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蘭大學者“傾聽”古代女性臨終遺言:彌補隋唐史研究缺角

發布時間:2022-04-06 15:35:00來源: 中新網

 

  中新網蘭(lan) 州4月5日電 (法伊莎陳雨欣)生前怕水,歸葬路中不要過河;兒(er) 子還年幼,希望丈夫能將他好好養(yang) 大;因為(wei) 信佛,不與(yu) 丈夫合葬……隋唐共326年,蘭(lan) 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麽(me) 振華從(cong) 紛繁的史料中梳理出236條上至皇帝後妃、官員之妻,下至官妓、平民女子的臨(lin) 終遺言,將一個(ge) 時代的女性臨(lin) 終答案忠實記錄在新作《離形去智,無累乎物:遺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中。

  2021年9月,書(shu) 稿正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這項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隋唐史研究的缺角。”同為(wei) 女性的麽(me) 振華近日接受采訪介紹說,古人臨(lin) 終前在想什麽(me) 問題,關(guan) 心什麽(me) 事,現代人從(cong) 中能否有所啟發,從(cong) 中汲取經驗教訓,發掘其中的思想智慧。人在生命最後一刻的牽掛與(yu) 不舍,對生死的感悟和思考,既有時代特色,也具有共通之處。

  彌補隋唐史研究的缺角

  專(zhuan) 注隋唐五代史研究的麽(me) 振華關(guan) 注過唐代的自然災害及其社會(hui) 應對、碑誌文書(shu) 上的法律案例,她發現日本學者從(cong) 敦煌文書(shu) 中對唐代人的遺言有所關(guan) 注,國內(nei) 學者也有多人關(guan) 注墓誌研究。相比有套路化溢美寫(xie) 作之嫌的墓誌,逝者本身個(ge) 性化表達的遺言卻少有人研究,且研究對象多聚焦於(yu) 男性,對女性臨(lin) 終遺言關(guan) 注很少。

  2015年12月,在北京舉(ju) 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外傳(chuan) 記文學研究會(hui) 年會(hui) 上,麽(me) 振華作了《遺言所見唐人臨(lin) 終關(guan) 懷述論》的主題報告。在此之前,她便開始關(guan) 注這一領域,從(cong) 浩瀚的史料中尋找蛛絲(si) 馬跡,陸續走訪了唐代墓誌出土較多的西安、洛陽的幾大博物館。

  麽(me) 振華從(cong) 十分分散的史料中收集到700餘(yu) 例隋唐人遺言,將其中236例女性遺言分離出來。出於(yu) 現實因素和個(ge) 人興(xing) 趣,她選擇從(cong) 數量較少的女性遺言入手討論,“隋唐女性地位在中國古代社會(hui) 中相對較高,具有較為(wei) 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她看來,這部分史料具有很強的理論價(jia) 值與(yu) 現實意義(yi) 。

  2019年至2020年,麽(me) 振華著手開始寫(xie) 作。將收集到的這些遺言,是按年齡、階層,還是宗教信仰來分類,麽(me) 振華發現都會(hui) 有交叉,最終選定用地域以區分:唐都長安、東(dong) 都洛陽、唐代兩(liang) 京以外地區三個(ge) 部分。在書(shu) 的上編中對於(yu) 每位女性的遺言,均列出其卒地與(yu) 死亡時間作為(wei) 坐標,對其進行準確定位,力圖呈現一個(ge) 立體(ti) 的唐代女性遺言世界。並進一步分析各個(ge) 區域女性遺言的相關(guan) 特點,探討死者的身份及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婚姻狀況等因素對遺言內(nei) 容的影響。

  下編則在全麵梳理唐代女性遺言的基礎上,分類考察遺言中所展現的不同身份隋唐女性臨(lin) 終關(guan) 懷的諸多內(nei) 容。透過遺言考察命婦與(yu) 非命婦、僧道俗人、老幼、已婚與(yu) 未婚等諸多群體(ti) 女性在臨(lin) 終前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所樂(le) 所痛,並關(guan) 注這些遺言實現與(yu) 否,即逝者的後代或親(qin) 朋對其遺言或遺囑的態度。

  臨(lin) 終之前的關(guan) 注與(yu) 表達

  麽(me) 振華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遺言是對親(qin) 朋真實意思的表達與(yu) 真實情感的流露,縱使有所隱晦,一般不會(hui) 作假虛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表達逝者的生死觀。

  麽(me) 振華收集的遺言中,出現了唐太宗的長孫皇後、才人徐惠,唐高宗的王皇後、蕭淑妃,還有武則天等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但更吸引人的還有那些妾室、比丘尼、待嫁女子等較少在正史中出現的普通女性。

  相較於(yu) 關(guan) 心社稷、家族長遠發展的男性,普通女性臨(lin) 終前更關(guan) 注家庭及子女婚姻方麵的問題,表現出對子女及其婚嫁的惦念和關(guan) 心、對父母舅姑未能盡孝的遺憾等等。

  麽(me) 振華觀察到,相比男性,女性的臨(lin) 終心態更加理性。不少唐代女性將生死視作必然之事,從(cong) 而心態坦然,沒有憂懼之心。這或許與(yu) 開放的時代特征以及各種宗教,尤其是佛教盛行有關(guan) 。

  離形去智,無累乎物

  關(guan) 於(yu) “女性地位”的探討,一直以來不絕於(yu) 耳。在中國古代社會(hui) 中,隋唐時期女性地位相對最高。相比於(yu) 宋朝所倡導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唐朝對女性自身幸福的重視程度相對較高,婚姻結合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在這個(ge) 背景下,從(cong) 遺言出發書(shu) 寫(xie) 隋唐女性史不失為(wei) 有趣又珍貴的視角。

  對死亡的思考,不同時代都有共性與(yu) 個(ge) 性,也反映社會(hui) 發展和變化。“如果我們(men) 將生命看作倒計時,古人的臨(lin) 終遺言會(hui) 對我們(men) 今人有一定啟發,我們(men) 在了解前人的遺言後,可能會(hui) 有意識地去避免一些遺憾,在生前就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麽(me) 振華說。

  寫(xie) 完這本書(shu) ,麽(me) 振華對生死也更有了一些自己的體(ti) 悟:“古人和今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大同小異。雖然現代人生活更為(wei) 豐(feng) 富,但對人之為(wei) 人及人去往何處的終極關(guan) 懷,本質上並無較大差別。對於(yu) 當代女性生存,最大的感悟是擁有獨立富足的精神世界,是一個(ge) 人立身處世最可貴的財富,它可以讓我們(men) 不迷失自我,這在現代社會(hui) 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