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涉重金屬礦山汙染防治與生態修複
作者:孫寧、周欣、張茜雯(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涉重金屬礦山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是我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保護與(yu) 修複的重要組成內(nei) 容。在湖南、陝西、廣西等礦產(chan) 資源開發利用大省、自治區,部分涉重金屬礦山開采造成土壤、水等生態環境汙染,土地資源占用,地質災害防治突出,生態功能遭到破壞等問題,甚至影響部分區域生態環境功能恢複、水質與(yu) 生態安全。
“十三五”時期涉重金屬礦山已經成為(wei) 中央與(yu) 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點內(nei) 容之一。截至2022年2月底,已有27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發布了本地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省級規劃中將礦山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作為(wei) 固體(ti) 廢物風險管控、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整治、重金屬汙染防治、土壤與(yu) 地下水汙染防治等任務的重點構成內(nei) 容,明確了相應的整治任務和要求。可以看出,礦山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是“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任務,其整治的迫切性和係統性要求更加凸顯。
主要問題分析
目前,部分涉重金屬礦山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麵:
一是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相互割裂。部分工程屬於(yu) 督察下的應急工程,整治不徹底。雖然從(cong) 外觀上實現了生態複綠,但汙染成因尚未真正弄清,未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汙染源頭切斷與(yu) 阻隔問題。源頭阻控和清汙分流不到位,汙染防治、防止水土流失、強化渣體(ti) 穩定性等措施考慮不足,缺乏地下水汙染防治與(yu) 風險管控有效技術,工程效果不全麵。
二是部分整治工程汙染成因分析不深入導致整治技術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難以保障。部分工程缺乏全麵、深入、持續的環境狀況調查與(yu) 環境影響評估,工程地質勘查深度不夠,風險水平和汙染成因尚不能充分掌握。部分工程項目整治效果不穩定,技術方法不適宜推廣應用,一些工程運營成本較高,汙染防治技術方法體(ti) 係尚未有效建立。
三是對水質改善和降低水環境風險的貢獻尚不明確。從(cong) 整治標準來看,部分整治工程的實施效果和判斷標準未與(yu) 相關(guan) 斷麵河道水質改善掛鉤,工程實施後對河道水質改善的貢獻尚不明確。從(cong) 區域層麵上看,部分已有整治工程缺乏係統有序實施,表現為(wei)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工程實施後雖在局部範圍內(nei) 呈現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區域風險防控方麵的作用和貢獻尚不明確。
四是汙染防治關(guan) 鍵技術科技支撐不足。目前,部分地方缺乏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礦區生態環境汙染綜合整治技術標準體(ti) 係。在部分地區,區域背景環境的調查沒有得到充分重視,支撐汙染成因分析、工程地質特點勘察、新技術研發、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麵的科研和技術隊伍力量不足,支撐生態保護和修複的調查、監測、評價(jia) 、預警等技術能力明顯不足,缺乏足夠的技術和經濟適用可複製推廣的有效的成套技術。
思考與(yu) 建議
涉重金屬礦產(chan) 開發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具有水文地質條件獨特、汙染成因複雜、汙染類型多樣、生態環境影響敏感、經濟適用技術需求高等特點。礦山生態環境整治與(yu) 修複是生態集工程、法律、管理和政策等多種要求在內(nei) 的綜合性很強的整治工程,具有複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涉重金屬礦山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行動需要充分尊重客觀規律,科學、依法、精準治汙;示範先行、積累經驗;既要隻爭(zheng) 朝夕,又要有序推進;保持足夠的韌勁和耐心,久久為(wei) 功,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建設。
“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礦山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筆者建議:
