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
作者:趙飛(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水墨畫在古典時期有著深厚的發展基礎,其創作觀念與(yu) 傳(chuan) 統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相契合,所以在古代能夠形成廣泛的傳(chuan) 播效應。
古典時期的水墨畫在其發展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大眾(zhong) 根基,由此也影響到水墨教學。但因古代教學體(ti) 係的限製,水墨教學更多地選用了“師徒傳(chuan) 授”的單一模式,這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yu) 水墨風格的傳(chuan) 承與(yu) 發揚,但卻容易形成“超穩定”基礎上的“圈子現象”,以至於(yu) 圈外的畫家與(yu) 教育家均處於(yu) 被排斥的境遇,缺少了不同圈子之間的相互交流。從(cong) 總體(ti) 上看,古典時期的水墨教學方式並不具備開放的空間,這同時為(wei) 其在現代的轉型提供了基礎。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的民主、科學等思想傳(chuan) 入中國,特別是受到科學思潮的重要影響,水墨教學麵臨(lin) 著現代轉型的問題,其中最為(wei) 關(guan) 鍵的是對古典時期單維“師徒傳(chuan) 授製”的突破。
著名學者郎紹君在《論現代中國美術》中指出,自“五四”開始,“傳(chuan) 統的教育方式和內(nei) 容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社會(hui) 的需要,轉向西方正出自現代中國社會(hui) 變革的內(nei) 在要求。中國畫或‘國畫’稱呼的出現,就意味著外來的、不能名之曰‘中國畫’的畫種的出現。”這便意味著,西方學院教學體(ti) 製的引入,使得水墨教學中加入現代性的因素,而不再固執地堅守其所謂的“師徒之風”。現代學院水墨教學在形成之時首先遇到的是中西方繪畫理念的衝(chong) 突問題,這種衝(chong) 突在當時主要表現為(wei) 美術教育家的論爭(zheng) 。從(cong) 根本上看,論爭(zheng) 雙方的出發點與(yu) 目的均是為(wei) 了促進水墨教學之本體(ti) 性的建構,隻是在建構路徑上有所差異。
20世紀初期,傳(chuan) 統的水墨教學方式呈現出內(nei) 在的弊病,自西方傳(chuan) 入的學院教學方式開始凸顯活力。相對於(yu) 傳(chuan) 統的“師徒傳(chuan) 授”來說,“學院”本身有著較為(wei) 完善的教授與(yu) 學習(xi) 機製,促使水墨教學開啟了學院化的探索。其最直接的體(ti) 現就是近代以來諸多包含著現代性的美術學校的成立,以及這些學校在水墨教學中所選用的現代教學體(ti) 係。諸如北京美術學校所堅持的“繪畫通識性”人才的教學方向、上海美術專(zhuan) 科學校所宣揚的“閎約深美”與(yu) “兼容並包”的指導思想、杭州藝術專(zhuan) 科學校所堅守的中西融合的教學理念等,均為(wei) 水墨教學之現代思想的建立及其現代實踐創造了條件,也使其獲得在現代基礎上進行探索的有力根基。
在水墨教學現代轉型的過程中,美術教育家林風眠起到關(guan) 鍵作用,這裏的“關(guan) 鍵”不僅(jin) 指的是他所倡導的“調和中西藝術”的美育理念,而且更為(wei) 重要的是其在現實思考中所進行的一係列教學改革,有力地推動了水墨教學的現代化進程。
林風眠深度參與(yu) 了20世紀初期水墨教學的現代轉型,其探索也為(wei) 當下的學院水墨教學提供了重要參照。林風眠堅持現代教學思想,提倡中西融合,倡導學術自由。早在1926年,他在《東(dong) 西藝術之前途》一文中就指出:“西方藝術之所短,正是東(dong) 方藝術之所長,東(dong) 方藝術之所短,正是西方藝術之所長”,這種認識與(yu) 蔡元培在北大畫法研究會(hui) 上演講時,所提到的“中西方繪畫之間要互相學習(xi) 對方的長處”的說法如出一轍,表明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一致性。循著此種理念,林風眠把國立杭州藝術專(zhuan) 科學校的辦學目標定為(wei) “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不僅(jin) 為(wei) 中西方繪畫之間的交流提供了路徑,同時也為(wei) 水墨畫教學體(ti) 製的改革創造了條件。林風眠並未完全照搬西方的美術教育思想,而是通過自覺的教學體(ti) 製改革,來呈現獨特的教學理念。在任教國立杭州藝術專(zhuan) 科學校期間,林風眠支持合並國畫係與(yu) 西畫係,認為(wei) 此舉(ju) 能夠充分發揮國畫係與(yu) 西畫係各自的優(you) 勢,創造更大的教學價(jia) 值。此外,林風眠還通過營造自由的學院環境,為(wei) 學生的發展提供平台。比如在麵對學生中出現的寫(xie) 實主義(yi) 與(yu) 抽象主義(yi) 的爭(zheng) 論時,林風眠通常並不急於(yu) 站隊,而是給雙方提供支持,使之通過進一步的爭(zheng) 論和交鋒,增加學術自由的空氣。這是其強調學術自由性的重要體(ti) 現。
