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休的春天
又到哈休。哈休是一個(ge) 村莊,緊鄰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沙爾宗鄉(xiang) 。這個(ge) 藏在大山深處的小村莊隻有95戶人家328人,是名副其實的袖珍村落。
一
哈休的聲名遠揚源於(yu) 哈休遺址,它是四川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隊員曾在那裏陸續發現了埋藏在地下五千年的陶塑人麵像、塗朱雙孔石鉞、穿孔凹背玉刀、陶小口尖底瓶等各類文物。遺址地處茶堡河北岸三級階地之上,東(dong) 西長約380米,南北寬約260米,總麵積大約10萬(wan) 平方米。2006年3月,考古隊開始在遺址中心北部的台地試掘,這一次試掘收獲很大,讓埋藏了幾千年的石器、玉器、蚌器等文物重見天光,驚喜世人。
茶堡河從(cong) 大藏鄉(xiang) 的高處蜿蜒而下,流過哈休時突然安靜下來。地勢低平的河穀使河流變得溫柔,清澈的河水滋潤著哈休的農(nong) 田,也滋養(yang) 著哈休的村莊。
在哈休,沿河穀坐落於(yu) 台地上的石頭房子與(yu) 它周遭綿延威儀(yi) 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麗(li) 的風景畫。那些用石頭堆砌的藏式碉樓,也叫克莎民居。阿爾莫克莎民居博物館就位於(yu) 哈休村的橋頭,橋頭河邊有一棵樹齡上百歲的白楊,高大蔥蘢,要五個(ge) 人才能將其環抱。村民為(wei) 了保護這棵古樹,還修建了圍台,一年四季都有老人坐在圍台上悠享時光。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政策實施後,鄉(xiang) 政府在這裏修了觀景台、休閑座椅、衛生間等設施,遊人越來越多。
二
陽光明麗(li) ,阿爾莫克莎民居博物館門前的青石板院壩被照耀得一塵不染。博物館館長叫三郎熱單,這座老碉樓正是從(cong) 他的曾祖父輩留傳(chuan) 下來的。房子實際已有800多年曆史,最早的主人是當地聲名顯赫的地主。這是哈休村最高大氣派的建築,共有七層,全是用木塊和石塊壘砌而成,沒有一根鐵釘和一丁點水泥。滄海桑田,如今,它高傲地矗立在哈休的天空下,與(yu) 周遭的現代建築同呼吸共命運,散發熠熠光輝。
阿爾莫克莎民居博物館一樓有兩(liang) 個(ge) 房間,左邊寬敞的屋子是農(nong) 具展示館,牆上掛有犁和鏵、板鋤、薅鋤、條鋤、鐮刀、藤編背簍……右邊的房間偏小,地上大大小小的籮筐簸箕裏盛滿了青稞、蜀葵籽和山核桃。
沿窄窄的獨木梯爬上二樓,眼前的自然窗造型獨特,呈漏鬥狀,通風透光,即便不開燈,屋內(nei) 也並不昏暗。二樓房間擺滿了各式老物什,屋子正中央的舊式小木櫃上,擺放著一座阿爾莫克莎民居博物館模型,十分引人注目。這個(ge) 碉樓模型是三郎熱單的舅舅親(qin) 手製作的,聽說,他的舅舅是鎮上有名的木匠,一雙巧手做出了許多精美的家具用品。阿爾莫克莎民居模型是按照整個(ge) 碉樓的格局樣式縮小100倍製作的,不但樣式毫無偏差,就連歲月留下的滄桑容顏也與(yu) 現實如出一轍。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四層樓梯口左側(ce) 的這個(ge) 小房間。房內(nei) 大概隻有3平方米,以紅柳樹枝和牛皮為(wei) 牆,沒有窗,隻有一張類似產(chan) 床的小小平台。這裏是專(zhuan) 門用於(yu) 婦女生育的場所,人們(men) 叫它“小產(chan) 房”。雖然狹小密閉,但在偏僻的大山區,它存在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卻超越了人世間眾(zhong) 多富麗(li) 堂皇的建築。它是人間最溫暖、最令人充滿期待的地方。在這個(ge) 小產(chan) 房裏,英雄而偉(wei) 大的母親(qin) 都會(hui) 經曆一場生死的考驗。每當有孩子快要降臨(lin) 時,小產(chan) 房外都會(hui) 有眾(zhong) 多僧人坐地誦經祈福。在神聖悠揚的誦經聲裏,孩子伴隨著陣陣啼哭來到人世間,從(cong) 此沐浴在哈休的天空下。
三
在阿爾莫克莎民居博物館門前留影,是每一個(ge) 來訪者都喜歡做的事。這看起來歪歪斜斜極不規則的石牆透出歲月的滄桑,比石牆更滄桑的是無比斑駁的木門,門楣上密密麻麻布滿小蟲子鑽過的小洞,木門的表麵裂紋清晰。數百年過去了,木門還在,門後的主人換了一撥接一撥。這雄偉(wei) 的石頭碉樓裏到底發生過多少動人的故事,不禁令人浮想聯翩。
館長三郎熱單是一個(ge) 三十歲出頭的小夥(huo) 子,喜歡讀書(shu) 喜歡攝影,清瘦高挑的個(ge) 子,長得也俊朗,有一股文藝範兒(er) 的氣質。他是一個(ge) 有想法有追求的年輕人,阿爾莫克莎民居博物館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建立起來的。這棟高大威儀(yi) 的碉樓在歲月的風雨中屹立了數百年,是目前保存較為(wei) 完好的藏式石碉房,其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吸引了眾(zhong) 多慕名而來的遊客。
三郎熱單對我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留在故鄉(xiang) ,守住阿爾莫克莎民居博物館,讓更多遊客關(guan) 注我們(men) 哈休村,讓自己的家鄉(xiang) 發展起來,讓更多的家鄉(xiang) 人返鄉(xiang) 就業(ye) 。我希望憑自己的能力養(yang) 活老房子,讓老房子來養(yang) 活老房子,也養(yang) 活自己。”
我想,終有一天,隨著旅遊業(ye) 不斷發展興(xing) 旺,三郎熱單樸素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周家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