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明網評論員:生還是不生:是,也不是女性的選擇

發布時間:2022-03-17 14:31:00來源: 光明網

  【閱讀提示】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曆史性轉負,江蘇如何破解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江蘇省統計局公布的一項統計信息顯示,當地202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轉負。在對出生人口數連年下降的歸因中,將“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列為(wei) 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另外兩(liang) 個(ge) 因素也與(yu) 女性相關(guan) 。該報告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不少網友質疑如此歸因避重就輕、簡單粗暴。事後,盡管江蘇省統計局作出回應稱“數據沒問題,結論說法不妥”,但由此引發的爭(zheng) 論仍在發酵中。

  生還是不生?確實是女性的選擇。畢竟,無論生育還是養(yang) 育,女性都是主要甚至唯一的承擔者。她們(men) 的生育意願、動機以及對生育成本的預估等,直接決(jue) 定她們(men) 的生育選擇。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尤其是受益於(yu) 過去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女性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並實現整體(ti) 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更充分的勞動參與(yu) 意味著更大的經濟自主權和生活選擇權,這其中當然包括生育自主權。

  客觀地說,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確實會(hui) 導致少生或者不生。但在條件輸入和結果輸出之間,並不是一鍵推導的關(guan) 係,而是有著一套複雜的發生機製。而恰恰是在報告中被省略掉的這一整套發生機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女性的家庭職業(ye) 動機,包括生育決(jue) 定。比如,職場中的性別歧視、不支持育兒(er) 的工作製度、傳(chuan) 統的家務勞動性別分工等等。由此說,生還是不生,是家庭的選擇、社會(hui) 的選擇。

  職業(ye) 發展與(yu) 家庭照料的衝(chong) 突,確是影響女性生育決(jue) 策的關(guan) 鍵因素,但衝(chong) 突緣何產(chan) 生並激化到抑製女性生育意願,似乎才是在低生育率持續的背景下,更應關(guan) 注的問題。忽視家庭、社會(hui) 、文化層麵的諸多因素及複雜影響機製,而將“生還是不生”的問題過度簡化為(wei) 女性“家庭or事業(ye) ”的二選一,有失偏頗。若此,就不能解釋近些年來女性勞動參與(yu) 率下降與(yu) 低生育率長期並存的現象。

  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將繼續提高,甚至與(yu) 男性齊頭並進,這是必然趨勢。因此,必須摒棄將女性受更多教育與(yu) 實現更充分就業(ye) 視作生育率回升障礙的觀念。與(yu) 其過度解釋生育決(jue) 策中的女性動機,不妨更多解碼女性麵臨(lin) 的工作-家庭衝(chong) 突難題,引入性別平等和發展的視角,出台一係列家庭友好的公共政策,切實緩解女性平衡職業(ye) 與(yu) 家庭的壓力,釋放甚至從(cong) 根本上改變其生育意願。近年來,不少省份出台延長女性育兒(er) 假、發放育兒(er) 現金補貼等措施鼓勵生育,初衷良好,但這些舉(ju) 措在多大程度上能讓女性真正受益,減輕其自身的育兒(er) 負擔與(yu) 成本,值得再評估。

  在這場公共討論中,人們(men) 更多聚焦的是女性的“媽媽”身份,但作為(wei) “能頂半邊天”的女性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意味著更高素質的勞動力供給以及更大勞動潛能的發揮,這對於(yu) 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中國來說,同樣意義(yi) 重大。女性的雙重身份同等重要,如果職業(ye) 與(yu) 家庭間的平衡處理得當還可以實現良性互動。我們(men) 在看到女性“母親(qin) ”身份的同時,她們(men) 的另一重身份也值得且必須被“看到”,她們(men) 在物質生產(chan) 這個(ge) 場域中所創造的成就同樣值得被認可和尊重。在類似的公共討論中,或需重新審視潛意識中“厚此薄彼”的觀念。

  一份報告緣何引發如此大麵積的討論?戳中的社會(hui) 情緒不久或將平複,但情緒背後傳(chuan) 遞的訴求和信號,值得我們(men) 深思。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