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永遠在我們身後”——來自從烏克蘭安全撤離回國中國公民的聲音
新華社北京3月24日電題:“祖國永遠在我們(men) 身後”——來自從(cong) 烏(wu) 克蘭(lan) 安全撤離回國中國公民的聲音
新華社記者
烏(wu) 克蘭(lan) 局勢發生突變以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牽掛每一位在烏(wu) 同胞的安危。在各部門、各地方、前後方密切協調和通力合作下,在烏(wu) 絕大多數中國公民已完成撤離。3月5日至21日,已先後有19架接返自烏(wu) 克蘭(lan) 撤離中國公民臨(lin) 時航班安全回到國內(nei) 。
新華社記者近日采訪了多位安全撤離回國的中國公民。他們(men) 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局勢發生突變後,黨(dang) 和政府及時組織在烏(wu) 同胞安全避險,為(wei) 遇到困難的同胞提供幫助。一係列領事保護舉(ju) 措有力度、有溫度、有態度,讓大家看到了黨(dang) 和政府守護海外同胞生命安全的責任和擔當。
“行動迅速,組織有序”
3月6日14時許,從(cong) 羅馬尼亞(ya) 首都布加勒斯特起飛的接返自烏(wu) 克蘭(lan) 撤離中國公民臨(lin) 時航班,安全抵達蘭(lan) 州中川國際機場。235名同胞順利回到祖國,烏(wu) 克蘭(lan) 文尼察國立技術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蘭(lan) 州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海珍是其中一員。
“大使館每次通知消息都非常及時,行動迅速、組織有序。”2月24日早上,王海珍收到中國駐烏(wu) 克蘭(lan) 大使館消息:“待在家中切勿外出並遠離窗戶,手機保持暢通,整理好證件財物,時刻關(guan) 注大使館通知。”此後不久,當地響起防空警報。25日,她收到大使館關(guan) 於(yu) 撤離登記的通知。除依托各種微信群進行通知,使館還逐一電話核實,確保信息準確無誤。
踏進機艙,座椅上一麵麵鮮豔的五星紅旗讓王海珍眼裏泛起淚花。“那一刻感覺特別踏實。這次經曆更讓我感受到祖國是我們(men) 堅強的後盾。”
今年34歲的徐溫住在烏(wu) 克蘭(lan) 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是烏(wu) 克蘭(lan) 運城製版廠的一名員工。3月11日早上,徐溫與(yu) 家人搭乘第十架接返自烏(wu) 克蘭(lan) 撤離中國公民臨(lin) 時航班安全抵達沈陽。
徐溫說,他在哈爾科夫家中的窗戶被炸壞。在他最無助的時候,使館告訴他“一定能讓你們(men) 安全回家”,讓他心裏有底。
“感謝一路上幫助我的所有使領館工作人員。他們(men) 工作高效,可靠又溫暖。”徐溫說。
王誌遠是烏(wu) 克蘭(lan) 哈爾科夫國立茹科夫斯基航空航天大學的研究生,3月11日他和同行的14名中國留學生一起搭乘臨(lin) 時航班抵達沈陽。
王誌遠說,當一次次的爆炸離學校越來越近,同學們(men) 的心情越來越緊張。大使館發布的關(guan) 於(yu) 撤離的消息讓他們(men) 吃了一顆定心丸,睡了數天來最安穩的一覺。
“我們(men) 回到了祖國,幫助我們(men) 的使領館工作人員還在烏(wu) 克蘭(lan) 堅守。希望他們(men) 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我發自內(nei) 心地感謝他們(men) 為(wei) 我們(men) 提供的幫助。”王誌遠說。
