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體”毀掉《紅樓夢》?經典沒那麽容易被玩壞
“林黛玉體(ti) ”毀掉《紅樓夢》?經典沒那麽(me) 容易被玩壞
“橫豎就拿那麽(me) 一點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今兒(er) 個(ge) 他們(men) 來,明兒(er) 個(ge) 我來,不至於(yu) 太熱鬧,也不至於(yu) 太冷清。虧(kui) 得我巴巴地趕來,倒是我的不是了,明兒(er) 你再想要我的讚,可不能了。”最近,“林黛玉發瘋文學”在網絡走紅。網友們(men) 腦洞大開,將林黛玉的“懟人”話術巧妙應用到各類生活場景中,短視頻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創作熱。
對此,不免有人會(hui) 擔心,如此玩梗會(hui) 不會(hui) 把《紅樓夢》玩壞,導致過度娛樂(le) 化、庸俗化等問題。筆者倒是覺得,經典沒那麽(me) 容易被“毀”,對年輕人的語言實驗,不妨多一些理解與(yu) 包容。
“林學”看起來輕鬆詼諧,卻並非沒有門檻。正如有人總結的,林黛玉的經典表達中,總有著三分柔弱兩(liang) 分溫柔四分譏誚一分氣惱。如果對《紅樓夢》的故事情節和人物關(guan) 係沒有充分了解,恐怕還真無法體(ti) 會(hui) 到“林學”的樂(le) 趣,也難以在二次創作中精準“拿捏”林妹妹的氣質。這些愛玩梗的年輕人,內(nei) 心並無什麽(me) 惡意,更多是有著對經典人物的認同感和親(qin) 近感。
作為(wei) 經典文學著作,《紅樓夢》本身也不是板起麵孔講道理的。書(shu) 中雖有“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沉重,但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不乏幽默精神。不管是劉姥姥行酒令時的熱鬧場景,寶玉要被父親(qin) 打時與(yu) 耳聾婆子雞同鴨講的黑色幽默,還是林黛玉打趣他人時異常刁鑽的角度,都會(hui) 讓讀者忍俊不禁。
過於(yu) 擔心“林黛玉文學”的流行會(hui) 讓《紅樓夢》嚴(yan) 肅性被消解,某種意義(yi) 上也是對這本書(shu) 的誤讀。比起讓大部頭束之高閣,年輕人用輕盈的手法模仿人物語調,反而能夠降低與(yu) 原著的距離感,讓更多人對這部經典產(chan) 生興(xing) 趣,重溫原文內(nei) 容。
其實,在網友對“林懟懟”的模仿熱潮中,我們(men) 更該看到年輕人以此傳(chuan) 達的真實情緒。比如,不難發現,職場話題是“林學”的創作熱點。“橫豎就拿那麽(me) 一點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一句,表達的是職場人對過度加班的不滿;“你瞧,又開始畫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則是借林妹妹之口,直言對老板空洞承諾的反感。這其中,語氣也許是戲謔的,情緒卻是極為(wei) 真實的。
在社交媒體(ti) 上,林黛玉“花式懟人”的話術之所以會(hui) 大火,折射出一些人現實中無法體(ti) 麵拒絕、坦言不滿的無奈。很多時候,麵對一些親(qin) 戚、同事、領導的無理要求,人們(men) 總是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辭包裹拒絕性的話語。當“高情商”說法也無法回絕時,便隻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就這個(ge) 角度而言,如今流行的犀利“林學”,其實與(yu) 此前被動自我保護的“糊弄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它們(men) 共同傳(chuan) 達出年輕人對缺乏邊界意識、形式主義(yi) 、過度內(nei) 耗等行為(wei) 的反感。
年輕人的壓力和不滿總要釋放和排解,用詼諧幽默、帶些文學色彩的方式調侃一番,其實無傷(shang) 大雅。我們(men) 應當有足夠的自信,相信不管是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還是以《紅樓夢》為(wei) 代表的文學經典,都足以容得下這些話語方式和語言實驗。因此,與(yu) 其苛責年輕人玩梗過度,不如更多傾(qing) 聽戲謔背後的“真意”,為(wei) 年輕人創造更加寬鬆、包容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任冠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