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數字技術賦能多國文物保護

發布時間:2022-03-28 15:20:00來源: 人民日報

 

  圖②:2021年12月5日,位於(yu)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阿亞(ya) 拉博物館大廳內(nei) ,一麵由8塊可伸展屏幕組成的數字觸摸畫廊吸引人們(men) 駐足觀看。

  影像中國

  圖③:2021年6月28日,阿聯酋迪拜的一家沉浸式數字藝術體(ti) 驗館舉(ju) 辦“摯愛梵高”數字藝術展。影像中國

  記者 劉玲玲

  文物承載著人類文明曆史,其保護和利用受到世界各國廣泛重視。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可以賦予文物永久的信息檔案,形成可供創造性利用的數據庫,也讓人們(men) 足不出戶就能獲得豐(feng) 富的文化體(ti) 驗。

  法國——

  讓藝術流動起來

  位於(yu) 法國巴黎西南近郊的凡爾賽宮被譽為(wei) 世界五大宮殿之一。進入凡爾賽宮參觀,遊客們(men) 可以下載一個(ge) 包括11種語言的手機軟件,實時更新所處位置,還能通過圖片和視頻講解參觀這座“法蘭(lan) 西式”的大花園。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遊客們(men) 從(cong) 不同角度深入觀察房間內(nei) 部結構、藝術品、家具等。在這片虛擬空間內(nei) ,遊客可以查看並隨意移動這些家具和藝術品,甚至在鏡廳虛擬參加路易十五組織的盛裝舞會(hui) 。這種沉浸式參觀讓遊客不僅(jin) 穿越時空界限獲得全新遊覽體(ti) 驗,而且收獲豐(feng) 富知識和啟迪。

  “這是對凡爾賽宮的一種全新認知,對年輕觀眾(zhong) 非常有吸引力。借助數字技術,人們(men) 可以看到不便直接展出的藏品,還可以看到文物的細節。”凡爾賽宮數字開發部門負責人保羅·謝納表示,凡爾賽宮十分重視數字化建設,如今已經有2.2萬(wan) 件藏品可以在線瀏覽,文物遺產(chan) 數字庫正逐步擴大。

  同凡爾賽宮一樣,近年來法國古建築、博物館等文化場所越來越多地使用三維全景、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一方麵拉近人們(men) 同曆史和藝術的距離,另一方麵為(wei) 古建築保護和修複、館藏文物保護利用帶來更多便利和可能。

  在盧浮宮,數字技術也被充分運用到博物館內(nei) 部信息的建構中。借助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盧浮宮對館內(nei) 大量藏品進行了高清圖像采集,實現了館藏文物信息的全方位儲(chu) 存和管理。這一館藏數字庫包括近50萬(wan) 件藏品,於(yu) 2021年向公眾(zhong) 完全開放,人們(men) 足不出戶便可觀賞盧浮宮的珍貴文物。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法國相關(guan) 文化機構進一步加強了數字化工程,充實數字資源庫。例如法國巴黎賽努奇亞(ya) 洲藝術博物館借助數字多媒體(ti) 技術,在館內(nei) 設置多處觸摸屏,通過三維影像呈現展品的細節。法國《回聲報》文章評價(jia) 稱,如今數字技術不斷改進,這不僅(jin) 帶來了新的藝術形式,也實現了對文物更加有力的保護。將曆史文獻和藝術作品數字化不僅(jin) 可以確保它們(men) 免受時間和災難的影響,而且讓人們(men) 能夠更加便捷地接觸到藝術和文化,讓藝術流動起來,滋養(yang) 更多人。

  作為(wei) 擁有眾(zhong) 多曆史古跡的國家,法國在古跡修複和保護工作上也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數字技術。法國文化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法國有45684處古跡。位於(yu) 法國安德爾—盧瓦爾省的希農(nong) 城堡便是其中之一。2010年該城堡啟動城牆修複工作,當地政府為(wei) 此提供了數字化保護專(zhuan) 項資金。工作團隊通過三維激光掃描、近景攝影測量等技術獲得數據後,用電腦軟件模擬出不同時代的城牆模樣,為(wei) 城牆修複、曆史考證提供了參考。

  “在文物和古跡的修複重建過程中,數字化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建築師利維奧·德·盧卡表示。盧卡所在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與(yu) 法國文化部建立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組成了包括100多名研究人員在內(nei) 的巴黎聖母院數字修複團隊。他們(men) 的工作內(nei) 容包括收集、核對和研究與(yu) 巴黎聖母院建築有關(guan) 的所有數據,並創建數字生態係統。這套係統將相關(guan) 的文字、圖像、視頻甚至三維模型結合在一起,用於(yu) 剖析建築框架和屋頂的每個(ge) 組件。此外,這套係統可以對建築某一位置進行監測、拍攝照片並形成三維圖形,用於(yu) 指導修複。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yu) 文物數字化保護模式與(yu) 法國傳(chuan) 統的博物館發展模式存在較大差別,法國文博機構數字化發展仍有巨大潛力。“相關(guan) 部門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培養(yang) 更多數字技術專(zhuan) 業(ye) 人員,不同國家的文化機構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和經驗交流。”盧卡指出。

  意大利——

  博物館加快數字化進程

  記者 謝亞(ya) 宏

  意大利米蘭(lan) 布雷拉美術館久負盛名,擁有從(cong) 文藝複興(xing) 時期到當代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如今,感興(xing) 趣的公眾(zhong) 通過線上方式就能瀏覽該美術館的館藏藝術品,訂閱用戶還能觀看對藏品更為(wei) 細致的介紹以及相關(guan) 講座、紀錄片等。意大利文化機構正在加快數字化進程,這是其中的一個(ge) 縮影。

