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傳誦千載 “浮梁茶”香溢神州
本報記者沈錫權、高皓亮、賴星
春到江南。
氤氳霧氣間,贛北小縣浮梁又迎來了一年一度茶市的忙碌。
作為(wei) “千年瓷都”景德鎮的母體(ti) ,江西浮梁縣以瓷茶名揚四海,被譽為(wei) “瓷源茶鄉(xiang) ”。然而世人往往隻知景德鎮,對“大唐茶都”浮梁卻知之甚少。不知從(cong) 何時起,浮梁仿佛銷聲匿跡般從(cong) 曆史的聚光燈下隱退。
今天我們(men) 走進這方水土,觸摸曆史長河中瓷與(yu) 茶交融的珍貴記憶,尋覓南中國這顆文化明珠的古風遺韻。
《琵琶行》讓“浮梁買(mai) 茶”名揚千年
浮梁,在唐天寶元年得名。關(guan) 於(yu) 縣名的由來,據明代學者郭子章解釋,“以溪水時泛,民多伐木為(wei) 梁也,廣雅曰造舟謂之浮梁”。而白居易這位大唐“頂流”的詩篇則讓浮梁四海揚名。
公元816年的一個(ge) 秋夜,潯陽江頭,流貶至此已一年的江州司馬白居易心情沉重,琵琶女漂泊江湖的遭遇令他感同身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揮筆寫(xie) 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其中“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mai) 茶去”的名句,使得浮梁茶葉名聲大噪千餘(yu) 年。
白居易貶謫所在地江州(今江西九江),下轄的武寧、修水(唐時稱分寧)也盛產(chan) 茶葉,身為(wei) 江州官員為(wei) 何不寫(xie) 武寧、分寧,卻要特挑浮梁入詩呢?
“青年時期,白居易就與(yu) 浮梁有著不解之緣,浮梁在他生命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浮梁縣曆史文化研究院院長李新才長期致力於(yu) 當地曆史文化研究工作,對浮梁境內(nei) 的曆史名人、文化典故、古代建築等如數家珍。
原來,白居易的大哥白幼文曾在浮梁任主簿,白居易常在家書(shu) 中尊稱其為(wei) 浮梁大兄。父親(qin) 去世後,白居易讀書(shu) 、生活費用都仰仗大哥支持,所以他常常往返於(yu) 洛陽與(yu) 浮梁之間。他在《傷(shang) 遠行賦》中寫(xie) 道:“吾兄吏於(yu) 浮梁,分微祿以歸養(yang) ,命餘(yu) 負米而還鄉(xiang) 。”
公元818年,白幼文病逝,白居易深情地寫(xie) 下《祭浮梁大兄文》,表達對失去兄長的哀痛,頌揚了兄長高尚的品德。
“望縣”浮梁因茶而旺
穿過浮梁縣古城牆,映入眼簾的是一個(ge) 巨大的廣場,由一塊塊瓷板畫匯成的甬道延伸三百餘(yu) 米,訴說著浮梁從(cong) 公元326年至1960年間的千年歲月。
古城內(nei) 一座紅塔巍峨聳立,是古浮梁的唯一遺物。我們(men) 仰望著它,仿佛與(yu) 曆經千年滄桑的靈魂對望,想象著它俯視街巷熱鬧的市井生活、遠處水岸碼頭的旌旗招展,它也見證過人去樓空、荒草叢(cong) 生的衰敗凋敝……
一部浮梁的興(xing) 衰史,也是浮梁茶的沉浮史。
浮梁產(chan) 茶曆史悠久,始於(yu) 漢、盛於(yu) 唐。白居易所寫(xie) 《琵琶行》從(cong) 側(ce) 麵反映出,早在唐朝年間,浮梁就是古代中國的茶葉貿易市場。當時,商賈富豪雲(yun) 集浮梁,爭(zheng) 購茶葉追逐茶利。
據唐宰相李吉甫所著《元和郡縣圖誌》記載,浮梁“每歲出茶七百萬(wan) 馱,稅十五餘(yu) 萬(wan) 貫”,約占當時全國茶稅四十萬(wan) 貫的八分之三。同為(wei) 唐人的王敷在《茶酒論》中這樣寫(xie) 道:“浮梁歙州,萬(wan) 國來求”,由此可以想象浮梁茶當年的盛況。
此後曆經多個(ge) 朝代,浮梁茶長久不衰。湯顯祖在《浮梁縣新作講堂賦》一文中,曾描述浮梁茶:“今夫浮梁之茗,冠於(yu) 天下,帷清帷馨,係其薄者……”
浮梁縣地處贛東(dong) 北,與(yu) 周圍的皖南、浙西、閩北同屬亞(ya) 熱帶季風氣候,土壤和氣候特別適合茶樹生長,又因昌江之利,水運交通發達。所以,浮梁不僅(jin) 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產(chan) 茶地,還是主要的茶葉集散地。
“浮梁為(wei) 朝廷貢獻了重要的稅賦,在當年的經濟地位就好比現在的百強縣,所以浮梁知縣的品級高配為(wei) 五品,遠高於(yu) 一般的七品。”李新才說。
