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記》:老行當裏的情懷與記憶
作者:馬忠
老行當的演變、衰落就是一部曆史。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長河中,手藝人分布於(yu) 各行各業(ye)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傳(chuan) 統職業(ye) 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手藝人也因此淡出人們(men) 的視野。潘偉(wei) 的新著《百工記》正是一部記錄民間行當百業(ye) 的圖文集,更是每個(ge) 普通人的時代情懷與(yu) 生命記憶。《百工記》共分為(wei) 民生之本、一技之長、亦工亦商、江湖營生七個(ge) 篇章,全方位地展現“三百六十行”對人們(men) 生活的重要意義(yi) 。翻瓦,燒石灰,流動照相;走圩市蹲屋簷的補鍋匠,一路敲“叮當”響器的賣糖人,露天拔牙鑲牙的赤腳牙醫……那些陌生又熟悉的行當,親(qin) 切又鮮活的人物,以圖文相映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潘偉(wei) 的創作紮根於(yu) 民間沃土,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裏,他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發現許多依舊存活,並保留著原生狀態的老手藝,包括一些行將消失的、“非遺”級別的舊行當。不管社會(hui) 多麽(me) 進步,科技多麽(me) 發達,這些與(yu) 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guan) ,逐漸老去的手工藝人、漸漸消失的傳(chuan) 統技藝,都體(ti) 現了中國百姓的勞動智慧和生活哲學,讓人從(cong) 中感受到老行當的魅力。
作為(wei) 攝影家的潘偉(wei) ,美術素養(yang) 功底給了他把握繪畫藝術“頃刻”特質的感知力,進而能夠將源於(yu) 生活深處的體(ti) 味,轉化為(wei) 鏡頭之後的瞬間。《百工記》是一部行業(ye) 影像誌,也是一部社會(hui) 生活史,它截取了鬧市或作坊的勞作瞬間,在充分體(ti) 現民間勞作與(yu) 生活之中積澱的人文精神的同時,表現出一種淳樸自然、大巧若拙的造型境界,彰顯了一個(ge) 攝影師的美學觀念。全書(shu) 共有近250幅圖片,不論是打鐵的父子、燒土鍋的婦女,還是為(wei) 雕刻的“門神”上色的師傅,以及街邊翻飛竹篾的老篾匠,都準確捕捉手工藝人迷醉其中的神態和沉穩有力的動作,特寫(xie) 式的畫麵處理,傳(chuan) 遞出記錄者對民間傳(chuan) 統手藝的特殊感情。
尤值一提的是,該書(shu) 在客觀記錄和主觀表現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就影像而言,既不獵奇拍攝對象,不同於(yu) 浮光掠影式的唯美藝術表現,也不同於(yu) 純粹冷靜的客觀再現,而是通過細致觀察、用心感受、用情體(ti) 驗,在尊重客觀對象的真實狀態基礎上,捕捉富有表現力的場景和人物,營造出兼具視覺美感和情感濃度的表達。其內(nei) 容真實可信,既可以作為(wei) 社會(hui) 學研究的影像資料,又是獨具文化內(nei) 涵的人文景觀。作為(wei) 一部影像誌,該書(shu) 行文十分講究,全書(shu) 190餘(yu) 篇配文,皆短小精煉,見解獨到,語言詼諧,充滿趣意。諸如“挑豆腐擔,總是生意不大,架子大”“電腦都‘識臉’了,證件照還有用嗎?”“轎夫安在?偶見於(yu) 旅遊景點”等等,可謂科普性、趣味性、可讀性、形象性於(yu) 一體(ti) ,既適用於(yu) 社會(hui) 人士的科普學習(xi) ,還可以作為(wei) 娛樂(le) 性的閱讀,特別對中小學生拓展視野、了解民風民俗有較大幫助。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時光加速催促百業(ye) 百技更新迭代,我們(men) 是否也因此失去了最珍貴的東(dong) 西?幸而《百工記》記錄的老行當裏,不僅(jin) 喚起了我們(men) 久遠溫馨的記憶,觸摸到最淳樸的百姓生活痕跡,更讓我們(men) 從(cong) 漸漸遠去的工匠身上品味到傳(chuan) 統行當和技藝的溫暖初心。如此,即便有一天這些手藝全部消失了,關(guan) 於(yu) 老行當和手藝人的故事,我們(men) 還是能夠講給後人聽。(馬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