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華文學校尋根之旅

發布時間:2022-03-21 15:01: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傳(chuan) 統文化中,“根”這個(ge) 字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比如海外華裔青少年回國學習(xi) 叫作“尋根之旅”,支持海外華文教育的事業(ye) 叫“留根工程”,老鄉(xiang) 會(hui) 、同學會(hui) 、宗親(qin) 會(hui) 的成立,也莫不如此。但是“根”並不是從(cong) 來就有的,需要一代代的人深深耕耘,默默奉獻。

  家國情懷

  有句老話:“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中國人常常會(hui) 使用自己的家鄉(xiang) 話作為(wei) 溝通媒介。一個(ge) 人在群體(ti) 裏是否被接納,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有沒有共同語言,這有雙重含義(yi) ——相同的語言(或者說方言)和共同熟悉的文化背景。在泰國工作時,常常有老華僑(qiao) 問我,你會(hui) 說“中國話”嗎?這時候他所問的“中國話”是“中國的話”。如果你回答會(hui) ,他們(men) 往往會(hui) 追問,你會(hui) 客家話、粵語、福建話還是海南話?這樣的提問直觀展現了海外華人的家國情懷。

  當初華人“下南洋”,到一個(ge) 陌生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找僑(qiao) 團,泰國的華僑(qiao) 報德善堂當年給初到泰國的人很多幫助,所以泰國華人圈裏有“喝了報德善堂第一碗粥”的說法。

  艱難辦學

  在交通不便、創業(ye) 艱難的時代,為(wei) 了建立起基於(yu) 共同語言的情感連接,有組織的華文教育必要性就凸顯出來。據了解,泰國的華文教學至少有200年曆史,早期海外華校也學《三字經》等蒙學課本,跟國內(nei) 並無二致。學費是由具有雄厚資本的僑(qiao) 團領袖和熱心的家長讚助來的,物資上的缺乏並不是最大的困難。

  2011年,我受派來到董裏府中華學校任教,這所學校是當地福建會(hui) 館於(yu) 1909年建立的。中文校長王華鳳介紹說,上世紀60年代,學校是華校卻不能教中文,政府隔三岔五便來學校盤查,主要盤查中文教師和開中文課的學生,也擔心教授中文的老師和學中文的學生的政治背景。有時候老師和學生把中文課本偽(wei) 裝起來,甚至是師生一起躲起來,等政府檢查人員走後,再接著回到學校上課。因為(wei) 是華裔,一位教中文的女老師很難拿到泰國政府的執教許可,又加上泰國政府不停地來學校檢查,華文教師的生活異常拮據。為(wei) 了維持生計,她在離中華學校不遠的菜市場旁邊租了一間小房子,每天下午放學之後,給學生補習(xi) 中文,隻是象征性地收取一點費用補貼家用。

  2019年,我再次受派來到被譽為(wei) “泰南心髒”的合艾市工作,在泰國南部有9所“海外華文教育示範學校”,合艾便有3家。“合艾(HAD YAI)”這個(ge) 城市名轉寫(xie) 自泰文發音,HAD在泰文中是“沙灘”的意思,YAI在泰文中是“大”的意思,泰國的語法中定語需要後置,所以合艾這個(ge) 城市名字的含義(yi) 就是“大沙灘”。想一想,這個(ge) 名字超級有意思,一邊是印度洋,一邊是太平洋,就是一個(ge) 大沙灘。現在看來那裏的風景很美,但在過去,是一個(ge) 生產(chan) 力很落後的地方,往往並不適合生存。泰國的熱帶草木裏蚊蟲很多,出去轉一圈,蚊子多得可以把你抬起來。

