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脈滋養城脈——千年商都廣州的廣府文化印記

發布時間:2022-04-01 15:53: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廣州3月31日電 題:文脈滋養(yang) 城脈——千年商都廣州的廣府文化印記

  新華社記者周強、鄧瑞璿

  從(cong) 粵劇變身電影走向銀幕大放異彩,到虎年春晚武術亮相廣州塔,再到廣州美院設計的冬奧會(hui) 吉祥物“冰墩墩”,這些烙有廣府文化印記的作品不斷刷新朋友圈,讓外界看到了廣州經濟成就之外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兩(liang) 千餘(yu) 年曆史孕育的廣府文化,以其特有的開放、包容、創新、務實的精神氣質,滋養(yang) 著廣州這座千年商都的城市根脈,成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持續發展的深沉動力。

  跨界融合帶來“破圈”傳(chuan) 播

  當粵劇和遊戲結合,會(hui) 發生什麽(me) ?

  一首粵劇版的《原神》遊戲插曲《神女劈觀》,上線不久便在B站收獲近400萬(wan) 次點擊量,讓演唱者廣東(dong) 粵劇院院長曾小敏也頗為(wei) 意外。

  “南國紅豆”粵劇受到追捧並非偶然。去年曾小敏主演的粵劇電影《白蛇傳(chuan) ·情》上映,俘獲一大批年輕觀眾(zhong) ,也創造了戲曲電影“破圈”的神話。

  粵劇是廣府文化的瑰寶,而後者又是嶺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分支,既有古南越遺傳(chuan) ,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

  廣府,按照廣東(dong)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進廣府》一書(shu) 的定義(yi) ,通指嶺南承載以粵語為(wei) 母語的民係所在地;廣府人指嶺南早期百越族人與(yu) 中原移民融合衍生的一支漢族民係;廣府文化指廣府民係的文化。

  “自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中原文化逐步南漸,與(yu) 當地原有文化不斷交融,形成以粵語方言為(wei) 主的廣府文化區域。特別是中原地區群雄逐鹿,戰火紛飛導致民眾(zhong) 離鄉(xiang) 背井遠走嶺南,大規模移民遷徙進一步豐(feng) 富了廣府文化多元兼容的特質。”暨南大學文學院曆史係教授陳偉(wei) 明表示,曆經兩(liang) 千多年融匯,廣府形成醒獅、粵劇、粵曲等藝術形式以及特色美食粵菜。

  “與(yu) 大銀幕、新媒體(ti) 、科技的結合,讓粵劇這個(ge) 傳(chuan) 承數百年的藝術走出傳(chuan) 統的劇院,走向更大的舞台。”曾小敏說,隻有不斷創新才能讓廣府文化這樣的傳(chuan) 統文化曆久彌新。

  跨界的不止粵劇。作為(wei) 廣府文化傳(chuan) 承的重鎮,廣州市越秀區創辦廣府廟會(hui) ,每年元宵節與(yu) 市民見麵,成為(wei) “老廣”與(yu) 遊客體(ti) 驗民俗文化、觀看非遺展示的好去處。疫情之下,當地政府在今年元宵節將這一古老的民間習(xi) 俗與(yu) 新潮的“元宇宙”概念相結合,為(wei) 市民打造虛擬公共文化空間。

  越秀區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馮(feng) 曉表示:“傳(chuan) 統與(yu) 創新是一體(ti) 兩(liang) 麵,廣府廟會(hui) 曆經10年嬗變,已創新成為(wei) 既古老又現代、既通俗又時尚的都市文化形態,成為(wei) 500萬(wan) 觀眾(zhong) 和遊客的廣府文化嘉年華。”

  文化開放兼容塑造千年商都

  廣州2021年地方生產(chan) 總值突破2.8萬(wan) 億(yi) 元,持續穩居國內(nei) 城市第一梯隊,作為(wei) 全國商貿中心城市的兩(liang) 大重要指標,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外貿進出口總額更是雙雙突破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

  “文化的引領力是推動廣州經濟持續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越秀區文廣旅體(ti) 局局長楊衛國說,“受長期對外交流的影響,廣府文化有著鮮明的開放特質和重商傳(chuan) 統。”

  作為(wei) 廣府文化的發展地,廣州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商業(ye) 門戶,航海貿易長盛不衰,被譽為(wei) 千年商都。曆經唐宋時期的東(dong) 方大港,到明清時“一口通商”,再到改革開放前沿,獨特的地理位置影響了廣府文化的衍化,海洋意識讓廣府人較早跳出“重農(nong) 抑商”的傳(chuan) 統觀念。