文化學者胡平在《瓷上中國》一書(shu) 中對唐宋年間浮梁縣的地位亦有描述。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國有縣1573個(ge) ,分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京都所治為(wei) 赤縣,京之旁邑為(wei) 畿縣,其餘(yu) 則以戶口多少、富裕程度而定。宋宣和四年(1122年),全國有縣1234個(ge) ,分為(wei) 赤、畿、望、緊、上、中、中下、下八等,大抵劃分標準與(yu) 唐相同。並無地理優(you) 勢而言的浮梁,在唐代列上縣,在宋代前移為(wei) 緊挨京畿的望縣。
五品縣衙並非浮梁僅(jin) 有,但是像浮梁一樣在千餘(yu) 年時間裏延續五品等級的卻十分少有。據《浮梁縣誌》記載,清同治十年(1871年),浮梁縣令李嘉瑞更是“欽加四品銜賞戴花翎署浮梁縣正堂加十級記錄十次”。
如今我們(men) 看到的浮梁古縣衙重修於(yu) 清道光年間,麵積5萬(wan) 餘(yu) 平方米,漫步其中,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威嚴(yan) 氣派。古縣衙牆上的一麵展板介紹了從(cong) 唐至清不同朝代對茶稅征收的規定。清朝的茶葉稅收,很大一部分來源於(yu) 出口。1886年,茶葉出口占當時清政府外貿總量的80%。在對外貿易中,浮梁所產(chan) 茶葉,和安徽祁門、東(dong) 至等縣所產(chan) 紅茶因品質相近而統稱為(wei) 祁紅。
盛衰無定時,祖業(ye) 有傳(chuan) 人
從(cong) 清末開始,浮梁曆史的筆鋒由濃轉淡。1911年前後,浮梁縣境內(nei) 的茶商茶號約有200戶,1936年,浮梁還有60多家茶號。1941年太平洋戰爭(zheng) 爆發後,當地茶號數量跌入低穀。
20世紀50年代,浮梁紅茶經曆過一段短暫的黃金時期。當時,國家抽調了茶界泰鬥黃崇燾、發酵能手潘國太等人,研發出的一級工夫紅茶“孚釘”出口到蘇聯被確定為(wei) “祁紅珍品”,至今仍為(wei) 茶界所稱頌。
王永峰是浮梁工夫紅茶非遺傳(chuan) 承人,師承黃崇燾學習(xi) 製茶。他一邊沏茶一邊向我們(men) 娓娓道來。1870年左右,紅茶製藝開始流傳(chuan) 至安徽祁門、江西浮梁等地,浮梁很快成為(wei) 位居國內(nei) 前列的少數紅茶產(chan) 銷大縣之一。其中,浮梁“天祥”茶號所產(chan) 工夫紅茶榮獲巴拿馬萬(wan) 國和平博覽會(hui) 金獎。
王永峰談到當年盛極一時的“孚釘”充滿自豪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一噸“孚釘”紅茶可換來數十噸鋼材,開創了浮梁與(yu) 祁門並列特級紅茶的時代。
關(guan) 於(yu) “孚釘”名稱的由來,王永峰說,以前工人為(wei) 了節省時間省略了“浮”的偏旁,寫(xie) 成“孚”字;“釘”的“金”字部源於(yu) 用五行顯示茶葉等級,“金”表示最好的等級,“丁”則是第四批次,是當年研製成功後送去上海茶葉進出口總公司茶葉的批次號。
頗為(wei) 可惜的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孚釘”的生產(chan) 工藝被荒廢,許多製茶人改行,“孚釘”在盛極一時後逐漸消失在人們(men) 的視野當中。21世紀初,浮梁部分國營茶廠經濟效益下滑,許多工人下崗。
目前,浮梁縣有茶企90餘(yu) 家,全縣茶葉產(chan) 量約9000噸,與(yu) 全國茶葉年產(chan) 量約290萬(wan) 噸相比,所占比重已微乎其微,但茶葉依然關(guan) 係到浮梁千家萬(wan) 戶的生計。據統計,浮梁縣常住人口約28萬(wan) 人,其中茶產(chan)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超過5萬(wan) 人,全縣近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從(cong) 事茶產(chan) 業(ye) 。
世代以茶為(wei) 生的王永峰,高中畢業(ye) 後離開家鄉(xiang) 的茶園外出闖蕩,開過服裝廠、汽車運輸隊。十多年前,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他回到家鄉(xiang) ,看到曾經盛名在外的茶廠日益凋敝,清明時節最好的茶葉沒人要,隻能爛在茶農(nong) 家裏無人問津,一股難以言說的酸楚湧上他的心頭。
王永峰想起父親(qin) “家鄉(xiang) 不要丟(diu) 、家腔不要丟(diu) 、祖業(ye) 不要丟(diu) ”的遺言,人活一世除了賺錢,還能做點啥?經過大半年的思想鬥爭(zheng) ,他萌生了重拾祖業(ye) ,複興(xing) “孚釘”紅茶的想法,於(yu) 是拜師黃崇燾學習(xi) 製茶技術轉型成為(wei) 製茶匠人。
