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深港合作 以金融助力灣區發展

發布時間:2022-03-22 14:0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大灣觀察】

  嘉 賓

  曹遠征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原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張博輝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執行副院長、亞(ya) 洲金融學會(hui) 副主席

  歐陽良宜 北京大學匯豐(feng) 商學院副院長

  劉國宏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金融發展與(yu) 國資國企研究所所長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嚴(yan) 聖禾 黨(dang) 文婷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孟宏

  自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麵對“一個(ge) 國家、兩(liang) 種製度、三個(ge) 關(guan) 稅區、三種貨幣”的機遇與(yu) 挑戰,以金融助力灣區發展勢在必行。而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正是依托深圳和香港兩(liang) 個(ge) 國際性金融城市的優(you) 勢資源,合作性地創新發展金融產(chan) 業(ye) 、開拓市場,助力我國經濟發展、提升開放水平的題中應有之義(yi) ,也是在全球金融競爭(zheng) 激烈、經濟格局變動背景下的必然舉(ju) 措。我們(men) 邀請了四位金融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圍繞深港兩(liang) 地優(you) 勢互補建設“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更好發揮前海的作用等展開深入探討,建言獻策。

  深港雙城具有互補優(you) 勢

  記者:目前,港深各自作為(wei) 金融中心的優(you) 勢是什麽(me) ?應當如何優(you) 勢互補?

  曹遠征:深圳與(yu) 香港在金融活動中具有互補性,其一體(ti) 現在深圳以製造業(ye) 為(wei) 主,構成了實際金融活動的基礎,是金融服務的對象。隨著製造業(ye) 的發展,深圳逐漸出現了新的金融形勢和金融安排,例如深圳有很多做配套的“小巨人”企業(ye) ,雖然企業(ye) 自身規模小,但在行業(ye) 內(nei) 占全球比重非常高,伴隨而生的金融活動,我們(men) 稱之為(wei) “微型金融”,主要麵向小微企業(ye) ,且與(yu) 供應鏈相關(guan) ,漸漸地撐起了深圳的金融業(ye) 。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是特色,區別於(yu) 香港的傳(chuan) 統金融,形成了一種不同的金融類型,這是一種互補。

  其二是隨著內(nei) 地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內(nei) 地居民收入提高,在深圳和香港之間建立起了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製(以下簡稱“深港通”),它們(men) 互相促進共同壯大。

  區別於(yu) 內(nei) 地成文法,香港是適用普通法的地區。普通法在國際金融活動中是通用的法律安排,在國際金融活動中遇到的仲裁、訴訟一般適用普通法,香港也具有最終仲裁地的優(you) 勢。近年來內(nei) 地很多企業(ye) 利用香港作為(wei) 海外融資的平台,就是利用了香港這一優(you) 勢,也與(yu) 深圳形成了互補。

  張博輝:香港具有高度開放的營商環境和國際化的市場,還有醫療、物流、貿易等高度發達的專(zhuan) 業(ye) 服務,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香港也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ye) 務中心,是亞(ya) 太地區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機構的重要集聚地,具有全麵的金融服務和產(chan) 品體(ti) 係。同時,香港監管製度和法治體(ti) 製嚴(yan) 格全麵。

  而深圳在市場發展程度、科技創新實力等方麵存在顯著優(you) 勢。深圳的科技創新非常發達,但是缺乏有效的金融機製,中小型企業(ye) 、科創企業(ye) 在融資、風險投資方麵仍有短板。深港可以重點探索如何把香港的金融規則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製造業(ye) 結合起來,強化兩(liang) 地的總體(ti) 經濟規模優(you) 勢、科技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和金融優(you) 勢,將深港合作推向縱深發展。

  劉國宏:深港兩(liang) 城的金融中心功能均是自然發展起來的,符合各自內(nei) 在的城市演化機理。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與(yu) 內(nei) 地形成“前店後廠”模式,發揮“資本輸入跳板”“對外貿易通道”“製度借鑒對象”等功能,帶動了金融服務集聚和發展;深圳則在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崛起過程中,培育形成了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深交所等一批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本地金融機構、金融市場。近年來,伴隨著香港金融中心功能更加凸顯,以及內(nei) 地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香港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資本資金參與(yu) 、全球金融人才匯聚、全球金融規則對接的優(you) 勢,深圳金融中心則取得本地金融機構強勁發展、創新創業(ye) 資本高度集聚的優(you) 勢,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是金融發展的重大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的必然要求。

  提升戰略認識,完善合作機製

  記者: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還麵臨(lin) 哪些體(ti) 製、機製等方麵的問題?