“團結互助,彼此支持”
“回想2月24日以來的日日夜夜,還是覺得很不真實,但它確確實實就發生在自己身上。”28歲的方文涵是一名中國留學生,3月14日她搭乘臨(lin) 時航班回國,目前正在指定酒店隔離。
盡管在烏(wu) 克蘭(lan) 有近10年的生活經曆,但俄烏(wu) 衝(chong) 突多少讓她有點猝不及防。方文涵回憶,2月24日早晨,當確認局勢已經發生變化後,她第一時間查看大使館網站信息,並準備根據形勢變化,擇機和朋友取道靠近波蘭(lan) 邊境的利沃夫,向波蘭(lan) 首都華沙撤離。
在轉移途中,方文涵也盡己所能幫助其他中國公民從(cong) 邊境撤離。到達華沙後,中國駐波蘭(lan) 大使館和當地商會(hui) 積極幫助從(cong) 烏(wu) 克蘭(lan) 撤離的中國公民上報信息,聯係回國渠道。
經過約12個(ge) 小時的飛行,3月15日上午10點半左右,航班安全降落在杭州蕭山機場。機上人員隨即被閉環送至湖州南潯區隔離。方文涵說:“酒店從(cong) 接到通知到迎接我們(men) 入住,隻有30多個(ge) 小時的準備時間。但工作人員對細節考慮得很周到,準備了口罩、消毒液等物資,讓我很感動。”
“在整個(ge) 回國的過程中,每個(ge) 環節都能得到使領館、商會(hui) 、華僑(qiao) 華人等各方的熱心幫助,大家都在盡自己的一份力。”方文涵說,特殊的時刻,更能深切感受到同胞之間守望相助的溫暖和祖國的強大。
王海珍也有同樣的感受。她說,各地商會(hui) 團結互助,當地僑(qiao) 胞竭力支持,危難時大家互施援手、患難與(yu) 共,令她印象深刻。
3月1日,王海珍從(cong) 烏(wu) 克蘭(lan) 文尼察抵達摩爾多瓦邊境,等待從(cong) 基輔等地過來會(hui) 合的同胞,隨後於(yu) 3月2日一同抵達布加勒斯特。在布加勒斯特,華僑(qiao) 商會(hui) 工作人員將他們(men) 一行20多人接至家中,“一位大姐給大家煮麵條,滿滿三大盆”。熱氣騰騰的麵條,讓長途奔波的他們(men) 感到格外暖心。在撤離途中,當地僑(qiao) 胞還送來水果、餅幹等物資。
“很幸運,很自豪,我是中國人”
3月21日早上7時22分,潘超偉(wei) 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終於(yu) 回到祖國母親(qin) 的懷抱,日出真美,一切平安。”
今年24歲的潘超偉(wei) 家住浙江湖州,2021年前往烏(wu) 克蘭(lan) 蘇梅國立農(nong) 業(ye) 大學攻讀研究生。3月20日他搭乘臨(lin) 時航班回國,目前在指定酒店隔離。
談起這些天的經曆,潘超偉(wei) 止不住流淚。“無論什麽(me) 時候,我都相信祖國一直在我們(men) 身後。駐烏(wu) 克蘭(lan) 使館一直和我們(men) 保持密切聯係,忙前忙後,有序組織我們(men) 撤離至斯洛伐克。”
“食宿免費,有肉有蛋,還有熱騰騰的大米飯。”潘超偉(wei) 說,“在斯洛伐克的10多天,使館和商會(hui) 也一直關(guan) 心著我們(men) 。怕我們(men) 吃不好,還驅車300多公裏從(cong) 匈牙利為(wei) 我們(men) 買(mai) 來大米。”
“上飛機那一刻,他們(men) 還一直在機場陪伴守候。真的很感動!”潘超偉(wei) 說,“很幸運,很自豪,我是一名中國人。”
“天很藍,烏(wu) 雲(yun) 總要散……發自內(nei) 心感謝祖國,感謝一直在背後付出的大使館,感謝出錢出力的海外僑(qiao) 胞,感謝關(guan) 心著我們(men) 的所有人——2022.3.20斯洛伐克。”潘超偉(wei) 在日記裏寫(xie) 道。(記者成欣、魏一駿、李傑、郝源、洪可潤、黃澤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