經過數年潛心鑽研,“孚釘”紅茶被重新撿拾恢複,王永峰因此被評為(wei) 江西省非遺項目“浮梁工夫紅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這些年,王永峰常到浮梁各個(ge) 產(chan) 茶鄉(xiang) 鎮舉(ju) 辦紅茶製作技藝培訓班,帶動村民發展紅茶產(chan) 業(ye) ,增加村民收入。
王永峰說,茶葉是有生命的,而且生命還不止一次:長在樹上吸取養(yang) 分、自由生長是一次,采摘、萎凋、揉撚、翻炒或發酵,繼而出落成芽葉特有的茶形是一次,最後被懂茶的人衝(chong) 泡、品飲、欣賞是第三次。今後他要做的是,讓更多人了解浮梁茶內(nei) 涵、推廣茶文化,守護好浮梁茶文化由過去到未來生生不息的活水源頭。
先有浮梁縣,後有景德鎮
浮梁縣實則是景德鎮的母體(ti) ,直到公元1004年,宋真宗將自己的年號“景德”賜予浮梁縣所轄的昌南,這才有了景德的由來。浮梁與(yu) 景德鎮經曆過行政隸屬互易的曆史變遷,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又幾經調整,才有了如今模樣。
浮梁縣城距景德鎮不過20分鍾車程,但兩(liang) 者個(ge) 性迥異。浮梁好儒,注重教化,文風鼎盛,古書(shu) 院遍及各鄉(xiang) 鎮。清代詩人淩汝綿以“籃輿悄向門前過,十戶人家九讀書(shu) ”來形容浮梁尚學重教的濃厚氛圍。顏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諸多文人均曾流連於(yu) 浮梁山水草木之間,留下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景德鎮則幾乎將全部的精氣神都積聚在瓷業(ye) 之上,鮮有人因著書(shu) 立說或取得科舉(ju) 功名而聞名。明嘉靖年間,因科甲而入仕的,不過一人而已。胡平認為(wei) ,與(yu) 景德鎮曆史上是一個(ge) 移民城市不同,浮梁是典型的耕讀、農(nong) 商社會(hui) ;換一句話說,浮梁人是景德鎮真正的原住民。
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符號,景德鎮三字因瓷名動天下,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卻轄於(yu) 浮梁縣。按照今天的說法,曾經景德鎮就是浮梁的一個(ge) 工業(ye) 園區,隻不過這個(ge) 園區隻做一個(ge) 產(chan) 業(ye) ——陶瓷,且一做就是千年。
陶人,曆史上工匠精神的代名詞。“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的描述,說的不僅(jin) 僅(jin) 是景德鎮製瓷的分工精細,更見證匠心冶陶:一隻普通的杯子有72道工序,煉泥的隻煉泥,拉坯的隻拉坯,畫者畫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畫,很多匠人一生隻做一道工序。
每年生產(chan) 兩(liang) 萬(wan) 件瓷器,挑揀、淘汰後剩下2000多件,淘汰率達80%以上,2007年獲準“禦窯”商標使用權的禦窯工藝傳(chuan) 承人向元華認為(wei) ,這種濃縮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審美趣味和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才是景德鎮的根與(yu) 魂。
“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清朝浮梁縣令沈嘉徵的這兩(liang) 句詩廣為(wei) 流傳(chuan) 。然而,頗感遺憾的是,曆史上把景德鎮瓷器賣到世界各地的卻以徽商、粵商為(wei) 主,一如景德鎮人士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記載:“洋器(海外訂單)專(zhuan) 售外洋者,商多粵東(dong) 人。”
放眼世界,以瓷為(wei) 媒,今天的瓷都已與(yu) 全球72個(ge) 國家的180多個(ge) 城市建立友好關(guan) 係。
茶,在滾燙歲月中沉浮;瓷,在熾熱窯火中閃耀。茶與(yu) 瓷的聯姻,充盈了古代中國文人雅士的詩意生活,給勞作於(yu) 此的人們(men) 以生活的希冀,讓浮梁這顆文化明珠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漫步在昌江河畔,眺望這座依然在不斷生長的城市,我們(men) 仿佛看見瓷茶文化的千年底蘊如涓涓溪流匯聚成川,澎湃著從(cong) 古老走向未來的時代脈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