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民間美術 傳承文化根脈
【熱點觀察】
威風凜凜的龍頭蜈蚣風箏、憨態可掬的彩塑娃娃、精致絕倫(lun) 的剪紙窗花……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國風有形——中國美術館虎年迎春民間美術精品展”近日落下帷幕。這次展覽展出的年畫、剪紙、皮影、彩塑、風箏等民間美術作品,展現了中華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與(yu) 風俗。
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an) 生活中創造的藝術形式,體(ti) 現了勞動人民最樸素的精神訴求與(yu) 審美表達。民間美術亮麗(li) 的色彩、樸野的形式、精巧的製作,敘說著多彩的中國故事,形成了中華民族本源文化的基本內(nei) 容,承載著中華兒(er) 女共同的精神記憶。
然而,翻開藝術史我們(men) 可以看到,人們(men) 記住的多是帝王將相和士大夫藝術家,那些創作了豐(feng) 富多彩美術作品的民間美術家,往往連姓名都很難留下,隻能以“百工”“工匠”這些集體(ti) 身份,棲身在曆史的角落裏。
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需要民間美術家的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鄉(xiang) 村美育等離不開民間美術的賦能。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我們(men) 不僅(jin) 要重新發現民間美術的價(jia) 值,更要思考如何激發民間美術的活力。
重新發現民間美術的價(jia) 值
民間美術是在漫長的民間生產(chan) 生活中孕育生成的藝術形式,在幾千年的農(nong) 耕歲月中,它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既具有實用價(jia) 值,又具有審美和教化功能。譬如,一個(ge) 刺繡荷包不僅(jin) 造型美觀,還有良好的收納功能;一條雕花木凳,既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又具備極佳的使用價(jia) 值。而這些物品上的圖案造型,多取材於(yu) 民間傳(chuan) 說、曆史典故、傳(chuan) 統小說、地方戲曲等,傳(chuan) 遞著仁、義(yi) 、禮、智、信、忠、孝、廉、悌、忍的價(jia) 值觀念。時至今日,剪紙、農(nong) 民畫、刺繡、編織、印染、風箏等民間美術形式依然流行,裝飾、美化、豐(feng) 富著人們(men) 的生活,寄托著他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曆史上,民間美術的創作者都是普通勞動者(很多是土生土長的農(nong) 民),他們(men) 生活簡單、思想單純、創作過程呈偶發性,將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直接表達出來。由於(yu) 受外來文化影響相對較小,民間美術一直以一種原生狀態恣意生長。傳(chuan) 承至今的它,可以說是民間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民間文化心理、傳(chuan) 統民俗習(xi) 慣的重要“窗口”。今天,我們(men) 欣賞那些“土味”十足的民間美術造型,其實是跟先民“對話”。近年來,隨著傳(chuan) 統文化熱的興(xing) 起,不少專(zhuan) 家學者將研究目光投向民間美術,甚至有人專(zhuan) 門出資大量搜集整理民間美術作品。
現代社會(hui) ,民間美術的價(jia) 值不僅(jin) 在於(yu) 為(wei) 我們(men) 搭建與(yu) 先民“對話”的橋梁,還在於(yu) 為(wei) 現代設計提供素材和靈感。民間美術與(yu) 現代藝術設計看似相差甚遠,其實卻有共通之處。民間美術的傳(chuan) 承一直通過“手把手”的形式進行,幾乎每一件作品都是純手工創作,融入了作者對世界、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這份純粹無華的真情實感正是現代藝術設計所追求的。目前,在產(chan) 品造型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chuan) 達設計等多個(ge) 領域,民間美術都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中國聯通的logo“中國結”,設計靈感就來自我國傳(chuan) 統工藝美術形式盤長結。
正視民間藝人的生存困境
從(cong) 古至今,專(zhuan) 業(ye) 藝術機構的藝術家大都由國家供養(yang) ,而民間美術從(cong) 業(ye) 者卻隻能自己“刨食”。現代大工業(ye) 生產(chan) 出現之前,從(cong) 事民間美術工作的人憑自己的手藝,能夠掙得一份養(yang) 家糊口的收入。當機器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這些人卻被逼到了曆史的牆角,陷入生存困境。
