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不應是一場跟風之戰
【現場·我在我思】考研,不應是一場跟風之戰
喬(qiao) 然
去年,我的一位本科同學在工作兩(liang) 年後決(jue) 定考研,身邊的一位親(qin) 戚也向我谘詢自家大三學英語的孩子是否應該考研。一時間,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都要躋身考研這條賽道:應屆生、複讀生、在職工作者……
與(yu) 之對應的數據也顯示,今年考研人數為(wei) 457萬(wan) ,考生數量、增長幅度均創下曆史新高,相關(guan) 的網絡話題更是頻頻引發熱議和討論。
考研怎麽(me) 就成了讀書(shu) 研究、求職工作的“優(you) 解”?
最近,我采訪了幾位考研學子,試圖了解其中原因。其中一位考生讓我印象深刻,今年落榜後的她毅然決(jue) 定“三戰”,她認為(wei) “優(you) 秀意味著讀研,不讀研意味著沒有出路”。
這回答令我震驚,也讓我深深覺得,麵對“考研熱”需要一些冷思考——考研,不應是一場跟風之戰。
首先,諸多人選擇考研,似乎並未充分意識到其殘酷性。數據顯示,近4年來,我國碩士研究生考試的平均錄取率為(wei) 28.9%。今年全國研究生計劃招生約110萬(wan) ,這意味著將有超過300萬(wan) 人落榜。不同於(yu) 教師資格證等基礎性考試,考研是一項激烈的競爭(zheng) 性考試,固定的、有限的招錄名額決(jue) 定了其較高的淘汰率,而這也意味著,大量考生必須麵對即便花費巨大時間和努力仍舊失敗的結果。而除了努力,考研往往還要有運氣的加持。如此巨大的消耗、如此不確定的結果,每一個(ge) 選擇考研的人是否真的意識到了?
其次,選擇考研的目的是什麽(me) ,應該想清楚。研究生的設立是為(wei) 了篩選並培養(yang) 學術研究型人才,從(cong) 1978年考研和高考同時恢複以來,研究生招錄和考試已經持續了40多年,第一屆考研的63500人中有10708多人被錄取,如今這些人大多已是科技、工業(ye) 、文化事業(ye) 的翹楚。那麽(me) ,當下,如此之多的人選擇考研,究竟是為(wei) 了什麽(me) ?或許也有要立誌潛心學術研究的人,但更多的人往往是出於(yu) 現實需求,即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有專(zhuan) 家指出,現在的考研已經成為(wei) 社會(hui) 競爭(zheng) 與(yu) 篩選的前置條件。
增強競爭(zheng) 力,追求更好的發展空間,無可厚非。但令人擔心的是,在龐大的考研隊伍中恐怕有不少學生是既無學術理想,也無職業(ye) 規劃的——考研就是為(wei) 了暫時逃避就業(ye) 。這種狀態下,考研、讀研看似是一種解決(jue) 之道,其實不過是“緩兵之計”。
跟風考研背後的邏輯是,大家對自身定位不夠清晰,對自己核心競爭(zheng) 力的認知比較迷茫。這種競爭(zheng) 力包括學曆但更包括能力。簡單來說,是能夠在社會(hui) 上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這種核心競爭(zheng) 力需要建立在認清現狀的基礎上,要具體(ti) 情況具體(ti) 分析,確立目標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ang) 。
采訪中,一名正在求職的研究生的經曆頗引人思考。他的專(zhuan) 業(ye) 是編導,在求職時,相比學曆,多家麵試單位似乎更看重他是否拍過作品,而他認為(wei) 自己既沒本科生年輕的優(you) 勢,也沒拿得出手的作品,於(yu) 是陷入了尷尬。
怎樣跳出盲目跟風的考研怪圈?不妨先問問自己,自身性格、能力是否適合考研?未來發展是否需要考研?諸如法學、醫學、環境科學等以理論基礎為(wei) 核心的專(zhuan) 業(ye) ,學曆即首要篩選條件,不讀研很難獲得充足的發展空間,那就全力去考;而一些更傾(qing) 向實操性的技能型專(zhuan) 業(ye) ,比如新聞、表演等需要用作品和實踐經曆積累能力、厚度的專(zhuan) 業(ye) ,即便不考研也可以擁有更多更優(you) 的選擇空間。
人生的考場,不止考研。認清自己、積累自己、強大自己,才是走穩人生這條路的“法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