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麵館,“巴適”得很!
【精心嗬護城鎮“微細胞”23】
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聖 李宏
“這是我外婆家的‘特產(chan) ’,自己種的青菜和蘿卜。”水靈靈的蔬菜照片,李強一發到朋友圈,就引來一陣“點讚”。這是他家麵館的新食材。
“開麵館,以前沒想過!我是地道的重慶人,在外務工,前些年手受傷(shang) ,回到老家璧山區璧泉街道。”閑不住的李強心裏琢磨,生活要穩定下來。創業(ye) !可,錢呢?地方呢?沒有門路。
“別惱火!開麵館,好像璧山區就業(ye) 人才中心有政策。”朋友的話李強記在了心裏。他直奔大廳找工作人員谘詢,“對方告訴我,可以申請創業(ye) 擔保貸款,利息政府補貼,還幫我搞清楚辦事流程”。
真有這樣的好事?李強夾著材料,將信將疑地來到街道社保所,交了申請,走了流程。隻過四五天,10萬(wan) 元進入他銀行卡裏。
啟動資金有了,他又不敢“啟動”。沒做過餐飲的他,如何選“好口岸”?實在發愁!掏出手機,問問吧,他又聯係就業(ye) 人才中心。不到兩(liang) 天,那頭回複——已經“物色”好門麵,一道去看看。
“門麵就在福順大道上。”李強看了鋪麵,不到40平方米,臨(lin) 街,附近還有小區、公司和工廠,人流量大,租金公道,“比想象的條件還好嘍!”
有人問他,為(wei) 啥子那麽(me) 幸運?“剛開始我還納悶,是不是湊巧遇到了熱心的工作人員?”後來李強一打聽,可沒那麽(me) 簡單!原來璧山近年來購買(mai) 第三方服務,給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經營戶提供服務——免費選址、租店、招工……一來二去,李強就與(yu) 工作人員成了朋友,有問題就找他們(men) 。
“對重慶人來說,‘吃小麵是享受生活’,對我來說,‘做小麵過上好生活’。”守著小麵館的日子,李強感覺“巴適”得很!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7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