  據合艾國光中學校史記載,合艾的華文教育始於(yu) 1923年,當時人數30人左右,在私塾裏學習(xi) 。1924年,為(wei) 了滿足當地華僑(qiao) 華人的教育需求,大慈善家徐錦榮老先生在合艾憲法路與(yu) 第四街交界處,捐獻了一塊地皮。為(wei) 此,當地華僑(qiao) 特別成立一個(ge) 管理委員會(hui) ,並興(xing) 建了一間學校,命名為(wei) “中華益群學校”,次年開始招生。1935年,學校因故停辦,後來經過謝樞泗先生和委員會(hui) 的共同努力,學校始得複辦再開。不曾想,可怕的1938年來了,泰國政府迫於(yu) 日本帝國主義(yi) 的壓力,關(guan) 閉了273所華校。也正是在這一年,曼穀黃魂初級中學、中華學校、新民學校歸國成立暹羅聯立育僑(qiao) 中學,後來發展成為(wei) 中國第一所國立華僑(qiao) 中學,也就是現在的海南華僑(qiao) 中學。

  根根相連

  1945年,日軍(jun) 的炮火剛剛熄滅,合艾潮州會(hui) 館、福建會(hui) 館、海南會(hui) 館、廣肇會(hui) 館和客家會(hui) 館就聯合向當局申請興(xing) 辦“中華學校”,這一申請獲得了批準,當地華人社會(hui) 為(wei) 之一振。

  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原有教學場地就顯得窄小了,徐錦榮在現在國光學校附近又捐贈了一塊地皮。他捐贈地皮的時候都是有附加條件的——如果哪一天這塊地皮不再用於(yu) 教育用途,國家可以無償(chang) 收回。1953年,學校因觸犯教育部有關(guan) 教授外文(華文)條例而被查封,執教執照也被吊銷。1968年,合艾國光校友會(hui) 成立,並成立籌辦委員會(hui) ,發起複校運動。泰國政府以無先例可循(即“尚未有被查封的學校複校”),沒有批準這一申請。委員會(hui) 就收購了當地一家名為(wei) “財雅”的學校,並將全校師生遷移至合艾國光學校校舍上課,而後又將學校更名為(wei) “合艾國光學校”。由五屬會(hui) 館代表、合艾國光校友代表和徐錦榮遺產(chan) 辦事處代表聯合組成國光校董會(hui) ,共同管理。1987年,方誌雄先生榮任國光校董事會(hui) 董事長後,便積極為(wei) 重建國光中學而四處奔走,並成立建校委員會(hui) ,擬定重建全部計劃,以便更進一步為(wei) 發展校政培植人才,把國光中學建成為(wei) 一所泰南有名的學府,為(wei) 合艾華僑(qiao) 曆史寫(xie) 下新篇章。

  合艾國光學校現已向政府申請注冊(ce) 為(wei) “合艾國光學校教育慈善會(hui) ”。截至2016年去世,方誌雄老先生共為(wei) 這所學校募集資金近1.65億(yi) 泰銖。2008年,國光中學向孔子學院總部申請成立了孔子課堂,在僑(qiao) 團和各級部門的支持下,已發展成為(wei) 全球規模最大最優(you) 秀的孔子課堂之一。這所學校默默矗立了90多年,它並不需要認同,但是這種情感上的連接總算讓持續付出的人看到了更好的未來。

  在泰國南部,像這樣的學校還有很多,像方誌雄這樣的前輩也還有很多很多,隻有極少數人“有幸”被記住了。為(wei) 海外華文教育事業(ye) 默默付出的人,就像一條“根”,為(wei) 了將綠葉送往高處,在黑暗裏提供養(yang) 分,有時候甚至連綠葉都不知道他們(men) 的存在。

  先僑(qiao) 精神深刻地影響了我。歸國後,我繼續從(cong) 事華文教育工作。在海南省僑(qiao) 務辦公室和我所在單位領導支持下,我們(men) 同眾(zhong) 多海外華校建立了聯係,共同做好華文教育工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men) 有一些海外學生沒能再回來學習(xi) ,一位泰國學生在寫(xie) 給老師的信中提到,“兩(liang) 年前,我迫不及待要去中國留學,早早收拾好了行李,裏麵有我的衣服,也有很多給老師和同學的禮物。但是由於(yu) 疫情,這些東(dong) 西還放在我的行李箱裏,沒能送給我的老師和同學,我很想念他們(men) 。”還有一些外派的華文教師在疫情中克服各種困難,為(wei) 留住華文教育的“根”繼續付出。但我相信,困難即將過去,根與(yu) 根即將在華文教育的大地裏緊緊握在一起。(楊本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