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天宮課堂”點燃科學夢想

發布時間:2022-03-25 11:12: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3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再次開講。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三名航天員又一次給全國的青少年們(men) 帶來了精彩的太空實驗。從(cong) 2013年6月我國神舟十號飛行乘組第一次太空授課,到去年12月的第二次,再到昨天的第三次,太空授課已經成為(wei) 我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後的保留項目。太空授課究竟是如何吸引眾(zhong) 多青少年的?這樣的科普又能在他們(men) 的心中種下什麽(me) 樣的理想種子呢?

  “天宮課堂”第二課,還是在高速飛行的中國空間站裏,還是大家熟悉的三位航天員老師。這一次,變化的是老師們(men) 展示的實驗,不變的是帶給同學們(men) 耳目一新的體(ti) 驗。

  實驗好玩好看的背後,是實打實的科學原理。

  原理雖然簡單,想要完美呈現也並沒有那麽(me) 容易。在昨天的課堂上,第一個(ge) 項目:水球變冰球利用的是乙酸鈉溶液過飽和後,碰到顆粒物時會(hui) 結晶的原理。航天員老師原本想將溶液擠出水袋,等水球懸浮在空中後再輕輕觸碰它完成實驗,但在前兩(liang) 次嚐試中,水球還沒擠出水袋口就已經結晶成了冰球。

  “天宮課堂”授課專(zhuan) 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紅祥說:“我們(men) 在實驗室的時候也屢屢遇到這種情況,我覺得做了兩(liang) 遍給大家展示了這麽(me) 一個(ge) 過程會(hui) 告訴同學們(men) ,實驗就是這樣的,即使是兩(liang) 次實驗都沒有做成,這個(ge) 都是正常的。”

  不斷嚐試是科學精神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地麵的學生來說,光看不練也無法體(ti) 會(hui) 這些實驗背後的天地差異。為(wei) 了讓同學們(men) 有更直觀的感受,中國科技館作為(wei) 中國空間站科創體(ti) 驗基地,在承擔主會(hui) 場任務的同時,還精心設計了配套的地麵同步實驗器材,和在中國科技館上課的同學一樣,全國其他地方的許多師生都在天宮授課前收到了這些專(zhuan) 用器材。

  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展覽教育部科普輔導老師劉叢(cong) 叢(cong) 說:“他們(men) 聚精會(hui) 神地在跟著王亞(ya) 平老師聽課,同時動手在做。這些同學們(men) 能夠通過操作得出一個(ge) 實驗結果,同時可以跟天宮的實驗形成一個(ge) 鮮明對比。”

  從(cong) 2013年第一次太空授課開始,航天員老師們(men) 已經給中國青少年展示了20個(ge) 左右的太空實驗,從(cong) 天宮一號飛行器到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上課的教室升級了,課程內(nei) 容也一直在尋求突破。

  魏紅祥說:“往前看2013年第一次授課,那個(ge) 時候也有同樣的一個(ge) 水球實驗,裏麵是航天員的倒立圖像,去年我們(men) 就告訴航天員,一定要往裏麵加一個(ge) 氣泡,加一個(ge) 氣泡之後,再站到後麵去的時候就能夠看到兩(liang) 個(ge) 圖像,一個(ge) 是倒立的,一個(ge) 是正立的,這種現象隻有在空間站有,在地麵上是做不出來的。這一次就在那個(ge) 球的基礎上開始研究它的結晶了,這個(ge) 就能夠看得出來,其實是一步一步迭代的,越來越深入的。”

  授課的效果沒有辜負這些設計者的初衷,這些隻能在太空完成的實驗緊緊抓住了孩子們(men) 的眼球,也激發了他們(men) 想參與(yu) 其中的熱情。

  他們(men) 並不是第一批被航天員吸引要去探索太空的孩子。在昨天授課直播時,除了許多中小學生準時收看以外,還有不少大學生也早就守在了屏幕前。劉峙麟是哈爾濱工業(ye) 大學航天學院的學生,至今他記得2013年他在初中教室裏第一次觀看太空授課的感受。

  劉峙麟說:“2013年我還是初一的孩子,當時記得太空的微重力環境打破我的認知,以及水珠可以在微重力環境下通過表麵張力形成完美的球形,這些使我印象深刻。以至於(yu) 有一段時間甚至夢想著像他們(men) 一樣成為(wei) 航天員,但是奈何身體(ti) 素質不行,於(yu) 是就選擇另一條道路,可以加入輔助他們(men) 的行列,做技術同樣也可以成為(wei) 他們(men) 最可靠的夥(huo) 伴,逐漸引導我走向了航空航天的道路。”

  第一批聽過太空授課的學生中,有些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有些還在求學,他們(men) 中選擇航天的或許隻是少數,但心中的宇宙夢想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土壤生根發芽。

  清華大學學生邱藝芸說:“從(cong) 初中聽完王老師上課之後,我默默在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希望以後自己有能力去拓展我的想象,做一些跟航天結合的作品。”

  2021年,邱藝芸和誌同道合的同學們(men) 一起設計了一個(ge) “宇宙八音盒”,可以將收集的外太空波形數據轉化成宇宙的聲音基因,並用光譜生成星球的音色,實現“天地共鳴”。

  “天宮課堂”授課專(zhuan) 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說:“有了這樣標誌性的事件,會(hui) 讓大家意識到青少年的培養(yang) 是重要的,讓孩子們(men) 真的對科學產(chan) 生向往,用特別有號召力的事件,特別能夠承載著夢想的載體(ti) ,空間站、航天員去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情。”

  為(wei) 了吸引更多的人一起來探索宇宙的奧秘,最近兩(liang) 次太空授課,許多地方的地麵課堂也和北京主會(hui) 場一樣,並沒有設在學校,而是以科技館為(wei) 主要支撐體(ti) 係開展。此次“天宮課堂”,中國科技館通過現代科技館體(ti) 係流動科技館和科普大篷車渠道共發動站點2000餘(yu) 個(ge) ,參與(yu) 學生200餘(yu) 萬(wan) 人次。

  在海南,離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不遠的文昌科普館就是其中的一個(ge) 。

  而在西藏,此次分課堂的所在地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也已經成了西藏許多家長帶孩子遊玩的熱門場地。

  在新疆,分課堂在上課時,幫助同學理動手實驗的是來自新疆科技館的科技輔導員們(men) ,他們(men) 除了將科普大篷車開進學校,給學生們(men) 做實驗、辦展覽,還經常開往路途偏僻的鄉(xiang) 村,為(wei) 村民科普中國航天知識。

  魏紅祥說:“這幾年我覺得國家的科普氛圍、科教氛圍在變濃,我們(men) 一直在講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空間站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來講它是一個(ge) 標誌,會(hui) 給不同的人心中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或者是夢想的種子,把大家對科學的向往,對科學的理解,能夠更好地實現出來。”

  課程臨(lin) 近結束時王亞(ya) 平說,今年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後,我們(men) 在軌會(hui) 擁有更強大的科研能力,“天宮課堂”也會(hui) 更加精彩。每次“天宮課堂”開始前,載人航天工程都會(hui) 用這個(ge) 郵箱(cmse@cmse.gov.cn)向大眾(zhong) 公開征集授課內(nei) 容、互動提問和創意建議。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從(cong) 空間站開始,從(cong) 太空授課開始,讓更多的人尤其是中小學生一起了解科學、愛上科學,這也是我們(men) 發展航天事業(ye) 的一個(ge) 重要目標。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