對性的整治措施。
當下,“科學流言”和“偽(wei) 科學營銷”往往相伴相生、迅速擴散、難以抹平。從(cong) 個(ge) 人角度來說,誤入“養(yang) 生騙局”的消費者輕則傷(shang) 財,重則還可能傷(shang) 身;從(cong) 社會(hui) 層麵上講,無論是拆穿騙局、治理流言,還是各方後續監管企業(ye) 營銷行為(wei) 、謹防科學流言“改頭換麵”,都會(hui) 帶來一係列高昂的社會(hui) 成本。隻有積極提升公眾(zhong) 科學素養(yang) 、令法律政策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推動網絡時代去偽(wei) 存真,從(cong) 源頭處避免“養(yang) 生騙局”的滋生和蔓延。(陳之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