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三星堆新館總設計師劉藝:對場地文脈的尊重是勝出法寶
設計師靈感一閃 三星堆睜開沉睡三千年的眼
對話三星堆新館總設計師劉藝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設計方案的點睛之筆就是建築物像一雙巨眼(見圖),仿如睜開了沉睡3000年的古文明之睛。它的靈感來自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造型怪誕的青銅縱目麵具,透露出古蜀文明的神秘氣息,並帶來外星人般的未來感。
3月29日,三星堆博物館及附屬設施工程(簡稱三星堆新館)動工開建,計劃工期為(wei) 一年。經激烈角逐,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聯合體(ti) 團隊的設計作品——“堆列三星,古蜀之眼”最終入選!
開工前,記者獨家對話三星堆新館總設計師、中建西南設計院總建築師劉藝,他闡釋了三星堆新館設計的靈感寓意,以及成功入選的台前幕後。
“新館在致敬經典的同時,對標世界一流博物館進行設計!寓意古蜀之眼的曲麵造型,呼應三星堆遺址的‘三星伴月’景觀。”劉藝介紹,三星堆新館共6個(ge) 常展廳和1個(ge) 臨(lin) 展廳,淨展覽麵積達1.8萬(wan) ㎡,在展陳規模上遠超老館展廳。除了展覽三星堆珍貴文物,增設的臨(lin) 展廳還能與(yu) 國內(nei) 外其他博物館進行交流展出,為(wei) 遊客帶來更多展覽內(nei) 容。
記者了解到,劉藝投身建築行業(ye) 已20餘(yu) 年,是四川省工程設計大師,先後主持設計了成都天府美術館、成都當代藝術館等經典建築作品,也是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主要設計者之一。
眼睛成了建築內(nei) 部空間與(yu) 外部遺址園區對話的窗口
記者:三星堆新館的設計靈感來自哪兒(er) ?又有何寓意?
劉藝:設計寓意“堆列三星,古蜀之眼”,古蜀青銅麵具通過極富表現力的眼睛,仿佛在與(yu) 觀眾(zhong) 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在方案構思上,眼睛也作為(wei) 建築內(nei) 部空間與(yu) 外部遺址園區對話的窗口,巧妙地容納了“時空螺旋序廳”和“圜流古今劇場”兩(liang) 個(ge) 節點空間。
外立麵采用的是代表曆史層疊的岩石形態,與(yu) 曲麵玻璃牆麵形成虛實對比,形成三星堆標誌性的“古蜀之眼”。
記者:新館會(hui) 有哪些新的功能化設計滿足新時代的文物展陳要求和遊客觀展要求?
劉藝:三星堆老館是上個(ge) 世紀的一個(ge) 經典作品。但它規模相對較小,功能也比較單一,很多功能分布在園區其他周邊附屬房屋中。
這次修建新館的時候,我們(men) 要對標世界一流博物館。今天的博物館是多樣性的、綜合化的新型文化設施,具備展覽、收藏、研究、教育以及社交等多元功能。
新館建設也是對整個(ge) 三星堆博物館園區進行全方位提升,規模達5萬(wan) 餘(yu) 平方米,設計遊客承載量將是現在承載量一倍以上。在服務遊客的同時,它也是三星堆學術研究和交流基地,為(wei) 專(zhuan) 業(ye) 人士提供研究、資料查詢等綜合化服務。
新館采用大跨度、大空間的靈活展廳模式,為(wei) 未來布展設計提供靈活性,這也是當代博物館發展的趨勢。
針對展廳環境,我們(men) 配備的安防、消防、空調、弱電智能化係統都是最先進的,要將三星堆博物館建設成為(wei) 世界上一流的博物館,才能真正匹配偉(wei) 大的三星堆文化遺產(chan) ,這是我們(men) 的目標。
在遠古時代,三星堆青銅器代表了當時工藝的最高水平,我們(men) 也希望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能代表當今建造水平和科技力量的最高水平,讓我們(men) 的博物館能與(yu) 曆史產(chan) 生跨越時空的對話。
“應天接地”的螺旋坡道設計
體(ti) 現了新老館的對話與(yu) 傳(chuan) 承
記者:新館和老館出自中建西南設計院兩(liang) 代設計師之手,在設計理念上,你們(men) 有何傳(chuan) 承和創新?
劉藝:作為(wei) 遺址類博物館,最重要的是對環境的尊重,所以要求建築是隱性的,不能太彰顯,要和遺址環境融合。我們(men) 在設計的時候,必須處理好消隱與(yu) 彰顯的二維辯證關(guan) 係。
我們(men) 采用的是一個(ge) 斜坡覆土的造型,好像一個(ge) 從(cong) 地上升起來的巨大土堆。這是一個(ge) 相對低調而消隱的建築,但作為(wei) 文化地標,它要有表現性,所以在土堆正麵,我們(men) 設計了“古蜀之眼”——兩(liang) 個(ge) 巨大的窗口,就像三星堆青銅麵具中的眼睛一樣。
一方麵人們(men) 能夠通過這個(ge) 玻璃窗口,感受到博物館內(nei) 豐(feng) 富的活動。同時,遊客站在大廳內(nei) ,通過窗口可以看到整個(ge) 園區,看到遺址公園以及幾公裏外的發掘現場。
在展廳內(nei) 部,我們(men) 在中庭設計了一個(ge) 螺旋向下的坡道,從(cong) 二層到地下負一層,形成了巨大的空間螺旋。這個(ge) 螺旋是有文脈淵源的:三星堆的老館(青銅館)也有一個(ge) 螺旋向上的坡道,表達了一種對上天、對神靈的崇拜。新館設計的螺旋往下延伸,寓意向下探秘古蜀之源。“應天接地”,通過空間螺旋的方式,天地之間,形成新舊建築之間的對話與(yu) 傳(chuan) 承。
對場地文脈的尊重,對老館的呼應,是勝出的法寶
記者:這個(ge) 設計作品能從(cong) 國內(nei) 外設計師的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你覺得它的優(you) 勢在哪?
