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林黛玉發瘋文學”,一場風過留痕的狂歡

發布時間:2022-04-01 15:18:00來源: 廣州日報

  在網絡“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新的互聯網“話術”不斷更迭。最近,“林黛玉發瘋文學”走紅網絡,並在社交平台掀起一波“創作熱”,各類模仿體(ti) 、“語錄新編”層出不窮,引發熱議。

  網絡玩梗常玩常新,從(cong) “杜甫很忙”到“元芳,你怎麽(me) 看”,從(cong) 廢話文學到發瘋文學,從(cong) 甄嬛體(ti) 到黛玉體(ti) ,網友們(men) 在一浪浪玩梗大潮中不斷追求新鮮感。不難發現,近年來,古典文學每每與(yu) 互聯網“造梗”碰撞,都會(hui) 引發一波表達狂歡。此次,“林黛玉發瘋文學”走紅,亦是如此。

  網絡上對“發瘋文學”的定義(yi) 是“快樂(le) 又實用的文體(ti) ”,“林黛玉發瘋文學”又為(wei) 之賦予更多文化味。在網友看來,它進可嘲諷、退可自嘲,用嬌嗔緩解尷尬和焦慮,既委婉表達了想法,又留有一定餘(yu) 地,特別適合網絡社交。於(yu) 是,模仿《紅樓夢》中林黛玉語言風格的一些網絡用語、二創視頻、模仿視頻等開始流行,影視劇中林黛玉懟人鏡頭也被網友安插上了各種場景。

  當朋友許久沒有回消息時,可以發“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這般敷衍”;當吐槽工作壓力大,可以用“橫豎就拿那麽(me) 一點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當女朋友懟男朋友時,還可以來一句“哥哥要是這般態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顯得我無理取鬧了些”……雖然麵臨(lin) “庸俗說”的質疑,但“林黛玉發瘋文學太好用”也道出了不少網友的心聲。

  雖是戲言,亦有真心。“林黛玉發瘋文學”走紅,根本上說是源於(yu) 人們(men) 情緒表達的現實需要。在講究情商和表達技巧的現代社會(hui) ,如何體(ti) 麵表達、釋放情緒是一種重要的生活技能。而心思敏感卻在表達上率真可愛的經典形象林黛玉,以及被認為(wei) 具有濃厚文學色彩又不乏調侃意味的林黛玉式的表達,這一次成了被學習(xi) 的“藍本”。廣大網友造梗、拋梗、用梗,或許正是借她之口抒己之情。看似隨意,看似發瘋,誰又能說裏麵沒有真情實感呢?在人際社交中,這有待細細品味。

  以玩梗的方式消解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負麵情緒,尋找社交共鳴,本無可厚非。但令人擔憂的是,“林黛玉發瘋文學”這樣原本作為(wei) 一種個(ge) 體(ti) 宣泄渠道的表達方式,越來越成為(wei) 收割流量的密碼,甚至越來越多年輕人不知不覺被裹挾進這場網絡狂歡中無法自拔。更值得警惕的是,不要讓經典文化的“美味”在一浪又一浪的網絡“翻炒”裏失了味道,更不要因為(wei) 玩梗過度而消解邏輯、稀釋意義(yi) ,最終走向語焉不詳、膚淺無聊,讓“某某文學”有一天真的淪為(wei) 似是而非的“瘋言瘋語”。

  過往的經曆表明,每一次的網絡亞(ya) 文化狂歡,都像一陣風。在“林黛玉發瘋文學”大熱的當下,我們(men) 或許更該思考,當新梗誕生、熱潮退去,又有多少人真的會(hui) 因為(wei) 曾經的狂歡記住經典呢?但喧囂過後,經曆了“林黛玉發瘋文學”的林妹妹,還能好好地做個(ge) “安靜的美女子”嗎?(張冬梅)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