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戰略選擇
作者:王曉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宏觀政策環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對教育產(chan) 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全過程,不斷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ti) 係重構。以教育信息化助力家校社協同育人,既是新時代“加快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nei) 容,又是“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的題中要義(yi) 。
以教育信息化搭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平台。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理念已經被廣泛接受和認可。但從(cong) 全國來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hui) 教育之間依然存在斷檔、脫節,沒有形成育人全鏈條。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製,可以用教育信息化技術手段,開辟新渠道、創立新平台、構建新模式,建立“覆蓋全國、統一標準、線上線下聯動、資源共享、家校社協同”的教育信息資源大數據平台,形成教育信息化共同體(ti)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打破傳(chuan) 統的教育路徑依賴;充分利用網絡學習(xi) 空間和網絡社區,搭建新的教育發展空間,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教育信息化傳(chuan) 播網絡,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通過開放、共享的信息化渠道,建立家校社教育共同願景,凝聚教育合力、統一教育共識,形成常態化、暢通有序的協同育人新平台。
以教育信息化增加家校社優(you) 質教育資源新供給。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是教育部2022年的工作要點之一。落實這項工作,主要就是以“互聯網+教育”,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創新數字資源供給模式,豐(feng) 富數字教育資源和服務供給,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增加家校社優(you) 質教育資源新供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實施教育大資源共享計劃。拓展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ti) 係,推進開放資源匯聚共享,打破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傳(chuan) 統壁壘,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匯聚互聯網上豐(feng) 富的教學、科研、文化資源,為(wei) 各級各類學校和全體(ti) 學習(xi) 者提供海量、適切的學習(xi) 資源服務,實現從(cong) “專(zhuan) 用資源服務”向“大資源服務”的轉變。
這裏的“大資源服務”,就是要實施教育大資源共享計劃,開展優(you) 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教育信息化應用服務等。在教育時空上,要超越學校圍牆的局限,統籌謀劃、係統開發家校社各類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立家校社優(you) 質教育資源有效銜接與(yu) 供給。比如,以教育信息技術助力實施家校合作、館校合作,特別是針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農(nong) 村地區、偏遠山區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優(you) 質數字教育資源輻射共享,增加高質量教育資源新供給。
以教育信息化構建家校社協同共育學習(xi) 場。在“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場域正在迅速擴大。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製,構建一種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以及智慧、協同、共育的家校社學習(xi) 場,是邁向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以教育信息化為(wei) 引領,教育部和各地方政府積極建立教育信息化共同體(ti) ,推進在線家校社協同育人場景。
例如,建立國家中小學網絡雲(yun) 平台,並在此基礎上升級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除開設學校教育各學段的品德教育、課程學習(xi) 等主題外,還設置了家庭教育、生命與(yu) 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學實踐教育、教師研修等板塊。特別是獨立設置的課後服務板塊,不僅(jin) 涉及科普教育、體(ti) 育鍛煉、文化藝術、影視教育等資源,還鏈接了國家博物館、數字科技館、“數字敦煌”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的線上博物館,初步實現了以教育信息化為(wei) 驅動和支撐,學校、家庭、社會(hui) 多方參與(yu) 、協同共育的現代學習(xi) 場。
這種將信息技術應用於(yu) 教育教學場景,構建大數據智慧賦能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製,不僅(jin) 是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現代化學習(xi) 型社會(hui) 的重要支撐,更是形成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建設、共同參與(yu) 治理、共同分享教育成果的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的戰略選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