  曹遠征:中國內(nei) 地目前以間接融資為(wei) 主,即銀行融資和貸款占絕對比重,而西方國家都以直接融資為(wei) 主,且全球都在向直接融資方向轉變,向直接融資發展、增加中間融資比重是國家多年來的戰略目標。深圳作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先行示範區,金融發展要與(yu) 實體(ti) 經濟相結合,而實體(ti) 經濟最大的短板就是資本不足。中小企業(ye) 可供貸款質押的資產(chan) 較為(wei) 缺乏,麵臨(lin) 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克服這一問題的根本是讓企業(ye) 獲得資本,需要有風險資本的投入,由資本增加股本,這就體(ti) 現了股權融資的重要性。

  在深港合作中,尤其是在私募基金方麵,要利用香港學習(xi) 國外經驗。企業(ye) 可到香港上市獲得股權融資,同時通過前海壯大深圳的股權融資市場,改善深圳的融資結構,增加直接融資比重,以此積累創新經驗帶到全國,使全國融資結構有所改善。這也是深圳作為(wei)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先行示範區在金融方麵的重要示範作用。

  從(cong) 政府端來看,深港合作在製度和機製上已經沒有太大的障礙。要加強兩(liang) 地的交流理解,促使香港更清楚深圳企業(ye) 的需求,更主動地提供服務和安排;促使深圳了解香港可提供的服務,更主動地去尋找服務安排。例如之前同股不同權的企業(ye) 在香港無法上市,隻能去美國上市,後來經過溝通和理解,香港在製度上有了創新。

  歐陽良宜:兩(liang) 地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香港更注重穩定的規則,在應對變革時需要更長反應時間。深圳更注重改革成效,麵對變化時持務實高效態度。兩(liang) 地政府在合作時需要在理念上進行充分的溝通,可以考慮由點到麵的漸進合作模式。

  專(zhuan) 業(ye) 人才跨境交流和有序的跨境金融合作可以成為(wei) 短期的突破點。如果雙方達成金融、會(hui) 計和法律專(zhuan) 業(ye) 人士資格互認框架,可以有效地促進兩(liang) 地人才交流,有利於(yu) 未來兩(liang) 地共識的確立。跨境金融則是人才交流的業(ye) 務切入點。目前來看,香港金融人才在內(nei) 地展業(ye) 以及內(nei) 地金融人才在香港展業(ye) 都受到較為(wei) 嚴(yan) 格的限製,可以在特定領域放寬。適度的兩(liang) 地競爭(zheng) 有助於(yu) 促進共同市場的形成,有利於(yu) 共建“雙城”國際金融中心的長遠規劃。

  劉國宏:首先,深港需要共同提升戰略認識。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不是互挖資源,而是對標全球的頂尖金融中心,用好各自優(you) 勢,釋放更大規模效應,服務國家戰略大局。要攜手爭(zheng) 取把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上升為(wei) 國家重大金融戰略安排,在跨境通道、合作平台、重大項目、金融監管上獲得更大的支持力度。

  其次,兩(liang) 地需要促進跨境便捷流動。深港分別具有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扇麵”的金融輻射服務實力,但“兩(liang) 個(ge) 扇麵”間的聯通不足。深港需要在國家資本管製、業(ye) 務準入等既有製度框架下,更多從(cong) “便利性”需求出發,探索跨境沙盒監管創新和金融科技支持,率先使兩(liang) 地資本資金最大限度地便捷流動起來。

  再次,深港需要相互完善合作機製。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等深圳涉及金融開放創新的載體(ti) 開發和製度建設,尚缺乏港資港人參與(yu) 開發和管理的機製安排;同樣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側(ce) )等香港需要創新金融支持的載體(ti) 開發與(yu) 製度建設也未明確深圳資本、人才參與(yu) 機製。

  最後,還需要加快適應製度差異。深港兩(liang) 地具有不同的法製、稅製、會(hui) 計準則、執業(ye) 資格和市場監管製度。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發揮各自優(you) 勢和特長的前提是,要相互認識、學習(xi) 、熟悉和適應對方的製度安排。

  充分發揮前海合作區的作用

  記者:在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過程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可發揮怎樣的作用?