  “廣府文化重視務實利而避虛名,形成了一批重商興(xing) 業(ye) 的實幹群體(ti) 。”廣東(dong) 省社科院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所研究員鍾曉毅表示,疊加改革開放政策春風的吹拂,珠三角一躍成為(wei) 我國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以“廣東(dong) 糧、珠江水、嶺南衣、粵家電”為(wei) 代表的廣貨北進,叩開了內(nei) 陸市場的大門。

  商業(ye) 的發展也反哺催生引領潮流的文化現象。無論是《輕輕地告訴你》《濤聲依舊》等傳(chuan) 唱大江南北的旋律,還是《七十二家房客》《雅馬哈魚檔》等引發觀影潮的電影;無論是中國動漫行業(ye) 第一股,還是征服了世界的“頂流冰墩墩”,都體(ti) 現著廣府敢為(wei) 人先的文化創造力和強大的產(chan) 業(ye) 實力。

  佛山科技學院圖書(shu) 館研究員周雪華研究發現,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粵語保留古漢語元素最多,同時吸收英源外來詞也最多,粵語中商店“士多”是英語“store”的音譯,“泊車”則是“park”的半音譯,“土洋結合”的特征反映了廣府文化應對外來衝(chong) 擊的承受力,也折射出其開放取向。

  改革開放以來,做“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好飲“頭啖湯”,“生猛”“進取”的文化性格讓廣州不僅(jin) 成為(wei) 我國吸引外資的橋頭堡,也成為(wei) 百萬(wan) 民工下珠江的首選地,更贏得嶺南文化中心地和改革開放前沿地等城市文化名片。

  廣東(dong) 省廣府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王傑表示,廣府文化對於(yu) 嶺南文化奠基、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開辟、近代民主革命策源、現代改革開放先鞭等曆史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展望未來,提升廣府文化與(yu) 時俱進的特質,對推動大灣區經濟發展與(yu) 文化建設,無疑具有潤滑與(yu) 催化作用。

  平民氣質滋養(yang) 城市煙火氣

  一壺好茶,幾件茶點,愜意地品上一個(ge) 清晨——“歎早茶”,是廣州都市生活的一道風景線。一個(ge) “歎”字,是廣府人從(cong) 容有滋味的生活態度,也是廣府文化平民氣質滋養(yang) 城市煙火氣的生動寫(xie) 照。

  蝦餃、燒賣、叉燒包……豐(feng) 富而精致的菜品體(ti) 現著“食在廣州”的魅力,也展現著豐(feng) 儉(jian) 由人的寬容。如今,早茶不隻滿足享用,更是親(qin) 友交流、社交溝通的手段,是廣州人經濟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

  如果說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那建築就是城市最直觀的外貌。高聳入雲(yun) 的“小蠻腰”正在書(shu) 寫(xie) 新的廣州記憶,老城街巷則通過煥發新顏,讓曆史與(yu) 文化回歸市民的生活。

  趟櫳門、滿洲窗、鑊耳牆……昔日的西關(guan) 大屋和沿街騎樓,體(ti) 現著廣府建築中西合璧、革故鼎新的鮮明風格。在荔灣區恩寧路曆史文化街區,當地政府以繡花功夫進行改造,保留街巷肌理,引來新業(ye) 態,承載著鄉(xiang) 愁記憶的街道得以活化重生。

  讓廣府文化印記回歸市民生活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東(dong) 山口新河浦曆史文化街區,曾經的小洋樓不再是大門緊閉的民居,搖身一變成為(wei) 小眾(zhong) 藝術空間、設計師店、咖啡店等,點亮城市生活的一角。

  6年前,廣州在地文化藝術公司來到這裏,將幾座空置的小洋樓以藝術空間和特色商業(ye) 的形式再賦生機。公司運營總經理吳汀說:“新河浦片區因建築獨特而與(yu) 眾(zhong) 不同,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公司選址正是被文化魅力所吸引。”

  老城優(you) 雅,活力依然。如今,文化、藝術、商業(ye) 氣息交相點綴,新的城市文化空間正在一些老舊街區形成,讓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和諧交融。

  “廣府文化就是在這樣生機勃勃而又趣味盎然的‘容器’中醞釀芬芳,進而香飄四季、香飄四海。”廣州市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鳳蓮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