林風眠的現代教學思想還體(ti) 現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因為(wei) 他深知良好的師資隊伍是教學工作的根本基礎,同時也是實踐現代教學理念的重要保障。早在擔任國立北京美術學校的校長期間,林風眠就敢於(yu) 打破以往慣例,來提升教師隊伍的質量。比如在聘用木匠出身的齊白石時,他還是一位默默無聞的畫家,這似乎違背了以名家為(wei) 宗的師資隊伍建設體(ti) 製,所以受到國畫係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但林風眠依然親(qin) 自登門拜訪,最終促成了齊白石的聘用。後來每逢齊白石上課時,林風眠還專(zhuan) 門為(wei) 其預備藤椅,足見他對齊白石的重視。到國立杭州藝術專(zhuan) 科學校後,林風眠更加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在他的努力下,國畫係雲(yun) 集了當時的藝術大家潘天壽、李苦禪、張光等人,他們(men) 在水墨畫教學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jin) 如此,林風眠還重視史論、國文等師資的引進,引進的人才包括林文錚、薑丹書(shu) 、李樸園、張天翼等,這就使得國立杭州藝術專(zhuan) 科學校走出唯技藝是從(cong) 的單維教學理念,而堅持繪畫技藝與(yu) 藝術修養(yang) 的同步提升,注重培養(yang) 全麵型人才。
另外,林風眠堅持教學理念與(yu) 教學實踐相融合,以現代的教學實踐促進現代水墨理念的普及。在林風眠的水墨課堂上,中西繪畫專(zhuan) 業(ye) 的學生是不“分家”的,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水墨畫專(zhuan) 業(ye) 學生與(yu) 西方繪畫思想的對話,並從(cong) 對話中汲取技藝與(yu) 錘煉品格。但其中也存在著某些問題,比如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與(yu) 學生的要求非常高,授課教師不僅(jin) 要在平等觀念的指引下來講授中西方體(ti) 係的藝術課程,而且學生也要采用平等的態度來接受兩(liang) 個(ge) 課程體(ti) 係的影響,所以在具體(ti) 的實施層麵困難重重。事實即便如此,林風眠的教育理念依舊推動了其時水墨教學體(ti) 製的改革,並對當前的水墨教學也有很大的參考價(jia) 值。
在教學實踐上,林風眠還重視素描方法,倡導以人體(ti) 寫(xie) 生來改變傳(chuan) 統水墨之臨(lin) 摹的弊病,這種觀念為(wei) 學院水墨教學的進步提供了動力。因為(wei) 從(cong) 傳(chuan) 統水墨之臨(lin) 摹,到現代水墨之素描的轉變,不僅(jin) 僅(jin) 是水墨繪畫方式上的變化,更為(wei) 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思想理念發生了內(nei) 在的轉變。素描較之臨(lin) 摹更具創造性,這種創造性正契合了現代人所持有的現代理念。因為(wei) 臨(lin) 摹更多地處在模仿的空間之內(nei) ,很難擺脫前人的影響,容易形成創作理念上的束縛。而素描則在臨(lin) 摹基礎上加入了創造性的因素,這使其更加適應“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社會(hui) 上所倡導的科學思潮,順應了現代社會(hui) 的發展態勢。尤其與(yu) 傳(chuan) 統文人畫相比,素描突破了後者的高雅傳(chuan) 統及題材局限,在展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時更具優(you) 勢,更加接近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需求,為(wei) 促使大眾(zhong) 參與(yu) 廣泛的社會(hui) 運動提供助力。
在當下的時代語境中,水墨教學仍在大眾(zhong) 傳(chuan) 媒、網絡傳(chuan) 播等新的話語空間中繼續尋求發展與(yu) 進步。如何進一步提升水墨教學的現代思想?如何使水墨教學獲得“當下”的表達方式?這是我們(men) 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這個(ge) 過程中,林風眠的探索或許能為(wei) 我們(men) 提供極佳的視野,但因為(wei) 時代的變遷,其中也有著一些問題需要厘清。因此,我們(men) 應將水墨教學的現代轉型進行重新“問題化”,這裏的“問題化”一方麵需要我們(men) 把水墨教學還原到20世紀初期的轉型語境之中,去窺探其在社會(hui) 發展空間中遇到的諸多問題,以及其針對這些問題找尋到的解決(jue) 方式;另一方麵,我們(men) 還需要以曆史的眼光去看待水墨教學問題,而不隻是將其作為(wei) 一種本質化的概念。當我們(men) 將平麵化的水墨教學概念進行曆史化的處理之後,會(hui) 發現其中包含著豐(feng) 富的可供解剖與(yu) 研究的“曆史文本”,這些“曆史文本”並不是冰冷的存在,而滲透著曆史變遷所印刻的痕跡,保存著曆史發展所遺留的溫度。
我們(men) 在麵對“曆史文本”時,需把目光放置到曆史場景中去,在認知現代水墨教學曆史發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獲得水墨教學曆史所帶給我們(men) 的現實啟示。我們(men) 通過百年的目光去回溯水墨教學之現代轉型曆程時,不僅(jin) 能夠建構曆史化的研究視野,而且還能重新打開趨於(yu) 固化的水墨教學研究空間,使之在教學理念與(yu) 教學實踐上獲得持續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