以皮影為(wei) 例,手工製作一個(ge) 50厘米高的皮影人物,通常要經過選皮、製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燙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僅(jin) 鏤刻人物造型就需要3000多刀,完成所有工序要一個(ge) 星期左右。可使用機器,隻需輸入程序,啟動開關(guan) ,僅(jin) 30分鍾就能鏤刻一個(ge) 皮影人,就算加上上色、綴結,完成全部工序也就需要三四個(ge) 小時,並且機器製作的皮影人線條流暢,沒有刀誤,生產(chan) 成本僅(jin) 是手工製作的幾十分之一。因此,不管手藝多麽(me) 精湛,皮影藝人都很難靠製作售賣皮影作品在現代社會(hui) 解決(jue) 生存問題。與(yu) 皮影藝人麵臨(lin) 相似處境的還有剪紙、刺繡、泥塑等許多民間美術從(cong) 業(ye) 者。
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當從(cong) 事民間美術工作無法養(yang) 活自己時,老藝人便會(hui) 轉行,年輕人更不願進來。由於(yu) 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大量老藝人離世後,民間美術就會(hui) 陷入“人亡藝絕”的困境。
當然,目前仍然有一些民間美術愛好者在進行相關(guan) 創作。可這些人僅(jin) 僅(jin) 把民間美術當作興(xing) 趣愛好,而前輩老藝人卻把民間美術當作自己一生的事業(ye) 。一個(ge) 是興(xing) 趣,一個(ge) 是事業(ye) ,定位不同,付出肯定不一樣。所以,我們(men) 看到很多民間美術愛好者的作品多是在重複前人,未能創造出與(yu) 新的時代環境和現代人的生活相適應的新的藝術語言。所有這些,導致民間美術陷入發展困境。
激發民間美術的內(nei) 生動力
任何藝術形式都來源於(yu) 生活,都是為(wei) 了滿足人的需求。因此,搶救乃至發展民間美術,最重要的是找到民間美術與(yu) 現代人生產(chan) 生活的結合點,探索以何種方式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如此才能激發民間美術的內(nei) 生動力。
如前所述,民間美術對於(yu) 現代設計具有借鑒價(jia) 值。若能將民間美術的藝術精華有效融入現代設計,那將為(wei) 其找到一條重生之路。民間美術種類極多,有繪畫、剪紙、雕塑、紙紮、編織、刺繡染織、服飾裁剪等,每大類又包括多個(ge) 小類。隨著現代設計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藝術家將民間美術與(yu) 現代設計成功嫁接。比如,有的地方大膽創新農(nong) 民畫的視覺語言,並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將其藝術精髓融入當地特產(chan) 包裝,二者的“邂逅”產(chan) 生了新奇有趣的火花,由此推動了農(nong) 民畫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再比如,有設計師將傳(chuan) 統紮染與(yu) 現代審美相結合,設計出充滿藝術氣息的家居用品,不僅(jin) 摘得國內(nei) 外大獎,還將產(chan) 品賣到了國外,千年紮染因此舊貌換新顏。
總之,通過現代設計手段,深挖民間美術的藝術潛力和商業(ye) 價(jia) 值,拓寬民間美術的應用領域,打造民間美術的藝術品牌,是激活民間美術活力的最好方式。從(cong) 實踐中看,製約民間美術在現代社會(hui) 應用的一大瓶頸是,懂民間美術的不懂現代設計,懂現代設計的往往又不懂民間美術,缺乏將二者成功打通的“通才”。因此,筆者建議大專(zhuan) 院校的藝術設計專(zhuan) 業(ye) ,一方麵要開設民間美術課程,另一方麵要鼓勵大學生深入民間,多向民間老藝人請教學習(xi) 。
雖然民間美術作品的實用價(jia) 值在現代社會(hui) 有所減弱,但它仍具有很高的審美價(jia) 值。換句話說,現代社會(hui) ,人們(men) 學習(xi) 製作風箏並非為(wei) 了賣風箏掙錢,學習(xi) 裁剪衣服也不一定要當裁縫,但通過接觸學習(xi) 這些民間美術,可以了解傳(chuan) 統文化,陶冶個(ge) 人情操,提升審美水平。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民間美術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筆者建議大中小學將民間美術列入美育課程,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選聘民間藝人兼任美育老師。此外,文化館、博物館、少年宮甚至私營教育機構,可以開設一定數量的民間美術課程,尤其是陶藝、剪紙這類需要動手的課程,讓孩子們(men) 通過學習(xi) 民間美術,一方麵提升美育水平,另一方麵也提高動手能力。
(作者:楊曉玲,係臨(lin) 沂大學教授,本文為(wei) 山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規劃基金項目〔14cwyj06〕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