劉藝:方案評審經曆了很長時間,不僅(jin) 建築專(zhuan) 家評審,更重要的有眾(zhong) 多文博界專(zhuan) 家來評這個(ge) 方案。我想我們(men) 能夠入選主要有以下原因:因為(wei) 老館是院裏設計的,我們(men) 對場地文脈特別了解,也特別尊重,可能所有設計作品裏,我們(men) 是最消隱的、最融入環境的一個(ge) 。有些作品也很漂亮,但可能太彰顯自我了。我們(men) 認為(wei) 遺址類博物館應該更服從(cong) 於(yu) 遺址環境的要求。
另外,我們(men) 關(guan) 注與(yu) 老館的呼應:博物館建設是一個(ge) 時間傳(chuan) 承,通過曲線的外牆把老館和新館聯係在一起,二者是一體(ti) 化設計,室內(nei) 通過“應天接地”的螺旋坡道,藝術化實現新老館對話。此外,我們(men) 還聯合日本專(zhuan) 家團隊提供技術支撐,用國際化視野與(yu) 標準來設計。
方案能夠最終入選,我們(men) 非常幸運。目前,三星堆的考古發掘正在進行中,我們(men) 的展覽設計還會(hui) 根據新出土文物特點進行調整優(you) 化。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明平
前世今生
新館老館都是中建
西南設計院設計的
三星堆博物館於(yu) 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開放。這座由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建西南設計院)鄭國英領銜設計的博物館,因獨特的造型、豐(feng) 富的空間,曾榮獲國內(nei) 外眾(zhong) 多設計獎項。
當初,三星堆博物館開建為(wei) 何選擇鄭國英團隊的設計?據館方介紹,主要來源於(yu) 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的構思——一是“堆”,二是“謎”!設計之初,作為(wei) 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的鄭國英反複構思,最終將眼光聚焦於(yu) “堆”這一概念。本著從(cong) 古蜀土地裏“生長”出來的構思,團隊用一組自由的螺旋曲線扶搖而上,簡潔大氣地生成博物館的主體(ti) 形態,巧妙做到了“建築、文物、陳列、園林”四位一體(ti) 。而青銅縱目麵具等文物也給世人留下無數謎題,鄭國英團隊巧妙地將“謎”這一主題,作為(wei) 貫穿觀展路線的線索,將空間序列分為(wei) “入謎”“點謎”“述謎”“解謎”。
時至今日,三星堆博物館仍以浪漫飄逸、神秘大氣的設計和獨特的建築空間活躍於(yu) 世,成為(wei) 眾(zhong) 多學者研究的對象,也為(wei) 我國新一代博物館的多樣化提供了重要範本。
然而,隨著新的考古成果不斷出土,現有展館已無法容納新文物的展示,三星堆博物館迫切需要為(wei) 上新文物“安家”!
2020年10月10日,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和遊客中心(新館)概念設計方案麵向全球開啟征集,來自國內(nei) 外的57家設計公司及設計團隊參與(yu) 角逐,最終,中建西南設計院劉藝團隊原創設計作品——“堆列三星,古蜀之眼”脫穎而出,成功入選。
據劉藝介紹,參與(yu) 新館設計後,團隊深入研究,耗時3個(ge) 多月才完成初稿。“我們(men) 在設計體(ti) 量上不是最宏偉(wei) 的,但是‘最消隱’的一個(ge) ,博物館不應隻彰顯自我,而應符合遺址環境整體(ti) 的要求。”
最新動態
今年開展月亮灣區域考古發掘
三星堆遺址的新一輪考古發掘持續引起社會(hui) 關(guan) 注。截至目前,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已出土編號文物11000餘(yu) 件。如今,發掘工作進行到哪一步了?今年有什麽(me) 發掘計劃?
“目前3、4號祭祀坑野外發掘工作已經結束,5、6號坑進行了提取,正從(cong) 野外轉到實驗室考古。7號、8號坑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考古發掘工作,7號坑的象牙已經提取完畢,正在提取文物;8號坑本周進行象牙提取,下一步進行金屬器物的提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介紹,5號祭祀坑內(nei) 器物非常細碎,組合關(guan) 係非常複雜,最終決(jue) 定將其進行整體(ti) 提取後,進行實驗室考古。考古工作人員將借助三維掃描、高清晰影像采集、顯微鏡觀察、紅外光譜等手段,通過大數據模擬,探索、研究5號坑器物之間的秘密。
唐飛表示,本年度除了繼續開展祭祀區和新發現祭祀坑的發掘之外,還將以進一步了解三星堆城址聚落結構為(wei) 目標,開展月亮灣區域的考古發掘。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明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