  意大利文化遺產(chan) 豐(feng) 富,擁有4000多個(ge) 博物館和古建築群等文化機構。為(wei) 了擴大文化機構影響力、提升遊客體(ti) 驗,意大利多數博物館推出了數字化服務。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意大利超過80%的博物館等機構已經將部分展品放到了網絡上。

  疫情對意大利文化機構造成嚴(yan) 重影響,全國的博物館停業(ye) 數月之久。為(wei) 此,意大利文化部發起了“文化永不停”網絡項目,其中涵蓋了很多意大利博物館的線上資源,受到意大利和全球藝術愛好者的歡迎。意大利數字文化傳(chuan) 播專(zhuan) 家艾麗(li) 莎·波納西尼認為(wei) ,受疫情影響,許多博物館加快了數字化建設,積極尋找線上替代方案。

  疫情導致意大利文化機構收入銳減,2020年,各機構平均票務收入下降56%。壓力之下,超過20%的博物館嚐試開啟瀏覽付費模式,同時推出了線上教學活動。意大利米蘭(lan) 理工大學的研究顯示,62%的用戶對收費內(nei) 容感到滿意。為(wei) 吸引藝術愛好者參觀,目前,83%的博物館還專(zhuan) 門開設了社交媒體(ti) 賬號。

  布雷拉美術館館長詹姆斯·布拉德伯恩表示,相比現實場景的參觀,在虛擬環境下,觀眾(zhong) 可以發現在博物館現場難以看到的作品細節。他認為(wei) ,線上觀展拉近了人們(men) 和藝術的距離,藝術不再是單純的展覽品,更容易走進人們(men) 的日常文化生活。

  為(wei) 了了解觀眾(zhong) 參觀偏好,意大利博洛尼亞(ya) 博物館協會(hui) 還在旗下的博物館安裝了攝像頭等設備。它們(men) 會(hui) 在參觀者欣賞藝術作品時統計人群停留的時間和觀察距離,以大數據的形式計算出最受歡迎的藝術作品,從(cong) 而為(wei) 管理人員布展、安排照明提供參考,讓參觀者獲得更好的觀展體(ti) 驗。

  埃及——

  助力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

  記者 黃培昭

  埃及首都開羅尼羅河東(dong) 岸濱河大道上,矗立著一座古樸厚重、略顯滄桑的建築——埃及國家圖書(shu) 館與(yu) 檔案館。

  埃及國家圖書(shu) 館與(yu) 檔案館的曆史可追溯到約1870年,當時,設立這一機構的目的是把學校、檔案館以及政府各部門圖書(shu) 館中散落的手稿和印本書(shu) 收集起來,以保護阿拉伯語圖書(shu) 、手稿,特別是珍本善本、重要文件和相關(guan) 檔案。

  “埃及國家圖書(shu) 館與(yu) 檔案館是一部濃縮的埃及曆史,是埃及民族文化的精華薈萃之地,也是全體(ti) 埃及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遺產(chan) ,因此彌足珍貴。然而,這些紙質圖書(shu) ,尤其是曆史久遠的古籍不易長久保存,有些書(shu) 頁已經發黃甚至變脆。”埃及國家圖書(shu) 館與(yu) 檔案館資深研究員艾哈邁德向記者介紹,該館館藏包括一些出土於(yu) 埃及各地的紙莎草和羊皮紙作品,有些可以追溯至公元7世紀甚至更早,涉及婚姻、交換合同、遺產(chan) 分配等當時生活的各個(ge) 方麵,是古代埃及社會(hui) 文化生活的信息寶庫。

  “為(wei) 了使這些文化遺產(chan) 得到永久保存並傳(chuan) 承下去,我們(men) 在數字化建設方麵花了很大力氣,一期的數字化建設已經完成,現在進一步的升級和優(you) 化工作也在進行中。” 艾哈邁德說。

  據介紹,10多年前,埃及開始有計劃和針對性地對埃及國家圖書(shu) 館與(yu) 檔案館的館藏進行數字化建設。據埃及《金字塔報》報道,2010年,埃及建成國家數字化檔案庫,包括約9000萬(wan) 份文件檔案和3000多萬(wan) 個(ge) 條目。

  埃及開羅大學考古專(zhuan) 家巴德朗表示,對埃及來說,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十分必要,一是因為(wei) 埃及文化遺產(chan) 浩如煙海,二是這些遺產(chan) 本身十分古舊,建立文物數字化檔案,既便於(yu) 檢索,方便管理,又可以減少對文物本身的損害,實現更好的保護。這些因素都推動埃及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加速發展。與(yu) 此同時,埃及旅遊與(yu) 文物部已經決(jue) 定係統地對全國各地文物進行數字化管理。

  “作為(wei) 文明古國,埃及曆史遺產(chan) 和文化遺存豐(feng) 富,對這些資源進行數字化建設,不但可以支撐起埃及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大廈,還可以擴大埃及在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將有助於(yu) 促進埃及旅遊業(ye) 發展,吸引更多遊客訪問埃及。”巴德朗說。

  埃及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也麵臨(lin) 著資金不足等瓶頸。埃及希望在這一領域加強國際合作,通過引進先進的數字技術為(wei) 文物保護插上翅膀。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