  曹遠征:自2009年起,人民幣國際化在香港進展非常快,最主要的渠道就來自深圳。隨著深港兩(liang) 地的密切合作,無論是香港股市、債(zhai) 市還是跨境貸款都由本幣進行,這樣的金融安排將進一步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也使香港成為(wei) 目前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ye) 務中心,更成就了香港多幣種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奠定了深港的合作關(guan) 係,也是前海合作區尤其是金融合作區設立的目的,即深圳提供港股上市企業(ye) ,香港可提供全球資金,並做融資安排,前海可在這個(ge) 過程中做轉換。

  基於(yu) 此,內(nei) 地與(yu) 香港各種各樣的金融合作、創新性安排都在大灣區進行,比如理財通、深港通以及灣區其他城市到香港的跨境人民幣貸款等,前海合作區作為(wei) 橋梁,它的作用好壞體(ti) 現在是否通暢,是否能滿足各種需要。目前,前海的通道作用仍需要加強。

  張博輝:前海連接香港、深圳兩(liang) 大金融中心,可充分借鑒和對接香港的金融規則,建立一些特殊的合作平台,在特定的區域內(nei) 率先實現要素的便利流動和規則的對接,打造深港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合作機製,為(wei) 人民幣國際化營造優(you) 質的發展土壤。

  另外,隨著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ESG(環境、社會(hui) 、治理)投資將成為(wei) 下一步中國乃至全球經濟轉型的重要起點。前海可把ESG作為(wei) 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主題,以此為(wei) 重要切入口,開展ESG跨境投融資試點,推動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和融資,助力構建人民幣碳金融市場產(chan) 品和服務體(ti) 係,使ESG投資成為(wei) 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程的“加速器”。

  歐陽良宜:離岸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可成為(wei) 深港兩(liang) 地金融交流的突破口。建議金融監管機構可考慮從(cong) 戰略角度適度放開前海在離岸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領域的業(ye) 務限製。目前香港離岸人民幣在前海的貸款管理仍僅(jin) 限於(yu) 前海注冊(ce) 企業(ye) 。而前海的定位決(jue) 定了多數注冊(ce) 企業(ye) 為(wei) 不需要貸款的金融或準金融企業(ye) 。將前海作為(wei) 香港離岸人民幣進入內(nei) 地的窗口可推進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合理循環,而離岸人民幣的用途和收益對於(yu) 人民幣國際化至關(guan) 重要。

  劉國宏:創新金融發展是前海合作區最早規劃的四大產(chan) 業(ye) 領域之一。目前前海已在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雙向發債(zhai) 、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跨境雙向股權投資、跨境資產(chan) 轉讓、跨境金融基礎設施等“六個(ge) 跨境”業(ye) 務上取得了顯著成績,未來應當繼續深化“六個(ge) 跨境”創新,擴大業(ye) 務規模,暢通離岸人民幣離、在岸流動,全麵提升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和廣度。

  同時,要重視發揮港資港人對重大金融載體(ti) 平台建設的支撐作用,可以借鑒迪拜國際金融中心成功經驗,引入港資參與(yu) 前海國際金融城開發,聘請港人參與(yu) 前海國際金融城管理;還應配合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麵向國內(nei) 跨國企業(ye) 建設前海離岸金融服務中心,更好為(wei) 國內(nei) 企業(ye) 提供海外拓展的相關(guan) 金融服務;麵向海外離岸業(ye) 務建設前海離岸金融後台中心,提供離岸金融谘詢、技術、信息等服務支持。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2日 12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