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北京的文化生態和城市性格
提供觀察近代北京風情的窗口——
晚清北京的文化生態和城市性格
作者:夏曉虹
從(cong) 另一角度提供了觀察近代北京風情的窗口
隨著北京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以及社會(hui) 科學領域區域研究與(yu) 城市研究方法的成熟,北京這座有著光輝曆史、厚重文化底蘊的城市逐漸受到中外學者的關(guan) 注,“北京學”近年已趨於(yu) 顯學。
作為(wei) 遼、金、元、明、清五朝宅京之地,北京不僅(jin) 是曆代公文檔案、正史、實錄、地方誌注目的“首善之區”,更通過數百年來文人士大夫的記錄或追憶,積累了大量野史筆記、日記年譜、詩文小說等材料。晚清民國以降,隨著現代學科範式之下的文史研究的興(xing) 起,其中部分史料得到整理、匯編。此外,歐美、日本人士遊曆北京所留下的日記、風物誌、旅遊指南、新聞報道、語言教科書(shu) 等,亦從(cong) 另一角度提供了觀察近代北京風情的窗口。
改革開放以來,相關(guan) 的資料整理工作再度起步。而伴隨“北京學”的興(xing) 起,關(guan) 於(yu) 北京傳(chuan) 統文化和各類專(zhuan) 門史的成果開始湧現,代表性著作為(wei) 2000年出版的“北京曆史叢(cong) 書(shu) ”和2008年起麵世的“北京專(zhuan) 史集成”。總體(ti) 上看,“北京學”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然而對比國外大都市(如倫(lun) 敦、巴黎、維也納、東(dong) 京)的研究和國內(nei) “上海學”的成果,作為(wei) 城市研究的“北京學”無論從(cong) 數量和質量上仍不無差距,與(yu) 其政治、文化中心及國際大都市的地位不相匹配。可以說,目前“北京學”研究僅(jin) 僅(jin) 還隻是起步。
將晚清北京視為(wei) 一個(ge) “文化空間”,探討其間各個(ge) 社群在各種場合運用多樣表達方式的共生關(guan) 係
《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間》將目光聚焦於(yu) 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間。在晚清社會(hui) 轉型的初期階段,作為(wei) 政治決(jue) 策中心的北京,卻曾一度落後於(yu) 沿海口岸。然而,時至世紀之交,隨著政治革新與(yu) 學術變革的深入,作為(wei) 政治上、文化上新舊陣營角力的要衝(chong) ,“京師”的作用日益凸顯。這一時期的北京,先後經曆了戊戌維新、庚子事變和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等政治事件的刺激,社會(hui) 轉型加速,文化界亦出現了諸多新因素,如:白話報刊的登場、宣講演說的流行、文學改良的興(xing) 起,等等。
本書(shu) 的目的在於(yu) :將晚清北京視為(wei) 一個(ge) “文化空間”,探討其間各個(ge) 社群在各種場合運用多樣表達方式的共生關(guan) 係。不同於(yu) 主要作為(wei) 新知識、新生活方式集散地的上海、天津、廣州等口岸都市,“晚清北京”的意義(yi) 更在於(yu) 新舊共生、士庶交涉、旗漢雜居,傳(chuan) 統政教與(yu) 近代文明相交融。這一文化空間,既不失其固有的政治資源,更在清末“中西學戰”、新舊社會(hui) 衝(chong) 突、上下關(guan) 係變化、中外習(xi) 俗更迭等一係列文化轉型過程中具有特別的象征意義(yi) 。光緒、宣統之交的京城,延續著此前數百年京師士人交遊的文酒風流與(yu) 學藝風尚;但更重要的,則是在傳(chuan) 統士大夫文化之外,孕育著嶄新而折中的文化取向與(yu) 社群空間。社會(hui) 改良思潮受到政治變局鼓舞,隨著報刊輿論的伸張,科舉(ju) 製度的廢止,傾(qing) 向新學的知識人登上曆史舞台。一方麵是文化活動“眼光向下”:借助白話宣講、注音簡字、小說戲曲、國民教科書(shu) 等新媒介,士庶文化的交匯趨於(yu) 頻繁,發生著從(cong) “士大夫的京師”向“國民的北京”的轉換。另一方麵則是學堂、閱報社、圖書(shu) 館等近代意義(yi) 上人際空間,以及馬路交通、供水係統、警察等公共設施的出現,則預示著民國以後作為(wei) 社會(hui) 運動中心的北京文化空間的雛形。
力圖交織呈現晚清北京這一特殊曆史橫斷麵的文化生態和城市性格
不同於(yu) 之前的研究成果,本書(shu) 既不是縱向的曆史線索的梳理,也不是就某一主題開展橫向的多側(ce) 麵的探討,而是帶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充分利用報刊、檔案等原始材料,力圖深入晚清的曆史情境,研究具體(ti) 的文化人物、事件、機構和相關(guan) 的文學文本。這些具體(ti) 問題雖看似指向各異,然而都代表著其時北京文化空間的某一麵向。借助這些既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係的“散點”,本書(shu) 力圖交織呈現晚清北京這一特殊曆史橫斷麵的文化生態和城市性格。這種嚐試的必要性,既來源於(yu) 對目前研究現狀的反思,也是基於(yu) 晚清這一特定時期紛紜複雜的曆史現象而形成的策略。
本書(shu) 雖將時空設定於(yu) “晚清北京”,但選取的人物、事件、文本等卻均於(yu) 1900年後展開。也即是說,就北京城的現代化而言,我以為(wei) ,其最初的啟動與(yu) 庚子事變直接相關(guan) 。由此引發的變化,關(guan) 涉到女子教育、白話報刊、司法改革、現代公園等在晚清北京的萌生。由於(yu) 論述時段相對集中,書(shu) 中各文也呈現出相互交織、彼此呼應之勢。尚需說明的是,清末與(yu) 民初,就國家形態而言,應分屬兩(liang) 個(ge) 時代,但二者在諸多層麵的延續性卻也分明可見。本書(shu) 中因而不乏橫跨兩(liang) 個(ge) 時段的論述。
(作者為(wei)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河南大學講座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