高度重視並大力推進涉重礦區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規劃的編製。礦區汙染往往範圍大、汙染對象多,各種環境要素和水文地質條件相互影響。為(wei) 此應從(cong) 區域總體(ti) 層麵上開展礦區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總體(ti) 規劃的編製。確定礦區內(nei) 各種汙染源風險高低和優(you) 先整治順序,明確各類汙染源對環境保護敏感目標(多為(wei) 地表水體(ti) 、地下水體(ti) 和土壤等)的汙染貢獻,科學合理確定不同整治階段的明確指標,係統設計整治任務和工程項目。在規劃藍圖指導下,有序開展整治行動,建立規劃實施的跟蹤、評估與(yu) 動態調整機製,對技術、任務和項目進行必要的動態調整與(yu) 優(you) 化,確保朝著既定的目標方向前進,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將風險管控思想貫穿在涉重礦區汙染防治和生態修複全過程。堅持“係統診斷—風險評估—兩(liang) 方麵目標—源頭防控—過程控製—保護修複”的風險管控總體(ti) 策略。用“汙染源—汙染途徑—受體(ti) 保護”的思路指導開展礦區汙染與(yu) 風險的全麵調查評估。開展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和汙染源對象的環境風險評估,確定不同區域和不同汙染對象的風險高低和優(you) 先整治順序。製定礦區汙染風險管控與(yu) 整治質量達標相結合的“雙目標”,正確處理風險管控與(yu) 質量達標之間的關(guan) 係,對廢渣整治、礦硐整治等工程,合理設計風險管控目標而非隻注重質量達標目標,充分利用汙染源對象的自然恢複能力和水體(ti) 環境的自淨能力,大力降低沿程的環境風險,逐步實現重點敏感點水環境質量的達標。實施“源頭阻控+人工修複+風險管控+自然修複”的汙染風險防控與(yu) 修複路線,設計源頭減量、過程管控、生態修複、敏感受體(ti) (保護受體(ti) )自然恢複的係統整治技術與(yu) 管理方案。
實施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協同增效的係統整治。礦山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具有同根同源的特點,應充分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ti) ”的係統理念和礦山各環境要素的內(nei) 在要求,統籌各種環境要素的相互關(guan) 係。堅持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同時調查、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同時評價(jia) 等“五個(ge) 同時”。將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的技術措施進行充分融合,對汙染源頭減量、汙染管控與(yu) 治理、礦山地質災害(隱患)整治、礦山生態修複與(yu) 景觀建設、土壤和地下水環境風險防控、河道生態環境整治,以及探索推進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途徑等任務進行全麵、係統設計,從(cong) 而實現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協同增效的目標。
采用因地製宜、經濟有效的整治模式和技術方案。對重點區域、典型區域的礦硐湧水、廢渣、尾礦庫等汙染源應更加突出精細化調查和多要素的係統性調查。對汙染較為(wei) 嚴(yan) 重、汙染成因較為(wei) 複雜的持續湧水和季節性湧水礦硐應實施精細化勘察,摸清礦硐產(chan) 酸來源和水質水量變化趨勢。按照“堵源頭、斷途徑、治末端、重恢複、管變化”耦合與(yu) 集成的全過程風險管控技術路線,充分重視技術的適用條件和適用要求,采用人工修複、自然修複、人工+自然修複等不同修複模式,因地製宜、經濟、合理和有效地采用不同的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技術方法。
加快製定涉重礦山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技術規範指南與(yu) 標準。從(cong) 規劃、調查、評估、方案編製、勘察設計、整治技術、效果評估、新技術驗證與(yu) 推廣等全過程、多方麵設計涉重礦山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技術標準與(yu) 規範指南體(ti) 係。鼓勵團體(ti) 標準的製定和實施。高度重視背景值調查和相關(guan) 標準的研究製定與(yu) 實施,合理確定工程整治標準。通過工程標準的製定與(yu) 實施,切實促進汙染防治與(yu) 生態修複的高質量發展。
不斷探索礦山修複與(yu)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聯動發展的模式創新。大力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鼓勵和支持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生態保護修複的意見》,通過模式創新、工程項目組織實施創新、製定鼓勵政策等多種手段,大力吸引社會(hui) 資本方積極參與(yu) 到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中。大力探索環境導向的區域開發建設模式,將礦山修複與(yu)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導入、土地綜合整治、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生態旅遊等產(chan) 業(ye) 發展和城市提升改造進行充分融合,大力探索生態價(jia) 值轉化路徑,為(wei) 礦山汙染防治和生態修複注入可持續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